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鼠类的危害及防治
要更加重视人畜安全,防止环境受到污染,不留 药害和二次药害的后患。
鼠害防治的方法
鼠类综合防治
从鼠类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整体观 点出发,根据本标兼治而着重治本,以及有 效、经济、简便和安全,包括对环境无害的 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地综合采取合理的环 境治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或其它有效的 手段,组成一套系统的防治措施,把鼠种群 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并争取予以清除, 以达到除害灭病的目的。
(一)物理防治 1. 器械捕鼠 2. 电子捕鼠器 3. 粘鼠板捕鼠 4. 鼠洞灌水捕鼠
(二)生物学防治
1. 天敌灭鼠
猫、黄鼬(黄鼠狼)、鹰和蛇等动物都 能主动捕食大量的鼠类,应当加以保护。
2. 微生物灭鼠
就是用对鼠类有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来 灭鼠。
微生物灭鼠由于使用技术较复杂,影 响因素多,效果不稳定,有些可能对人、畜 有危害,故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尚不能推广应 用。
鼠类的习性和特点
➢ (5) 疑食食物行为 鼠类在探索环境的同时, 也不断尝试环境中新的食物,开始时对新 的食物表现出强烈的探索,接着是小心少 量地接触,随后让年老体弱的长鼠先食, 食量由少逐渐增加,间隔一断时间后,见 无事而后群体食之。
鼠类的习性和特点
➢ (6) 感觉器官特征
➢ a .鼠类的嗅觉器官非常发达,属于哺乳动物中的敏嗅动物。 鼠类经常沿着有其特殊气味的路线活动,形成光滑固定的鼠 道。鼠类是社群性动物,它们凭借发达的嗅觉来辨别家族中 每个成员释放出的熟悉的气味,以保持个体间的通讯和联络;
灭鼠的原则
1.因地制宜
各地条件不同,受害物和受害过程有异,只有针 对具体情况提出对策,才能有很好的效果。
2.综合治理
防治主要以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为主,生物和生态 制法为辅实施综合防治。对害鼠密度达到防治指标的 区域, 充分发挥各种方法和长处,互相补充,使害鼠 种群保持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以下。
3.确保安全
➢ e .鼠类触须发达,在黑暗中疾走主要靠嘴边的触须和全身 的刚毛定位活动,并能准确地判断前进路上的障碍物。
鼠类的危害
(1)传染疾病,鼠类能携带很多病原体,如细菌、病毒、 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传播的疾病有鼠疫、流行性出 血热、钩端螺旋体、森林脑炎、斑疹伤寒等。
(2)盗食食物和仓储粮食,严重破坏林木草原的自然生 态。老鼠是一种贪吃的动物,每只老鼠每天要吃掉相 当于它体重的1/5~1/10的食物。据估计,每年生产的 粮食约有5%被老鼠夺去,全世界每年被损耗的粮食有 5000万吨,损失上亿美元。我国每年因鼠害损失的粮 食估计为1500万吨之多。
➢ b .鼠类能辨别出酸、甜、苦、咸等味道,能辨出含有极少 量杂质和霉菌污染的食物(因此配制灭鼠毒饵时要选用当地 鼠类习惯嗜食的新鲜食物,且灭鼠药含量要适量,搅拌均 匀);
➢ c . 鼠类特别家栖鼠视力很差,不能辨别颜色,是色盲,且 喜欢黄绿色,因为黄绿色对色盲的感觉特别明亮;
➢ d .鼠类在黑暗中能判断声音来源的方向;
鼠类的危害及防治
主要内容 一、鼠类的概念 二、鼠类的习性和特点 三、鼠害的防治原则 四、鼠害的防治方法 五、害鼠的主要种类和生物学特征
鼠类动物的概念
“鼠类”, 狭义概念,是指哺乳纲中的啮
齿目动物。
➢
“鼠类”, 广义概念,是指所有的鼠形
类动物,一般称鼠类动物,主要包括哺乳纲中的
啮齿目动物,另外,也包括兔形目和食虫目的
鼠类的危害
➢ (3)啃咬家具房门、书籍和衣物,严重地 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
鼠类门牙终生生长,而且生长非常快, 1年要生长13厘米,因而要不断磨牙,咬啮 物品、衣物、门窗、电缆。城市不明原因的 火灾约有1。/4是由于鼠咬造成短路引起的,每 年的损失无法估算。
鼠类的危害
(4)老鼠对工业的危害主要是进入各种 线路、管道引起停电、中断通讯等事故,经 济损失巨大。1980年上海一家工厂因一只褐 家鼠进入高压开关室造成短路,全厂停电、 停水,损失产值达1700万元。长江上一艘货 轮因鼠害而操纵失灵,造成撞击九江大桥桥 墩的事故。
(三)生态学防治
生态学防治是指采用破坏鼠的生活环 境 (尤其指营巢栖息条件和食物条件),以降低 鼠密度的方法与措施。
生态学灭鼠的依据:
鼠密度高低主要取决于鼠的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 鼠既不会无限制的繁殖增长,也不会无外因情况下就 自然下降。如果仅灭鼠而不采取其它措施,鼠原有的 食物和栖息条件不改变,可因其旺盛的繁殖力迅速恢 复至原水平。相反,如破坏鼠适宜的生存条件,即使 未进行灭鼠,其密度也会逐渐下降。
动物。
➢
在地球上共有 1687 种鼠类,占全世界哺
乳动物总数的 40.61% ,我国有鼠类 145 种,
约占我国哺乳动物的 34%
鼠类的习性和特点
➢ (1) 生长发育快 性成熟时间:小家鼠、黄毛 鼠、褐家鼠分别为出生后 42 天、 68 天、 75 天,平均两个月左右。雌性鼠类一生能 生 40-50 只幼仔。
1. 环境治理
(1)加强环境治理,控制鼠的生存条件 搞好环境卫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除杂草,填平土坑,堵塞洞穴、平
整硬化地面,不乱堆杂物,及时清除垃圾,消除或控制鼠类 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 (2)搞好防鼠设施,限制鼠的栖息活动
重点在储存和加工食品的建筑物做好防鼠设施。 常用的防鼠措施有: ① 封闭建筑物与外界相通的孔洞。 ② 建筑物的通风孔、排水孔应安装金属防鼠铁丝网 ③ 房门下沿与地面的缝隙不得大于0.6厘米。 ④ 食堂、仓库、食品储存室等重点场所,门窗应
鼠类的危害
(5)可被敌人或恐怖分子用来作为生物战的工具
1945年日本投降前,日本细菌战犯为销毁罪证, 炸毁了设在哈尔滨的“731” 部队细菌工厂,放出大 量感染病菌的老鼠和跳蚤,造成东北鼠疫流行。
1952年,美国违反国际公约,在侵略朝鲜战 争中进行了生物战,曾在黑龙江省甘南县空投过带有 鼠疫杆菌的田鼠。
➢ (2) 迁移能力强 鼠类种群随着数量的增多密 度增高,以及外环境的变化和食物的变迁, 经常发生迁移。
鼠类的习性和特点
➢ (3) 活动能力强 具有打洞、攀登、跳跃、咬 啃、潜水、游泳等能力。昼伏夜击,多为 群体活动。
➢ (4) 新物反应行为 鼠类对新物反应一般都要 经过多次试探才能解除。但若对新物有不 良经历后,如吃急性毒饵未死或从捕鼠器 上挣脱等都有长久的记忆力。幼鼠无新物 反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