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
“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
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
“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
“忠恕”是仁的具体化。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
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
“义”即“宜”。
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
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强调“礼”应根植于“仁”。
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
“智”,即聪明、有智慧。
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
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论,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
“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
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
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
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
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料。
(摘编自景海峰《什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礼”的发展过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流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B. 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形式。
“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
C. 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制度,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化的东西,而应让礼根植于仁,这种轻形式、重内涵的态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D. 只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于其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式,广泛引用《论语》中的章节,如《雍也》《卫灵公》《述而》等。
B. 本文的道理论证恰到好处,孔子、孟子、董仲舒的精辟见解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了说服力。
C. 本文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仁义礼智信”,彰显了中国古代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丰厚底蕴。
D. 对于“仁义礼智信”,文章先明晰其概念,接着着重分析其含义,最后肯定了它的核心价值观地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 “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
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 “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冬材周伟一个冬日,城南诊所,我推门进去,娘躺在病床上,正在打着点滴,我急急地问娘,您烧到多少度?娘说,我试了体温,毛毛烧,年轻时挺得住。
唉,年岁大了,只好来吊点滴。
娘说得若无其事,但娘的脸上还是起了变化。
我正眼看娘时,娘马上侧过脸去。
医生急急接过话:还毛毛烧,都40度了,幸亏来得早。
娘岔开话题,和另一个打点滴的老婆婆拉起了家常。
娘说:你老人家有几个儿女呀?老婆婆答:两个儿,一个女。
娘看了看她孤单单的一个人,问:他们不管你?老婆婆答:不管。
也管不了这么多,我跟小儿子过。
小儿子也是前世的冤家来收债的,也不怪他们。
我看那老婆婆,原来是住在老街的冬材他娘。
冬材娘老弱多病,常常在老街捡废品卖钱。
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是个弱智,与他娘相依为命。
冬材娘怕冬材丢了,在他的每件衣服上都用白线绣了字:老街34号冬材。
娘问:难道生病了,他们也不管?冬材娘低低地回答:我们娘俩互相照应着。
他们要讨生活,各顾各的,蛮不容易的。
长久,诊所里谁都不说话。
长久的静,只有点滴在一滴一滴地落下。
娘的血管太细,打点滴时用七号针,很慢很慢。
坐了一个多钟头,我的屁股下面似生了钉子一般,坐不住了。
娘看出来了说:你有事忙你的,我打了针就回去了,不用管我。
医生却不屑,你娘打得还算快的,冬材娘都四个小时了,她的儿子还在外面等着呢。
我才发现冬材坐在门口一侧,天气很冷,他不时地打着哆嗦,还透过拉紧的玻璃门往里瞅。
也许是想看清楚,他整个脸都贴在玻璃门上,看上去脸不是脸,鼻子不是鼻子。
眼睛睁得老大,静静地看着门里的一切。
娘问冬材娘:怎么不把你儿子喊进来?冬材娘答:我不要他陪,他要陪我来。
他来,又不肯进来,怕别人闻着他身上的味。
冬材娘先打完点滴。
医生拔出针,要她用手摁一会儿。
谁料她急于起身,一用力,手上的血直冒,谁也没看见,在门口的冬材拍打着玻璃门,嗷嗷嗷地叫着。
交完钱出门,冬材在门口扶着他娘,没走五米远,下台阶时,冬材娘摔倒了。
冬材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近旁的人都拥了上去。
再看时,冬材扶着他娘一步一步走向远处,远处的天暗了下来。
过了几年,我再去老街,老街看上去更老了,冬材家的老木屋歪歪的,似乎有随时倒下来的危险。
我没有见到冬材娘,以为没人住。
刚准备走开,听见吱呀一声,虚掩的门缝里探出脑壳,是冬材。
他的眼睛还是睁得老大,脸已消瘦得不像样子,衣服穿在身上就像挂在木架子上,空空荡荡。
冬材出不来,门上是一把长长的链子锁。
冬材嗷嗷嗷嗷又高声大叫,老街出奇地静。
抬头看天,老街的阳光是淡白淡白的,了无生气。
我问了一个老人,知道冬材娘过世了,只剩下冬材住在老街。
起先,大家都劝冬材的兄姐接冬材走,冬材死也不离开老街,不离开老屋,要在老屋等娘回来。
冬材认定一个死理,娘走丢了,会回来娘不会离开冬材的。
冬材有政府的低保,冬材的兄姐也不能让冬材饿死。
他们轮流送饭,一人一月,一天两次。
事多了,事杂了,有时忘记了,一天一次,甚至两天一次。
关在老屋里的冬材,吃喝拉撒都在屋里,他睡的时候少,唯恐睡熟了,不能第一眼看见回来的娘。
冬材终日把眼睛睁得老大。
有人看见冬材竟能穿针走线,照着娘在他衣服。
上绣的字,绣得有模有样:老街34号冬材。
令人惊讶的是,“冬材”后面绣了老婆婆满是皱纹的脸。
我想,冬材绣的是:老街34号冬材的娘。
冬材笃定,娘穿着他绣的衣服也能找到回家的路。
冬材在去年最冷的冬天走了。
今年冬天又是特别冷,我陪娘在旺旺的火塘旁烤着火。
娘和我都异口同声地说到冬材。
娘说,老衡真老了。
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
今年的老街肯定最冷了。
(有刪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A. 开头写发生在诊所的事情,是小说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用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冬材和他娘相依为命的生活状况。
B. 小说中人物形象冬材患脑膜炎后遗症,智力上比不上一般人。
作者通过对冬材的动作、语言和神态的描写,表现他对母亲的爱,真挚动人。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方式,通过“我”的观察和叙述,使小说情境和情节显得更为真实,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D. 冬材娘担心冬材走丢了,就在他的衣服上绣了“老街34号冬材”。
这看似淡淡的一笔,却为后面冬材模仿他娘绣字作了铺垫,使情节高潮显得合乎情理。
5.小说结尾说“这年月,傻的不见得真傻,正常的也不见得正常”,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6.小说多次描写“冬天”这一- 自然环境,请从文中举出三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
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
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
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
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
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
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