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诗仙李白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之诗仙李白

诗歌鉴赏之 诗仙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 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 “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 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 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 发白帝城》等多首。
答案:1.选取乡村典型景物黄鹂、紫椹、桑枝等;视听结合,“黄鹂啄紫椹”写视觉, “鸣”写听觉; 色彩明丽,富有画面感。(答其它特色合理亦可。) 2.(1)对白田夏日美好景象的欣喜之情:黄鹂“啄紫椹”,鸣桑枝,美景可喜。(2) 对故园 的思念之情:“蚕老”而“客未归”,其情可见。(3)长期漂泊、思乡而不能归、前途 迷茫的 悲伤之情:“驱马又前去”,欲归而不能;“空自悲”,直抒其情。
1.解析:选C C项, “写出了小舟在浩渺 的大江上乘风破浪, 扬帆远航”说法错误, 应为“写出了一叶孤 舟在烟波浩渺的大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渺小、无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田①马上闻莺 李白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②。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注】①白田: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②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 丝。 1.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诗歌创作四阶段 时期 诗歌内容 代表作 1.读书漫 赞美大好河山 送别友 《早发白帝城》《望庐 游 人 山瀑布》 2.京城三 批判现实,表达理想 《行路难》《蜀道难》 年 3.再度漫 《将进酒》、《梦游天 愤世嫉俗,向往自由 游 姥吟留别》 4.身经战 反映时代面貌,忧国 《古风》(其十九) 乱 忧民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送 别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注],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 醑(xǔ):美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照应题目“送”,描写了渭城边纵酒言别的场景,在酒坊里 长醉而不能入眠这一细节表现了诗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B.第二联用梨花来比喻雪,诗人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 花一样,让临别的友人忘却那冬天离别的苦闷冷清的感伤。 C.颔联描写了一幅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 景,以自然界的乐景衬托出了朋友之间深切的离别之情。 D.颈联中用了“倾壶醑”“赠马鞭”两个动作描写来表现内心,可 以看出诗人与友人情感之深厚,欲以这些行为来挽留友人。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解析:选C A项,“诗 人酒量之大、心境之豪放” 虽合理但不符合诗人描写 这一细节的目的,这里主 要是表现诗人的离别之情。 B项,“用梨花来比喻雪” 分析不当,应是用雪来比 喻梨花。D项,“欲以这些 行为来挽留友人”无中生 有。
2.参考答案:①送朋友 到渭城城外,临别与朋 友饮酒,表达惜别之情。 ②作者喝得酩酊大醉, 又赠马鞭以示纪念,表 达了豪迈豁达之情。③ 诗人想象友人到达目的 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 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江行寄远[注] 李 白 刳木出吴楚,危槎百余尺。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 别时酒犹在,已为异乡客。思君不可得,愁见江水碧。 [注] 此诗是诗人早年出蜀舟行途中寄给蜀中友人的作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紧扣题目中的“江行”,直叙出行的方式,乘坐孤 2.参考答案:①“轻舟已 舟,沿江而下。 过万重山”是以舟行之 B.二、三联围绕“远”字,写舟行迅疾,与故乡渐行渐远,离 “轻”之“快”,写诗人 愁愈来愈浓。 内心的兴奋与快意。② C.“片”字富有表现力,写出了小舟在浩渺的大江上乘风破浪,“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 扬帆远航。 隔”却相反,行舟愈是 D.诗的末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青碧透寒的江水也有浓浓 “轻快”,内心愈发“沉 重”——旦暮之间,故土 的思乡之情和愁苦之意。 4.诗中“疾风吹片帆,日暮千里隔”与李白《早发白帝城》中 已远在千里之外,故人已 杳无踪影,离愁乡思油然 的“轻舟已过万重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试比较分析。(6 而生。 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