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平行线的证明 7.1 为什么要证明1.体会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2.初步了解数学中推理的重要性,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重点)阅读课本P162~163的内容,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实验、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因此,要判断一个数学结论是否正确,仅仅依靠实验、观察、归纳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有根有据的证明. (二)自学反馈观察右图,左图中间的圆圈大还是右图中间的圆圈大?请你先观察,再用直尺验证一下. 解:一样大.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有人认为,对于所有自然数n ,代数式n 2-n +11的值都是质数.你怎么看待这个结论? 同学们试着做一做:(1)当n =0,1,2,3,4,5时,代数式n 2-n +11的值是质数还是合数?(2)是否说明:对于所有自然数n ,代数式n 2-n +11的值都是质数呢?与同伴讨论交流.解:(1)当n =0时,n 2-n +11=11;当n =1时,n 2-n +11=11;当n =2时,n 2-n +11=13;当n =3时,n 2-n +11=17;当n =4时,n 2-n +11=23;当n =5时,n 2-n +11=31.由此可知:当n =0,1,2,3,4,5时,代数式n 2-n +11的值都是质数.(2)由(1)我们可以得到:当n =0,1,2,3,4,5时,代数式n 2-n +11的值都是质数.但当我们继续往后计算,计算到n =11时,n 2-n +11=121,此时为合数.所以“对于所有自然数n ,代数式n 2-n +11的值都是质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例2 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连接DE.DE 与BC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你先猜一猜,再设法检验你的猜想.你能肯定你的结论对所有的△ABC 都成立吗?解:通过测量猜想DE ∥BC ,DE =12BC.通过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再次得到验证,因而较为相信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但毕竟是测量结果,测量难免有误差,因此难以令人信服,还需要寻找更为可信的证明. 活动2 跟踪训练1.我们知道:2×2=4,2+2=4.试问:对于任意数a 与b ,是否一定有结论a ×b =a +b? 解:3×2=6,而3+2=5, 因为6≠5,所以不是任意数a 与b ,都有结论a ×b =a +b.2.已知n 是正整数,你能肯定2n +4-2n一定是30的倍数吗?为什么?解:2n +4-2n =2n (24-1)=15×2n,由n为正整数,得到2n为2的倍数,则15×2n为30的倍数,即2n+4-2n一定是30的倍数.3.如图,AB∥CD,且AB=CD,DF⊥AC于F,BE⊥AC于E,试问DF与BE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如何?你能肯定吗?请说明理由.解:DF∥BE,DF=BE.理由:由DF⊥AC,BE⊥AC,可知∠DFC=∠BEA=90°.故DF∥BE.因为AB∥CD,所以∠A=∠C.又因为AB=CD,所以△DCF≌△BAE.所以DF=BE.活动3 课堂小结1.体会观察、猜测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2.初步了解数学中推理的重要性.3.初步了解要判定一个数学结论正确与否,需要进行有根有据的推理.7.2 定义与命题第1课时定义与命题1.知道“定义”和“命题”,能判断给出的语句哪些是命题,能把简单的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找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重点)2.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且知道要判定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反例.(重点)阅读课本P165~166,完成预习内容.(一)知识探究1.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它们的定义.2.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3.一般地,每个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的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事项.命题通常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是条件;“那么”引出的是结论.4.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常常可以举出一个例子,使它具备命题的条件,而不具有命题的结论,这种例子称为反例.(二)自学反馈1.下列语句中,属于定义的是(D)A.两点确定一条直线B.平行线的同位角相等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2.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D)A.若a·b>0,则a>0,b>0B.若a·b<0,则a<0,b<0C.若a·b=0,则a=0,且b=0D.若a·b=0,则a=0,或b=03.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对顶角相等;(2)同位角相等.解:(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如果两个角是同位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活动1 小组讨论例1说出下列概念的定义:(1)方程;解: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2)角平分线;解:从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角的射线,叫作角平分线.(3)一元一次方程;解: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例2 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吗?(4)鸟是动物;(5)若x -5=0,求x的值.解:(2)(4)是命题;(1)(3)(5)不是命题.例3 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解:条件是“两直线平行”,结论是“同位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解:条件是“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结论是“这两条直线平行”.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3)对顶角相等.解:条件是“两个角是对顶角”,结论是“两个角相等”.可以改写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例4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举出反例.①大于锐角的角是钝角;②如果一个实数有算术平方根,那么它的算术平方根是整数;③如果AC=BC,那么点C是线段AB的中点.解:①②③假命题.①的反例:90°的角大于锐角,但不是钝角.②的反例:5有算术平方根,但算术平方根不是整数.③的反例:如果AC=BC,而点A,B,C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那么点C就不是AB的中点.活动2 跟踪训练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D)A.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平行就相交B.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C.过直线l外一点P,作直线a∥lD.在同一平面内,若a∥b,a与c相交,则b与c也相交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1)能被2整除的数必能被4整除;(2)异号两数相加得零.解:(1)如果一个数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一定能被4整除.(2)如果两个数异号,那么这两个数相加得零.3.下列命题是真命题吗?若不是,请举出反例.(1)只有锐角才有余角;(2)若x2=4,则x=2;(3)a2+1≥1;(4)若|a|=-a,则a<0.解:(1)真命题.(2)假命题,如:x=-2.(3)真命题.(4)假命题,如:a=0.活动3 课堂小结本课时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有何收获和感悟?还有哪些疑惑?第2课时定理与证明1.理解公理和定理的意义,并能对公理与定理加以区别.2.理解证明命题的思路、书写的格式,使学生对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推理论证,有初步的认识,从而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重点)阅读课本P168~170,完成预习内容.(一)知识探究公理:它是公认的真命题,作为证明的出发点和依据.证明:演绎推理的过程称为证明.定理:经过证明的真命题称为定理.(1)公理公认的真命题称为公理.①公理是不需推理论证的真命题;②公理可以作为推理论证定理及其他命题真假的依据.常用的几个公理:①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②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③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④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⑤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其他公理:等式和不等式的有关性质,等量代换都可以看作公理.(2)定理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通过推理的方法证实的,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定理.①定理是经过推理论证的真命题,但真命题不一定都是定理.②定理可以作为推理论证其他命题的依据.(3)证明推理的过程叫证明.推理必须做到步步有据,条条有理.(二)自学反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真命题都可以作为定理B.公理不需要证明C.定理必须要证明D.证明只能根据定义、公理进行掌握真命题、公理、定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活动1 小组讨论例已知,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C与∠BOD是对顶角.求证:∠AOC=∠BOD.证明:∵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AOB和∠COD都是平角(平角的定义).∴∠AOC和∠BOD都是∠AOD的补角(补角的定义).∴∠AOC=∠BOD(同角的补角相等).活动2 跟踪训练1.请你完成定理“等角的补角相等”.解:已知:∠1=∠2,∠3是∠1的余角,∠4是∠2的余角.求证:∠3=∠4.证明:∵∠3是∠1的余角,∠4是∠2的余角,∴∠3=90°-∠1,∠4=90°-∠2.又∵∠1=∠2,∴∠3=∠4.2.请你完成定理“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解:已知:△ABC中,BC=a,AC=b,AB=c.求证:a+b>c,a+c>b,b+c>a.证明:假设a+b≤c,a+c≤b,b+c≤a,则有a+b+a+c+b+c≤a+b+c,整理可得a+b+c≤0,显然与已知矛盾,假设不成立,∴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活动3 课堂小结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7.3 平行线的判定1.会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及“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正确性.2.学会用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解决问题.(重点)3.经历证明的基本步骤,熟悉几何题的正确的书写格式.(难点)阅读课本P172~173,完成预习内容.(一)知识探究1.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阅读课本P17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完成下面的填空: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关键是用到了:“①对顶角相等;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两个知识.3.归纳: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述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阅读课本P17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定理的证明过程,完成下面的填空: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的这个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关键是用到了:“①平角的定义;②等式的性质;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三个知识.(二)自学反馈1.请运用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完成以下证明:已知:如图,∠1=∠2,且BD平分∠ABC.求证:AB∥CD.证明:∵BD平分∠ABC,∴∠ABD=∠2.∵∠1=∠2,∴∠ABD=∠1.∴AB∥CD.2.请运用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定理完成以下证明:已知:如图,AD是一条直线,∠1=65°,∠2=115°.求证:BE∥CF.证明:方法一:∵∠1+∠DBE=180°,∠1=65°,∴∠DBF=115°.又∵∠2=115°,∴∠2=∠DBE.∴BE∥CF.方法二:∵∠1+∠DBE=180°,∠2+∠BCE=180°,∠1=65°,∠2=115°,∴∠DBE+∠BCF=180°.∴BE∥CF.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是判断两直线平行的基本方法.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工人师傅想知道砌好的墙壁的上下边缘AB和CD是否平行,于是找来一根笔直的木棍,如图所示将其放在墙面上,那么,他通过测量∠EGB和∠GFD的度数,就知道墙壁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了.请问:∠EGB和∠GFD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墙壁的上下边缘才会平行?你的依据是什么?解析: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常根据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构成的角来判断.题中∠EGB和∠GFD是直线AB和直线CD(墙的上下边缘)被直线EF所截时形成的同位角,根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只有∠EGB 和∠GFD相等时,墙壁的上下边缘才会平行.解:∠EGB和∠GFD相等时,墙壁的上下边缘才会平行.其依据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 如图,小明利用两块相同的三角板,分别在三角板的边缘画直线AB和CD,这是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解析:由题图可看出,直线AB和CD被直线BC所截,此时两块相同的三角板的两个最小角的位置关系正好是内错角,所以这是根据内错角相等,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例3 如图,一个零件ABCD需要AB边与CD边平行,现只有一个量角器,测得拐角∠ABC=120°,∠BCD=60°,这个零件合格吗?合格(填“合格”或“不合格”).解析:∵∠ABC+∠BCD=180°,∴AB∥CD.活动2 跟踪训练1.如图,直线a,b与直线c相交,形成∠1,∠2,…,∠8共八个角,请你填上你认为适当的一个条件:答案不唯一,如:∠1=∠5或∠4=∠5或∠3+∠5=180°,使a∥b.2.已知:如图,在△ABC中,∠B=∠C,点D在线段BA的延长线上,射线AE平分∠DAC.求证:AE∥BC.证明:∵∠DAC=∠B+∠C,∠B=∠C,∴∠DAC=2∠B.又∵AE平分∠DAC,∴∠DAC=2∠DAE.∴∠DAE=∠B.∴AE∥BC.3.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试判断AD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D与BC的位置关系是平行.理由:∵四边形ABCD的内角和是360°,∴∠A+∠B+∠C+∠D=360°.∵∠A=∠D,∠B=∠C,∴∠A+∠B=180°.∴AD∥BC.活动3 课堂小结学会用平行线的三个判定定理解决问题.7.4 平行线的性质1.认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定理,能熟练运用这三条定理进行几何证明.(重点)2.进一步理解和总结证明的步骤、格式、方法.3.了解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在条件和结构上的区别,体会正逆的思维过程.阅读课本P175~177,完成预习内容.(一)知识探究1.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述为: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二)自学反馈1.某商品的商标可以抽象为如图所示的三条线段,其中AB∥CD,∠EAB=45°,则∠FDC的度数是(B) A.30°B.45°C.60°D.75°2.如图所示,直线AB,CD相交于点E,DF∥AB,若∠AEC=100°,则∠D等于(B)A.70°B.80°C.90°D.100°3.如图,AB∥CD,CE平分∠ACD,若∠1=25°,则∠2的度数是50°.活动1 小组讨论例已知:如图,b∥a,c∥a,∠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求证:b∥c.证明:∵b∥a(已知),∴∠2=∠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c∥a(已知),∴∠3=∠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3(等量代换).∴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活动2 跟踪训练1.已知AB ∥DE ,∠B =60°,且CM 平分∠DCB ,CM ⊥CN ,垂足为C ,求∠NCE 的度数.解:∵AB ∥DE ,∠B =60°, ∴∠BCD =120°. ∵CM 平分∠DCB , ∴∠DCM =12∠DCB =60°.∵CM ⊥CN , ∴∠MCN =90°.∴∠DCM +∠NCE =90°.∴∠NCE =90°-∠DCM =30°.2.如图,已知∠1=∠2,∠C =∠D ,求证:∠A =∠F.证明:∵∠1=∠2, ∴BD ∥CE.∴∠C +∠CBD =180°. ∵∠C =∠D ,∴∠D +∠CBD =180°. ∴AC ∥DF. ∴∠A =∠F.活动3 课堂小结熟练运用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定理进行几何证明.7.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第1课时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1.会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2.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题.(重点)阅读课本P178~179,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二)自学反馈阅读课本P178,课本中给了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下面给出另外几种方法: 证法1:如图1,过点A 作EF ∥BC ,则∠1=∠B ,∠2=∠C . ∵∠1+∠BAC +∠2=180°, ∴∠B +∠BAC +∠C =180°.图1 图2 图3证法2:如图2,在BC 边上任取一点D ,过D 作DE ∥AB 交AC 于E ,作DF ∥AC 交AB 于F. ∵DE ∥AB ,∴∠1=∠B ,∠2=∠4. ∵DF ∥AC ,∴∠3=∠C ,∠A =∠4. ∴∠2=∠A.又∵∠1+∠2+∠3=180°, ∴∠A +∠B +∠C =180°.证法3:如图3,过点A 作AD ∥BC. ∵AD ∥BC ,∴∠1=∠C ,∠DAB +∠B =180°.∴∠BAC +∠B +∠C =∠BAC +∠B +∠1=∠BAD +∠B =180°.活动1 小组讨论例 如图,在△ABC 中,∠B =38°,∠C =62°.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求∠ADB 的度数.解:在△ABC 中,∠B +∠C +∠BAC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 =38°,∠C =62°(已知),∴∠BAC =180°-38°-62°=80°(等式的性质). ∵AD 平分∠BAC(已知).∴∠BAD =∠CAD =12∠BAC =12×80°=40°(角平分线的定义).在△ADB 中,∠B +∠BAD +∠ADB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B =38°(已知),∠BAD =40°(已证),∴∠ADB =180°-38°-40°=102°(等式的性质).活动2 跟踪训练1.在一个三角形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可以有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B.可以有两个锐角C.可以有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D.可以有两个钝角2.已知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5∶6,则其最大内角的度数为(C)A.60°B.75° C.90° D.120°3.如图,△ABC中,点D、E分别在AB、AC边上,DE∥BC,∠A=50°,∠C=70°,那么∠ADE的度数是60°.4.如图,已知△ABC中,∠B=65°,∠C=45°,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求∠DAE的度数.解:在△ABC中,∵∠B=65°,∠C=45°,∠BAC=180°-∠B-∠C=70°,AE是∠BAC的平分线,∴∠BAE=∠CAE=35°.又∵AD是BC边上的高,∴∠ADB=90°.∵在△ABD中∠BAD=90°-∠B=25°,∴∠DAE=∠BAE-∠BAD=10°.活动3 课堂小结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三角形中的角度.第2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1.探究三角形外角定理及其证明.(重点) 2.学会运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解题.(难点)阅读课本P181~182,完成预习内容. (一)知识探究问题:请在下图中找出△ABC 的所有外角,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思考:以上问题中,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二)自学反馈求出图中的x 的值.解:由图知x +80=x +x +20. 解得x =60.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已知:如图,在△ABC 中,∠B =∠C ,AD 平分外角∠EAC. 求证:AD ∥BC.分析:要证明AD ∥BC ,只需证明“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证明:∵∠EAC =∠B +∠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B =∠C(已知), ∴∠C =12∠EAC(等式的性质).∵AD 平分∠EAC(已知), ∴∠DAC =12∠EAC(角平分线的定义). ∴∠DAC =∠C(等量代换).∴AD ∥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例2 已知:如图P 是△ABC 内一点,连接PB ,PC. 求证:∠BPC >∠A.证明:延长BP ,交AC 于点D.∵∠BPC 是△PDC 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BPC>∠PDC(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PDC是△ABD的一个外角(外角的定义),∴∠PDC>∠A(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BPC>∠A.活动2 跟踪训练1.如图,在△ABC中,点D在CB的延长线上,∠A=70°,∠ABD=120°,则∠C等于(B )A.40°B.50°C.60°D.70°2.若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相邻的内角,则这个三角形是(B)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都有可能3.如图,∠1,∠2,∠3的大小关系为(D)A.∠2>∠1>∠3 B.∠1>∠3>∠2C.∠3>∠2>∠1 D.∠1>∠2>∠34.如图,在△ABC中,∠A=63°,直线MN∥BC,且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若∠AEN=133°,则∠B的度数为70°.活动3 课堂小结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