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英雄:职业父亲意味着什么?在我们的孪生女儿出生后的第一次“约会”时,我和丈夫一起去看了一部名为《玩具故事》的电影,我们很喜欢这部片子,但随后我丈夫问道:“父亲在哪儿呢?”起初我还认为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批评一部很吸引人的家庭影片似乎是太褊狭了。
可后来越想越觉得这一疏忽太严重了。
父亲不仅没有出现,他甚至没有被提到--尽管家中有婴儿,说明他不可能离开太长时间。
影片给人的感觉是,父亲出现与否似乎是个极次要的细节,甚至不需要做任何解释。
新闻媒体倾向于把父亲边缘化,这只是一个例子,它反映了在美国发生的巨大的社会变化。
大卫·布兰肯霍恩在《无父之国》一书中将这种倾向称之为“无需父亲”观念。
职业母亲(我想这应是与无职业母亲相对而言的)奋斗的故事从媒体上无尽无休地轰击着我们。
与此同时,媒体上绝大多数有关父亲的故事又集中表现暴力的丈夫或没有出息的父亲。
看起来似乎父亲惟一值得人们提及的时候是因为他们做家务太少而受到指责的时候(我怀疑这一说法的可靠性,因为“家务”的定义中很少包括打扫屋顶的雨水沟,给汽车换机油或其他一些典型的由男人做的事),或者是在他们去世的时候。
当布兰肯霍恩先生就“顾家的好男人”一词的词义对父亲们进行调查时,许多父亲都回答这一词语只有在葬礼上听到。
这种“无需父亲”综合症的一个例外是家庭全职父亲所受到的媒体的赞扬。
我并非暗指这些家庭全职父亲做出的承诺不值得人们的支持,我只想指出正在实际生效的双重标准:家庭全职父亲受到人们的赞扬,而家庭全职母亲和养家糊口的父亲,所得到文化上的认同却很少,甚至完全得不到。
我们用来讨论父亲的角色(即没出息的父亲)的话语本身就显示出人们对大多数男人默默无闻而自豪地履行对家庭承担的责任缺乏赏识。
我们几乎从来没听到“职业父亲”这一说法,在人们呼吁应该给予工作者在工作地点上更大的灵活性时,很少有人认为这种呼吁不但适用于女子,同样也适用于男子。
我们这个社会表现似乎家庭职责对父亲来说并不像对母亲那么重要--似乎事业上的满足就是男人生活的全部。
更让人感到侮辱的是最近媒体的这种倾向,即把家庭主妇看成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就像一辆名贵的汽车,只有据说少数男人才享受得起这种奢侈与豪华。
这暗示家里有家庭主妇的男人比那些妻子在外工作的男人日子过得更舒适,因为他们拥有全职管家这种“奢侈品”。
然而,实际上作为家庭惟一挣钱者的男人要承受很多压力。
当他们的那份工作是家庭收入的惟一来源的时候,失业,或者甚至只不过是受到失业的威胁,对他们来说显然构成更大的困难。
同样,家庭惟一的工资收入者在想辞去不太满意的工作时,其灵活程度也要小一些,因为这种工作变换会使他们失去收入。
此外,为了给家庭挣更多的钱,许多丈夫超时工作或兼做第二职业。
对于这些男人来说,正是这份工作所支撑的家庭,使他们值得付出努力。
很多男人相信母亲呆在家里对小孩十分重要,这种信念使得他们乐意地担起家里惟一挣钱人的担子。
目前,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家庭中没有父亲会对小孩--因此也对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并没有把“普通”父亲作为正面角色为未来的父亲树立榜样,相反地,却常常持放弃态度,认为传统的父道从最好的方面说是已经过时,从最坏的方面讲就是危险的反动。
这使得许多男人对他们作为父亲的角色的价值提出疑问。
作为一个社会,我们需要认识到对于孩子来说,父亲是与母亲同等重要的,不仅仅在经济上,而且在感情依靠、教育和纪律训导方面都是如此。
我们仅仅意识到没有父亲是一个问题是不够的,不能只是站在坟墓旁边哀悼“顾家好男人”的去世,随后又找一个人来替代他(请问一问已失去父亲的人,这是否可能)。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是如何贬低了父道的价值,我们必须努力向男人们显示,他们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是多么不可缺少,多么重要。
那些每天都在努力去爱和支撑他们的家庭,力求做一个顾家好男人的父亲,那些无名英雄,需要我们的承认,他们所付出的一切需要我们的感激,因为他们值得我们的认同和感激。
为什么数字文化对你有好处?最近,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学家和行为学家们都发出大量警告指出:网络空间危险重重。
其实,万维网与世界上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并非天然地有害。
它并非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实体,能使危险降临到进入它的每一个人。
实际上,网络就其本身而言是相当无害的,它没有超越其使用者并改变他们的存在的特殊功能。
正如古老的传说指出的一样,吸血鬼不请不会自入家门来伤害你,互联网也不会不请自来地使你堕落。
除孩子和意志薄弱者以外,它不可能造成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1) 同酒精的作用一样,网络仅仅是将已有的事物放大。
专家们担心,网上盛行的隐藏假装对参与数字文化的人来说是危险的。
他们告诉我们,我们不知不觉地全部会使用假身份,一个个变得残缺不全面目全非,以至于连自己都不敢肯定自己究竟是谁。
全错。
只有那些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诡秘莫测,毫不坦诚的人,才感到被迫要在网上伪装自己并用其它方法提供虚假情况。
网络只不过为他们增添了一种实施欺骗的工具。
因为我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这些人,所以被这些人欺骗的可能性很小。
因特网并不会“引起”人们去装扮成另一些人。
至于数字文化中被这些不诚实的家伙欺骗的问题,就如同“现实”生活中一样,网上同样有许多“信号”回揭露他们的骗术。
有水平的网迷能识别其它在线人行为所发出的很多危险信号。
尤其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别的用户的意图常常是非常清楚的。
有人试图在网上欺骗我们时,常常会明白无误地表现为自我矛盾,这是力求取信而过分涂抹,甚至说话虚假、令人难信的必然迹象。
同样,与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样,许多其他令人讨厌的倾向在网上也都能很容易地识别出来。
孤芳自赏(一切围绕“我我我”)在网络上也老远就会被发现,因为他们都是些只说别人反话或坏话的人,认为只有吹灭他人的蜡烛自己才能闪光的人。
(12)网络能展现人最好的一面:“现实生活”中爱好交往和直率的人在网上也会展现相同的个性。
多数人网上和网下都一样爱寻找乐趣,即使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也与他们平时在聚会上、在工作中和在当地的酒吧里一样喜欢寻找乐趣。
然而无可否认,有些人如果没有烈性酒做伴,你和他们在一起就不会那么快乐。
害羞的人在网上比在“现实世界”中会得到更为“安全的”环境,并且在网上能学会更自由地表达自己(你从未见过有人会在电子邮件上结结巴巴地说话,对吗),网络会使他们增强信心,获得交际技能,而这些又最终会扩大到他们生活的其它方面。
现实生活中喜欢帮助他人的人常常在网上也愿意尽力帮助他人。
(3)网上评价人的方式不同:在互联网上,对人的评价是看他们的个性、信念和网上行为,而不是看他们的外表长相。
这很好,因为它不仅会给其貌不扬的人机会,也会使长相漂亮的人必须要说话值得一听才会引起别人注意。
(4)人们更加坦率;人们在互联网上不必使用真名并提供真实身份,许多人近日来更加坦诚,畅吐心曲。
(5)我们联到一起了:参与数字文化的人都非常了解,网上有大量重要信息,并能提供许多改变他们生活的机遇。
网络为我们中的许多人打开了许多大门,这种选择是他们在其他方面所不能得到的。
从事研究的可能和上网与人联系就是两个这样的机会。
(6)我们懂得了词语的威力并学会了更善于倾听:没有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或外表长相的干扰,数字文化的成员已经学会了词语的威力…,包括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词语。
我们透彻得懂得将词语简单的组合起来就能损害、伤害和冒犯他人,也可以表现幽默和提供帮助、支持鼓励。
多数富有经验的网络成员已修炼成为语言大师,他们慎重地措辞,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以避免被人误解。
由于互联网的缘故,我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学会更好地倾听。
我们不但要更慎重地斟词酌句,我们(尤其是那些通过电子邮件而不是聊天室交流的人)还必须等待,等待他人结束后我们才能说话或者回答。
版权的十大神话如果没有版权标识,就不会受到版权保护。
这在过去是事实,但现在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几乎所有大国都遵循伯尔尼版权公约。
比如,在美国,自1989年4月1日后,几乎所有个人创作以及原创的作品,不管它是否有版权标识。
大家默认的是他人的作品已受到版权保护,不能随意复制,除非你能确定它不受版权保护。
有些年代久远的作品如果没有标识,就不受版权保护,但坦白地说如果这一点不能肯定,你就不应冒这个风险。
2)如果我没有为此收费,就不算侵权。
错。
你是否收费可能对法庭上判罚金的额度有所影响,但那只是在这一法律条文下量刑的主要区别。
即使你免费分发他人的作品,仍然是侵权。
而且如果危及到他人财产的商业价值,仍然会被罚以大额赔偿金。
个人的音乐作品拷贝是惟一的例外,不被列入侵权行为。
不过法庭上似乎有这种说法,个人拷贝不包括像纳帕斯特那样的大规模匿名复制行为。
如果该作品没有商业价值,侵权多是技术性的,不会受到起诉。
3)如果已被发送到世界性的新闻组网络系统(Usenet)的材料,那就不受版权限制。
错。
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东西都要受到版权限制,除非所有者明确表示它不受版权限制。
要确定它是否受到版权限制,必须得要作者/所有者的书面证明:“我准予某某不受版权限制。
”4)我的帖子只是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可以免除版权限制,它的设立使人们可以使用某些作品,而不必经过作者的同意,这些作品包括解说词、模仿诗文、新闻报道以及那些对受版权保护的著作的研究和宣传的作品。
这一规定非常重要,有了这一规定版权法就不会成为妨碍你自由地发表作品的绊脚石。
但涉及到故意侵权和损害具有商业价值的作品时就要慎重考虑了。
你做过这样的事吗?由于你自己没有时间写文章,或是为了让你的读者免受给《纽约时报》网站缴费之累,于是就从《纽约时报》上复制一篇。
这种行为不是“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通常只是一条简短的摘录。
5)如果你不保护好你的版权你就会失去它--有人就可以取得那个名字的版权。
错。
现在,版权是一直有效的,除非它明确被让与。
你也不能取得某个名字或类似的缩略词的版权,几乎所有标题本身都不可以有版权。
你或许会设想某些与名字有关的商标,如果不加以保护是否会削弱或者丧失。
例如“苹果”电脑,虽然苹果只是一个普通的单词,但只有用于电脑时,苹果电脑才拥有它。
而苹果唱片则只有用于音乐时才拥有它。
没有特定的上下文,两者都不能单独拥有这个词的版权保护,因此拥有一个标记并不意味着拥有完全的支配权。
6)如果基于另外一部作品,我自己编撰了一个故事,那么这部新作品就属于我所有。
错。
美国的版权法十分明确地指出那些所谓“派生作品”的编撰,即以另一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为素材或从中演绎出来的作品,是原著作者独有的,即使那些新作品的编撰经过高度创作加工,原著的所有权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如果你撰写的故事要用他人作品中的背景或人物,你就需要征得作者的同意。
7)他们不可能把我怎么样,在法庭上被告也有特权。
版权法主要是民事法。
如果你违反了版权法,你不会以一个罪犯的名义遭到起诉,但通常会受到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