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 学案

高中化学-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第1课时) 学案

选修四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1)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1、能说出盖斯定律的内容,并理解其实质。

2、能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化学反应热。

二、预习内容:1.知识回顾:1)已知石墨的燃烧热:△H=-393.5kJ/mol,写出石墨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2)已知CO的燃烧热:△H=-283.0kJ/mol,写出CO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思考:C(s)+1/2O2(g)==CO(g)的反应热测量非常困难,应该怎么求出?2.阅读课本,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盖斯定律?(2)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重要意义?(3)认真思考教材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的道理,深刻理解盖斯定律。

⑷盖斯定律如何应用,怎样计算反应热?试解决上题中的思考:求C(s)+1/2O2(g)==CO(g)的△H=?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疑惑点疑惑内容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2.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3.初步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学习重难点: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二、学习过程:探究一:盖斯定律一、盖斯定律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

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和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

思考: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归纳总结:反应物A变为生成物D,可以有两个途径:①由A直接变成D,反应热为△H;②由A经过B变成C,再由C变成D,每步的反应热分别为△H1、△H2、△H3.如下图所示:则有△H=2、应用: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

例:已知:①C(s)+O2(g)= CO2(g) △H1=-393.5kJ/mol②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求:C(s)+1/2O2(g)= CO (g) 的反应热△H3三、反思总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些什么?说说看。

四、当堂检测:1.已知:H2(g)+1/2O2(g) = H2O (g) △H1=-241.8kJ/molH2O(g) = H2O (l) △H2=-44 kJ/mol则:H2(g)+1/2O2(g) = H2O (l) △H=2.已知胆矾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降低,胆矾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uSO4•5H2O(s) = CuSO4(s)+5H2O(l) △H=+Q1kJ/mol室温下,若将1mol无水硫酸铜溶解为溶液时放热Q2kJ,则()A.Q1>Q2 B.Q1=Q2C.Q1<Q2D.无法确定3.已知① CO(g) + 1/2 O2(g) = CO2(g) ;ΔH1= -283.0 kJ/mol② H2(g) + 1/2 O2(g) = H2O(l) ;ΔH2= -285.8 kJ/mol③C2H5OH(l) + 3 O2(g ) = 2 CO2(g) + 3H2O(l);ΔH3=-1370 kJ/mol试计算:④2CO(g)+ 4 H2(g) = H2O(l)+ C2H5OH (l) 的ΔH五、课后练习与提高1. 已知25℃、101kPa 下,石墨、金刚石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①C(石墨,s)+O 2(g)= CO 2(g) △H 1=-393.5kJ/mol②C(金刚石,s)+O 2(g)= CO 2(g) △H 2=-395.0kJ/mol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B.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吸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C.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低D. 由石墨制备金刚石是放热反应;等质量时,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高2.298K ,101kPa 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 2(g)+3H 2(g)=2NH 3(g);△H = -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 2(g)和3 mol H 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 ,其原因是什么?3、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燃烧的主要化学方程式依次为CH 4+2O 2CO 2+2H 2O,C 3H 8+5O 23CO 2+4H 2O现有一套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灶具,今改为烧液化石油气,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A .减少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B .增大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C .减少空气进入量,减少石油气进气量D .增大空气进入量,增大石油气进气量4.已知热化学方程式:①H 2(g)+ 21O 2(g)===H 2O(g);ΔH =-241.8 kJ ·mol -1②2H 2(g)+O 2(g)===2H 2O(g) ;ΔH =-483.6 kJ ·mol -1③H 2(g)+21O 2(g)===H 2O(l); ΔH =-285.8 kJ ·mol -1④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 ·mol -1则氢气的燃烧热为A .241.8 kJ ·mol -1B .483.6 kJ ·mol -1C .285.8 kJ ·mol -1D .571.6 kJ ·mol -15.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2(g)+1/2O2(g)=H2O(l);△H =-285.8kJ/molCO(g)+1/2O2(g)=CO2(g);△H =-283.0kJ/molC8H18(l)+25/2O2(g)=8CO2(g)+9H2O(l); △H =-5518kJ/molCH4(g )+2O2(g)=CO2(g)+2H2O(l); △H =-890.3kJ/mol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H 2(g) B. CO(g) C. C 8H 18(l) D. CH 4(g)6.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 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 )A .CO(g) +1/2O 2(g) ==CO 2(g); △H =-283.0 kJ/molB C(s) +1/2O 2(g) ==CO(g); △H =-110.5 kJ/molC. H 2(g) +1/2O 2(g)==H 2O(g); △H =-241.8 kJ/molD. 2C 8H 18(l) +25O 2(g)==16CO 2(g)+18H 2O(l); △H =-11036 kJ/mol7. 已知下列反应的反应热为: (1)CH 3COOH (l )+2O 2(g )=2CO 2(g)+2H 2O(l) △H1=-870.3KJ/mol(2)C(s)+O 2(g)=CO 2(g) △H=—393.5KJ/mol(3) H 2(g)+21O 2(g)=H 2O(l) △H=—285.8KJ/mol试计算下列反应的反应热: 2C(s)+2H 2(g)+O 2(g)=CH 3COOH(l)8.已知常温时红磷比白磷稳定,在下列反应中:4P (白磷,s )+5O 2(g)====2P 2O 5(s);△H=== -a kJ/mol4P (红磷,s )+5O 2(g)====2P 2O 5(s);△H=== -b kJ/mol若a 、b 均大于零,则a 和b 的关系为 ( )A .a <bB .a=b C.a>b D .无法确定六、参考答案:知识回顾:1)C(s)+O2(g)= CO2(g) △H1=-393.5kJ/mol2)CO(g)+1/2O2(g)= CO2(g) △H2=-283.0kJ/mo l盖斯定律1、相同始态终态无关归纳总结:△H1+△H2+△H3例:解法一:虚拟路径法△H1=△H2+△H3△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解法二:加减法①-②= ③△H3=△H1-△H2=-393.5kJ/mol-(-283.0kJ/mol)=-110.5kJ/mol 当堂检测:1.△H1+△H2=-285.8kJ/mol2.A3.①×2 + ②×4 - ③= ④ΔH=ΔH1×2 +ΔH2×4 -ΔH3=-283.2×2 -285.8×4 +1370 =-339.2 kJ/mol课后练习与提高1.A2.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3.B4.C5.B6.A7 (2)×2+(3)×2-(1)得△H=—488.3KJ/mol .8.C下方文件为赠送,方便学习参考第三节酯化反应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酯化反应的原理、实验操作及相关问题,进一步理解可逆反应、催化作用。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用已知条件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科学品质: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探索、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介绍同位素示踪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使用,通过酯化反应过程的分析、推理、研究,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从实践到理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研究探索式,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

课时安排:第1课时:乙酸的性质及酯化反应实验(本文略去乙酸的其它性质部分)第2课时:酯化反应问题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过渡】我国是一个酒的国度,五粮液享誉海内外,国酒茅台香飘万里。

“酒是越陈越香”。

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板书】乙酸的酯化反应【学生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学生分三组做如下实验,实验结束后,互相比较所获得产物的量。

第一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二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水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第三组: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 mL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乙酸,按教材P71,图3-16连接好装置,用酒精灯缓慢加热,将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盛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接受试管的液面上,观察现象。

强调:①试剂的添加顺序;②导管末端不要插入到接受试管液面以下;③加热开始要缓慢。

【师】问题①:为什么要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振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和乙酸?【生】此操作相当于浓硫酸的稀释,乙醇和浓硫酸相混会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并且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浓硫酸小,如果把乙醇加入浓硫酸中,热量会使得容器中的液体沸腾飞溅,可能烫伤操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