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高三历史适应性考试试题(含解析)

綦江中学高2018级高考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礼记•礼运》云“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

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所以,“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地;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

这说明A. 周代有严格的等级秩序B. 社会秩序规范强调内在自省C. 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D. 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相结合【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来看,礼乐制度强调以内心的忠信为本,义理只是外在的具体要求,说明社会秩序的规范强调内在自省。

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涉及等级秩序,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探讨忠信与义理的关系,强调以礼治国要把握“礼”中的“义”,排除C项;材料不是探讨农业生产与礼仪思想的关系,排除D项。

2. 经书就是儒家学派典籍的总称。

在先秦时代,儒家学者们所学习和传承的只有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

汉武帝时,诗、书、礼、易、春秋遂被立为五经,因为乐是空有其名而无典籍留传。

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

上述变化的实质是A. 专制统治不断强化B. 儒家经典不断丰富C. 孔孟儒学遭到破坏D. 历代统治者重视儒学发展【答案】A【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被立为五经”为专制统治服务;宋代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宋代一度扩大到13经”,说明儒学对巩固专制统治的作用日益提升,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的实质是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故答案为A项。

B、D项不符合题干中“实质”的要求,排除;后世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排除C项。

3. “亲亲相隐”又被称为容隐制度。

我国古代将“亲亲相隐”制度称为“亲亲得相首匿”、“同居相为隐”等,是法律规定中一种互相隐瞒和包庇的制度,告发的行为被其视为不孝不亲和伤情败法的行为,要对其进行惩罚的。

这表明A. 儒家伦理超越法律规定B. 统治者重视宗法血缘关系C. 古代法律体系不健全D. 人伦关系影响法律【答案】D4.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B. 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C. 农产品商品化加速D.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答案】A【解析】据题干中“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可以得出此地农业发展让位于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进行描述,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描述了手工业发展的状况,与农业的商品化无关,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在当时,虽然手工业发达,但生产方式没有明显的变化,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紧扣两宋、明清时期江浙粮食供应情况的变化,结合经济结构的转型分析归纳即可。

5. 近代中国人已经明确认识到,古之“商务”,“不过日中为市,易事通工而止。

……古人所谓商,商其所商,非今所谓商也。

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

”这种变化说明A. 近代商人地位提高B.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C. 社会发展推动文化水平提高D.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的“居今日而概念商务,其情势有不可同日而语者矣”来看,说明近代中国人认识到商业并不仅仅只是“日中为市”的简单商品交易,而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由于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商业日益重要。

故答案为B项。

材料反映的是人们对商业的认识,没有涉及商人地位,排除A项;这种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不是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反映政府政策的变化,排除。

6. 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答案】A【解析】古代社会的早婚习俗,从统治者来看是为增殖人口,多征赋算;从民间来看是增添家庭劳力,保证财产后继有人,说明这种习俗的根源是自然经济,因此材料反映的大都市和农村早婚习俗逐步得到抑制的时间上的不同,实际上反映出城乡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

故答案为A项。

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D项不能说明城乡时间上的不同,排除。

点睛: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与城市不同,大多长期处于落后、封闭状态,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因此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的改变比城市要晚得多,也更为艰难。

7. 1938年3月,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第三党)在其政治主张中指出:“在抗日期中,人民绝对地承认政府的权力应当强化,但同样地否认应该有官僚群压迫和剥削人民的权力;……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这反映了A. 国民政府开放党禁B. 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C. 官僚资本受到抑制D. 救亡与民主化相互促进【答案】D【解析】材料“人民认定抗日救国是人民的义务,但同时认定过问政治是人民的权力。

”体现了救亡图存与民主政治互相促进,故D项正确。

近代史上国民党并未明确开放党禁,故A项错误;民众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故B项不符合;C项与材料无关。

8.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鞍钢,70名工程师中有62名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

他们被遣返之后,作为全国钢铁产业中心的东北,技术人员仅占全行业总人数的0.24%。

这可以说明A. 日本破坏我国工业化建设B. 发展重工业的紧迫性C. 导致工业化初期“苏联色彩”浓厚D. 一五计划期间,外部环境严峻【答案】C【解析】材料“70名工程师中有62名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仅占全行业总人数的0.24%”体现出建国初期技术水平落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从而导致“苏联色彩”浓厚,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技术水平低,没有体现出重工业的发展和外部环境,故BD项排除。

点睛:“70名工程师中有62名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日本技术人员”“技术人员仅占全行业总人数的0.24%”是解题的关键。

9. 奴隶构成雅典居民人口大多数,他们在手工作坊、矿山、农场被迫以简单的工具进行繁重的工作。

这说明A. 奴隶制度是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实现的基础B. 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奴隶不享有参政权利C. 雅典生产分工专业性D. 雅典工商业发展推动民主政治的形成【答案】A【解析】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主和平民有资格、有条件参与政治活动,行使公民权利,生产活动主要由没有公民权利的奴隶承担,奴隶的劳动维持着城邦的经济运行,因此材料信息说明奴隶制度是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实现的基础。

故答案为A项。

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不是探讨生产分工,而是说明奴隶在雅典的地位和作用,排除C 项;材料不是探讨雅典民主形成的原因,排除D项。

10. 读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是英国议会改革的历史进程表A. 主要以和平的方式扩大民主B. 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性发展C. 选举权逐步转移到社会下层D. 男女选民获得同等政治权力【答案】B【解析】从表格反映的不同阶层和类别的人群逐渐取得选举权的过程,说明英国的代议制民主呈现渐进发展的特点。

故答案为B项。

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选举权主体范围的扩大,不是选举权的转移,排除C项;获得选举权并不表明所拥有的政治权力一律平等,D项材料不能得出,排除。

点睛:本题要从材料反映的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进程来把握表现出的特点,不能从某一阶段或某一事件来理解。

英国代议制民主呈现出渐进性发展的特点,从材料展示的过程可以较容易得出这一结论。

11. 从1933年起,苏联政府对农业和农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逐级下达给集体农庄,并由机器拖拉机站负责监督集体农庄。

上述措施A. 说明工业化推动农业集体化B. 适应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C. 表明斯大林模式已正式确立D. 避免了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规定生产总量、各种作物播种面积、各种畜禽头数和产品率等指标”可知,苏联农业实行计划经济模式,使农业生产适应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故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排除A;1936 年斯大林模式确立,C与材料时间不符;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12. “多速欧洲”是近期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期27国通过的《罗马声明》中将欧盟发展方案表述为:“根据需要,以不同的节奏和程度朝着统一方向共同行动”。

这说明A. 欧洲一体化破产B. 欧盟成员国内部有较大的差异C. 大国主导欧盟发展D. 国际关系变化影响欧盟政策制定【答案】B【解析】从“根据需要,以不同的节奏和程度朝着统一方向共同行动”来看,说明欧盟成员国之间发展速度不能做到一致和同步,这是由于成员国内部有较大的差异,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存在不同,不能强求一律,只能要求目标一致。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史实,欧盟在发展中尽管遭遇挫折,但并非破产,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大国在欧盟发展中的作用,排除C 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关系对欧盟的影响,排除D项。

二、材料题13. 材料一1893年9月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在湖北龟山建成投产。

创办经费最初定为246万余两,到建成时,实际支出500万两左右。

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形式,“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

因计划不周,所购设备不适于炼制大冶铁矿提供的含磷较高的矿砂,所炼钢料不符合铁路钢轨的要求,钢铁生产陷入困境。

1908年3月26日,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公司,盛宣怀任总理。

至辛亥革命前,有炼铁炉3座,炼钢炉6座,约年产生铁8万吨,钢近4万吨,钢轨2万余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其余被日军侵占。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862年,卡内基把以前自己入股的两家公司合并起来,成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1890年,卡内基将公司名称变为卡内基钢铁公司,资金增长到2500万美元,他持公司半数以上股份。

1892年,卡内基在合并了30多家厂商公司的基础上,在全美范围内成立了钢铁托拉斯公司,建立了从铁矿石开采、炼钢、以及运输到销售的一整套经营系统。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卡内基钢铁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