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

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 合理配置

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打造梁河劳务经济梁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1年11月2日)梁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乡村人口1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89.7%,目前我县劳动力有103845人,占农业总人口的51.9%,其中富余劳动力为40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2.6%,男性19071人,女性劳动力14782人,高中以上文化8111人,初中以下文化25742人,每年新增待业人员1000多人,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的产业来抓,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优势,引导剩余劳动力合理配置,有效转移,有序流动,使兰坪县成为全州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县。

农村劳务输出已成为兰坪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受到全县务界人士的关注。

一、我县劳务输出的规模和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和跨区域流动,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我县劳务输出发展势头强劲,并呈现出向有组织、成建制、上规模、有序化的输出的发展态势。

1、从输出规模看:劳务输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几年来全县劳务输出总计达8000多人,年均以10.0%的速度递增,其中,外出务工在6个月以上的人员有6000多人,占劳务输出总量78.8%;在3—6个月的有2000人,占劳务输出总量12.3%;3个月以内的有1000人,占劳务输出总量9.0%。

从调查情况看,3个月以内主要是抽空打短工,3—6个月主要是利用农闲就近打工,这部分人离省外出的不多;6个月以上的主要是到县或出省长期务工。

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这部分人员从事的工种较稳定,需求量大,因此所占比重较大。

本文以下分析都是特指6个月以上外出务工人群。

2、从人员构成看:男性多于女性,以年轻人为主。

我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中,男性占85.6%,女性占14.4%,外出务工人员的性别比为100:10,与九十年代中期男性外出人口占九成以上相比,女性外出规模、频率迅速提高,流动的主动性也在加强。

说明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开始摆脱家庭及封建思想的约束投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去。

从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构成看,20—34周岁外出人员占一半以上,达54.75,其中20—24周岁占五分之一,是各年龄段比重最高的一组。

而40岁以后的人口流动量逐渐减少,到50岁以上流动最已仅有5.5%。

3、从群体素质看: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素质高于在乡农民。

外出务工人员与常住人口相比,一是文盲比例低,占1.4%,低于常住人口文盲率7.2个百分点;二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低,占15.9%,低于常住人口11.2个百分点;三是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高,占70.6%,高于常住人口20.5个百分点;四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比较低,占12.1%,低于常住人口2.2个百分点。

这说明兰坪县外出务工群体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体现了外出就业对文化程度的要求,但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少于常住人口,表明外出务工人员高学历的并不多。

4、从转移方式看,盲目外出的减少,有组织的输出增多。

经过几年来的发展,我县劳务输出现在逐步开始向有组织、成建制、上规模、有序化的输出方向发展,全县通过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中介机构和职业学校等有组织的输出农村劳务人员比例正在逐步增大。

据统计,2002年在外出务人员中,以50—100人群体外出的占52.4%,100人以上群体外的占28.6%,其他形式的占19%。

从组织状况看,通过职介机构介绍、老民工带领等方式有组织输出占输出总量的20%,其中,政府机关和劳动部门组织的占80%。

无目的地盲目外出的人数越来越少。

5、从流人地域看: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为主。

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遍布全国东部发达地区,在外出务人员中出省打工的占81.4%。

按流量大小排列前几位依次为广东(63.2%)、上海(15.71%)、北京(5.90%)。

从上述外出务工人员的流入省、市分布来看,经济发达和资源大省是吸收我市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地区。

目前我县人口流出正由过去空间距离远近决定流向转而经济发达和资源丰富程度作为吸引力大小为主导。

6、从务工层次看:逐步由体力型向知识型和技术型转变。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县外出务工人员进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建筑、批发零售餐饮和社会服务四大行业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2.9%、22.9%、12.2%和13.1%。

外出劳动力主要以泯瓦工、缝纫工、木工、电工、保姆、服务员等职业为主。

这反映出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务工方式仍然是以重体为劳动为主。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我县许多外出人员通过参加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已逐步从过去从事较低层次的重体力劳动开始向较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方面转变。

一部分打工者转变为创业者,有的成长为企业家,据统计,在我县外出务工人员中,成为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占1.1%。

二、劳务输出促进了我县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兰坪县的劳务输出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作为贫困地区的兰坪人,为了脱贫致富,被迫离乡背井闯天下,到经济发达地区去拼搏、去奋斗。

但正是由劳力输出所创造的劳务经济,现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较快发展。

1、激活了农村人力资本,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使原来闲置的人力资源变为财富,激活了农村人力资本。

兰坪县现有8000多人在外打工,其中在外半年以上的有5000人,一年可为兰坪人赚回200万元收入,半年以内的有1000人,一年可挣回50万元收入。

这部分收入相当于全县规模以上县级企业实现增加值的2倍还多,劳务输出不仅激活了农村人力资本,同时还缓解了我县就业压力。

2004年我县劳务输出的总量占当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10.1%。

这些外出人员应该说都是从土地上游离出来的隐性失业人员,他们的出外谋生,虽不能为兰坪县空出现成的就业岗位,却为兰坪县的常住人口增加了相对的生存空间,并可以消除因为他们涌进兰坪县的城镇,而与本地下岗工人竞争再就业岗位的压力。

2、优化了土地资源配置,扩大了农业规模经营。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缓解了我县山区面积大、单产亩产低、可耕地面积少的矛盾。

把农村外出人员家庭原承包的土地,尤其是全家外出农户承包的土地,通过代耕、转包、转让等形式向种田能手集中。

不仅优化了生产要素的组合,发展了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同时还可以避免土地抛荒。

3、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消费水平。

劳务输出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快了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据调查统计,2004年我县农村外出人员的总收入达180万元左右,农民来自于外出打工的收入和在外人员寄带回的收入人均为63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06%。

农民收入的提高,有力地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改善了农民的消费结构,提高了农民消费层次。

目前我县许多农民依托劳务经济纷纷盖起漂亮的小洋楼。

彩电、冰箱、电话、摩托车已成为普通农民的消费品,就连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汽车、空调和电脑等也悄然进入富裕农民家庭。

4、造就了一批新型人才,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劳务输出使我县新一代农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建立与外界的联系,培养了竞争和风险意识。

许多外出打工者经过多年打工、经商的磨练,不仅学到了一技之外,还学到了经营管理方法,有的在完成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怀着浓厚的故土情绪返回家乡参与经济建设。

他们利用家乡的各种优势,创办乡镇企业,发展二、三产业。

据统计,返乡创办的企业达4家,吸纳当地农民及城市下岗职工就业100多人,部分人已成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口流动带来的物流、信息流,已成为拉动兰坪县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力量。

5、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劳务输出不仅促进了物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民工通过外出,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他们移风移俗,在恋爱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等发生了变化。

农村包办婚姻正在减少,家庭夫妻男女关系超于平等。

“多子多福”的旧俗思想在农村已不占主流,偏好男孩也不再是夫妻双方的最佳选择。

晚婚晚育,计划生育被多数青年人响应。

教育子女的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形成,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新入新型农村的寻常百姓家。

另外,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农村中的封建迷信、赌博活动和打架斗殴的现象大大减少,消除了许多不安定因素,促进了农村社会治安的好转。

三、继续做好劳动劳力输出这篇大文章。

加快推进农村劳务输出,是现实条件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实施“富民强县”战略的有效途径。

把握和引导好农村劳务输出,使其健康、有序、良性流动,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劳务输出摆上议事日程。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务输出工作,把劳务输出与招商引资放到同等重要位置抓紧抓好,要把农村劳务输出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发布准确的劳务输出信息,报送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使更多的农民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快速行动。

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管理服务机构要切实做好劳动力资源的调查建档、职业培训和外出劳力人员的跟踪管理服务工创造。

2、加强培训,打造品牌,不断提升劳务输出的层次。

我们应当看到,随着全国各地都在打造劳务输出经济,其竞争程度的加剧和城市就业压力的加大,特别是随着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对外来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已越来越高。

要继续做好劳务输出这篇大文章,就必须着力提升劳务输出的层次,加大我县劳务输出的竞争力。

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外出务人员的技能培训,以满足市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要求。

要稳定和巩固现有职业教育基地,成人教育学校,优化配置各教和成教资源。

着力培育一批在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种养和园林工艺、花卉栽培等方面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打造劳动力品牌,提升劳务输出档次。

要建立职业培训与劳务输出的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培训,走先培训后输出的路子,促进劳务输出的良性循环。

要出台促进农民培训就业的优惠政策,通过减免费用、小额贷款等办法支持贫困农民完成就业培训和输出就业。

3、培育市场,规范输出,大力拓展劳力输出的渠道。

一要大力发展连接劳动力供求双方的职业介绍机构,鼓励集体、个体、社会团体兴办农村劳务输出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其建立各种类型的劳务专业协会,共同搞好劳务输出工作。

政府要制定中介组织的行为规范,并实施必要的监督和管理,杜绝以介绍职业为名,行坑骗农民之实的行为。

二要经济为农村劳动力举办集市式、及时式的职介会,拓宽农村劳务输出渠道。

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各地推进城市发展战略等有利时机,以项目为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农村劳务输出基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