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分,每题分)、填空题(20分,每题1 分)31.寒鸦飞尽水悠悠32.何人不起故园情33.行人临发又开封34.君看八幅南朝事35.车如流水马如龙36.桃花流水窅然去37. 一蓑烟雨任平生38.怀旧空吟闻笛赋3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40.日暮乡关何处是41.清泉石上流42.影徒随我身43 . 无案牍之劳形44.志人45.小人之交甘若醴46.寡德之人47.名词作状语48.卖柑者言49.谪(贬)50.梅花落三、阅读理解题(30分)( - _) (14 分)51.(2分)如梦令52.(6分)颜色(2分)花儿怒放,二色并妍(4分)53.(6分)武陵(2分)心地高洁、超凡脱俗(4分)(二)(16 分)54.(4分)(1)攀缘(2)很,极(3)慢慢地,缓缓地(4 )完55.(4分)(1)老虎头皮发痒,就让猱爬上来不停地挠。
(2)我偶而得到一点荤腥,不敢独自享用,把它献给左右(一起吃)。
56.(2分)猱取虎脑直击老虎的痒处,其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且还不停地用花言巧语来麻痹老虎。
57.(6分)爱听好话却又麻痹大意(1)做人要正直(2)要警惕那些献媚逢迎的小人四、鉴赏评析题(20分)58.(10分)要点提示:首联第二句中的“悲”字,定下了全诗的情绪基调。
领联写景,景中含情, 隐约透露出旅人凌晨上路时一种萧瑟、寂寞、凄楚的心情。
尾联写回味昨夜之美梦,表现了欢乐的气氛,反衬了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悲。
59.(10分)要点提示:爰旌目是一介书生,虽饿昏于道,却宁死不吃盗丘之食,为的是信守节义,真可谓是视气节重于生命的贤明君子。
五、创作题(10分)60.略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参考答案(中预组)一、选择题(共 40 分, 每题 2 分)1.B 2.D 3.B 4.C 5.C6.D7.A 8.D 9.C 10.B 11.B 12.D 13.A 14.C 15.D16.A 17.B 18.C 19.B 20.A、填空题(共 40分,每题 2 分)39. 久居外地,思念家乡40. 参考: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 等等(符合要求即可) 三、阅读题( 20 分)(一)(12 分)41. (2 分)书圣 兰亭序42.(4 分)集市 名词 买 动词43.(4 分)(1)为鹅被烹而叹息 ( 2)为得好鹅,不惜墨宝(或:写字换鹅) (意思对即可) 44.(2 分)任性率真(或:洒脱放达、特立独行等) (意思对即可)(二)(8 分)45.(2 分)俗人 李白(或:作者) 46.( 2 分)喜悦而矜持 轻松愉快47.(4 分)从字面上看没有回答;三、四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描写了碧山的自 然美景,实际上也就是对“何意栖碧山”的回答。
这首诗的特点是写明“笑而不答” ,其实是采用实问 虚答的写法,即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来作答。
这种写法使诗句具有十分丰富的意蕴。
四、鉴赏题( 10 分)48.要点提示:这首诗写重阳登高怀乡。
前两句以“望乡台”、“送客杯”对举,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人思乡的情怀。
后两句以呼告语作咏叹,用北雁南飞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乡的苦闷。
全诗表达了客居远地 的游子思念家乡的焦渴心情。
第七届上海市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决赛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高一高二组)一、填空题( 30 分)(第 1-11 题,每题 1 分,共 11分)1.逝者如斯夫 2 .一片孤城万仞山 3 .监察御史 4.花间 5.南京 扬州(错一处不得分, 下同) 6.醉 翁亭记 7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8 .号 谥号 官职 9 .西安 - 北京 - 洛阳 10. 大唐西域记 11. 明 永乐大典21. 钱塘江畔是谁家22. 唯觉樽前笑不成 23. 百匝千遭绕郡城 24. 勿以恶小而为之 2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5. 下自成蹊 26.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8.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29. 朱熹30.水调歌头 33. 可以当镜子31. 不久34. 像这样反复多次 32. 下对上告诉 , 陈述35. 太阳 36. 俞伯牙37.知错就改 38. 行动和目的截然相反(第12-17 题,赋分各有标注,共19 分)12.(3 分)(1)B (2)C (3)A13.(2分)(1)李广(2)王昭君14.(4 分)(1 )勉励(2)掌管(3)固执、任性(4)还是,表婉商语气15.(4 分)(1 )判断句兼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被动句(4)主谓倒装句16.(3 分)(1 )王昌龄(2)王勃(3)岑参17.(3 分)朔望晦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1 分)18.D 19.B 20.D 21 .A 22.C 23.C 24.C 25.A 26.B 27.A三、不定项选择题(10分,每题2分;答案多过两项的题,答错一项扣1 分,扣满2分为止)28.C 29.D 30.ABD 31.ACD 32.BCE四、阅读理解题(30 分)(一)(8 分)33.(2 分)辛弃疾黄庭坚34.(1 分)处变不惊35.(2 分)抒心中之意因自然之景(句式同、意思对即可)36.(3 分)表层理解:经历了风雨又沐浴了阳光,已不再把自然界的风雨放在眼里。
(得2 分)联系背景理解: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荣辱皆可忘却;表达了词人旷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得3 分)(二)(10 分)37.(4 分)(1)回答(2)刚才(3)一共(4)一般的人38.(1分)C (A项前一“为”是成为,后一“为”是表被动;B项前一“然”是“这样”,后一“然” 是表示赞成;C 项两个“何”都是表示疑问,“为什么”;D 项前一“之”是音节助词,后一“之”是指示代词,表近指)39.(1分)C (①③⑥不是)40.(1分)C (朱载上的儿子是朱新仲,而朱辂是朱新仲的儿子)41 .(3 分)东坡欣赏朱载上的诗句,两人成为知己东坡坚持日课背《汉书》,不受打扰(三)(12 分)42. (2 分)梁南京43. (2分)C (卒:通“猝”,急遽)44. (2分)不知有耕稼之苦不知有劳役之勤45. (4分)(1 )三天不吃饭,父子就没有力气互相问候。
(2)怎么可以轻视农业生产而重视商业活动呢!46.(2 分)提示:可从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实践、虚谈与务实等角度作概括性简述,言之有理即可。
五、赏析题(20 分)47.(10分)可供比较赏析的角度有:⑴相同的诗风:沉有B顿挫;⑵表达的思想情感:关心政治、关注民生等。
附录:1?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分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下者飘转沉塘坳” 。
首句点题,开门见山地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开头两句,诗人就具体交待了时间和当时的情景,以简洁遒劲的笔触,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秋风的狂暴。
“怒号”与“卷”字紧密相承,形象地描摹出高天长空呼啸而来的狂风的凶猛,倾刻间就把屋上的茅草席卷而去。
接着在下面三句中,具体铺叙茅草被狂风吹得满天遍野,四处飞扬的情景。
这里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渲染风力之大,二是烘托出诗人眼望着自己苦心经营的草堂遭到破坏,而却无力挽救的焦急心情。
第二段自“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至“归来倚杖自叹息” ,描写顽童抢草的情景和诗人无可奈何的叹息。
屋上的茅草,被风卷走,挂在树梢,跌落在塘坳,诗人本希望能拣回来一点以备修补房屋。
但是从村上来了一群顽童,看主人年老力衰,就把撒落在地面上的茅草,一捆捆地抱走,主人呼喊他们也不听。
“忍能”、“面对”、“公然”描摹出了顽童的无所顾忌、大摇大摆地调皮情态。
“唇焦”、“口燥”、“呼不得”,将当时诗人焦急,费尽口舌的呵斥、劝阻都细致形象地记录下来。
最后诗人只好回到家中,精疲力竭地靠在拐杖上叹息。
“倚杖”与“老无力”紧紧相扣,表现出了诗人的未老先衰,“自叹息”又使人深感诗人的孤寂、不幸。
诗人笔下的顽童固然可恶,并当面呼他们为“盗贼”,但是诗人在思想感情上并没有把他们置于敌对的地位而加以认真地谴责,相反却将他们的顽皮、幼稚的神情表现得活泼可爱。
第三段从“俄顷风定云墨色”至“长夜沾湿何由彻” ,描写风定屋漏雨来之夜,愁迫难眠的情景。
这段头两句先描绘风息云浓,渐近黑夜,大雨袭临之势,交待了天气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
“俄顷”点明时间的短暂,“漠漠”、“昏黑”渲染出大雨前阴霾浓暗的气氛。
三、四句接着从天气恶变写到破屋的情形:一床盖过多年的粗布被子,棉花已经干硬不能御寒,以致盖在身上“冷似铁”。
被里子本已单薄,所以孩子在睡梦中一蹬就破。
这种对布衾的细腻描绘,逼真地展现了诗人的困苦图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秋夜棉被本已“冷似铁” ,然又遭屋漏雨淋,床上几乎无干处,其景象就可想而知。
因此诗人瞻前顾后,从眼前的一切回想到多年的颠沛流离生活,真是愁苦不堪,彻夜难眠,怎不希望天快亮啊!第四段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至篇末,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愿望。
诗人在破屋湿床之上,彻夜难眠,由自己的苦难,想到天下广大穷苦人民的苦难,并且把自己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从中升华出宁愿牺牲自己而能普济天下穷人的崇高理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是多么富于浪漫而有气魄的想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又是何等激情奔泻!这几句豪言壮语正是诗人伟大理想与高尚品质的集中体现。
这首诗,通俗流畅,广为流传,茅屋为秋风所破,从白天、傍晚、夜里,直到第二天早晨,所见所感可写的东西很多,但诗人精心选择了风卷屋茅、顽童抱茅、倚杖叹息、孩儿蹬被、屋湿无干处等场面和细节,进行具体形象地描绘,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当时所经受的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正是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整个社会人民生活的缩影,从而使诗歌的主题思想更富有现实意义。
这首诗第一段以描写为主,第二、三段以叙述为主,第四段以抒情为主。
前三段写的是具体事物,因为紧扣主题,充满了感情,所以不使人感到板滞,最后一段的抒情,由于用了“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等鲜明、生动的形象来表达,也就使抒情避免了抽象、空洞。
本诗的语言朴素、生动,不用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有感染力,同时诗的形式自由,挥洒自如。
全诗以七言为主,间有九言句式。
无论是长句或是短句,无论是快是慢,无论是高昂激烈或是沉郁顿挫,都是随着诗人感情的波澜而变化起伏,摇曳多姿,充分地表达了诗歌的主旨。
2?郾《河北民》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剪裁精当,言简意赅。
全诗旨在反映当时平民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表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为此,诗人精心选取了一组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一是“河北民”家家男耕女织,缴纳赋税给朝廷“事夷狄” ;二是大旱之年无收成,可官府仍逼迫他们忍饥挨饿“给河役” ,人祸天灾;三是为了谋求生路,“河北民”背井离乡,“老小相携”逃荒到黄河以南;四是“南人”丰收也与歉收一样无衣无食;五是行人(包括“河北民”与“南人” )面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白日”为之昏暗;六是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