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展与变革浪潮,为适应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目标而提出来的,时至今日已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启动。

高中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我省是全国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省份之一,关于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构架已体现在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如何实施课程标准,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和近年各地的实践经验以及我们前期所作的探索研究,谈谈个人的思考:1 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及基本理念1.1高中化学课程目标(1)宗旨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习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2)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的情操。

(4)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常将这些目标概括为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并将其内容具体化:1.1.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形成有关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

②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③重视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联系,能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与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1.1.2 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②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宄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③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④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③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

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⑤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2课程基本理念新课程基本理念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的确体现了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突出了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选择,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每一个学生成功。

同时也为每一位教师搭建了创新的平台,提供了用武之地。

因此,只有吃透了课程目标和基本理念,才能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感,卓有成效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

2 明确实施新课程的策略本次课程改革体现了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并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科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这是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保证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实践过程中必须明确所要遵循的策略:2.1 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新课程最大的亮点之一是,以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告别应试教育,走进素质教育。

然而,好的课程资源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去付诸实施,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相应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目前高中生中独生子女比例高达90%以上,且不少家庭已处于小康水平,至少是衣食无忧,学生没有了过去“跳农门”的那种强烈欲望。

因此很多学生学习动力容易弱化,缺少拼搏精神,缺少社会责任感。

是此,我们各学科老师都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依据教材内容有机地渗透鲜活的德育教育,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激情,使之产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

②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学生全员参与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这种转变对于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下学生的确有一定难度,能否实现这种转变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是此教师不仅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更要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③要学习新的教学内容。

新课程的知识模块中贯穿有很多与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实际及新科技发展相关联的知识内容,有的还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或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是此,教师不仅必须具备相关新知识,而且能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既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又是课程改革的目的,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策略。

为此,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应试教育催生了一代又一代学生习贯于听老师的讲解,抄现成的答案,围绕老师和书本转。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须先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如课堂上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满堂灌转向师生互动对话,由抄现成答案转向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知识,由单一在课堂上获取知识转向在实验室动手做实验、在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集信息、进入社会调查访谈等多途径获取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猎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思维活动的创新性。

2.3 注重联系实际拓宽学生视野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高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综合运用化学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联系实际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的学习情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原理,并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新教材本身联系实际的内容比较多,除列有“化学与社会”、“化学与技术”、“实验化学”、“常见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等模块外,还设计有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家庭小实验、社会调查等探究性学习内容。

联系实际学习既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体验到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强化了学习欲望。

2.4 突出学科特色发挥教育功能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

化学实验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1)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来学习化学。

如通过MnO2加快H2O2分解速率的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催化剂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如通过Na、Mg、Al、Si、P、S、Cl2的单质与水或与H2反应的一系列具体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3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或原子序数)的量变引导化学性质的质变规律。

(3)利用化学实验史实帮助学生了解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认识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哈伯的合成氨实验使氮的固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农业产量翻番,解决了全球粮食短缺问题。

(4)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

如纯碱呈碱性的实验检测。

此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验规范意识、安全操作意识,原料节约意识,环境友好意识等。

2.5 引导自主探究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新学习方式,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要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学习是以发生在身边的问题为载体,在设计的具体的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或与社会的互动,在探究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优化等方法去揭示其内在规律和作出合理的解释。

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在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方面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

教师要按课程内容的要求,积极开展以实验为切入点的探究活动。

由初期的教师引导探究逐步迈入学生的自主探究;由课内简单问题的探究逐步发展到解决生活中某些实际问题的探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