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论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世界经济:世界经济不是世界范围内各国国民经济的简单相加,而是各国国民经济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联接起来的有机整体。
2.金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作为本位币,并使流通中的各种货币与黄金间建立起固定兑换比例关系的货币制度,特点有:(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2)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由各自货币的含金量决定(3)国际金本位制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3.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变革,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出发点,科学革命引起了技术的进步。
科技革命则既包括科学革命,也含有技术革命,它是上述两者的高度概括。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的比重以及这些产业间的相互关系。
产业结构一般由两个指标来表示,一个是价值指标,也就是某一产业部门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另一个就是就业指标,即某一产业部门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
5.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农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工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6.产业结构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日益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结构的重心正在不断转移。
7.通货膨胀:所谓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制度下,货币数量的增长持续地快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总量的增长,因此,伴随着货币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或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的两大标志,一是流通中的货币总量必须过快增长于流通中商品价值所必须的货币总量;二是整个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8.通货紧缩:所谓通货紧缩是指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的过程。
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也是以消费物价指数作为衡量指标。
这种物价持续下降不是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不是存在于个别部门和部分产品,也不是存在于相对较短的时间,而是在较长时间内,商品和劳务价格普遍地、不断地下降。
这不是简单的物价下降,而是物价总水平连续下降的动态过程。
9.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渐形成全球经济—体化的过程,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三个阶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也指这样一种状态,即各国和地区的经济都融合到国际经济的大循环中,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对外贸易比重大大提高,生产领域中跨国公司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市场上外国货币大量流通,资本在跨国间流动加快,各国金融市场由先进的通讯工具,发达的交易网络系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
10.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间交易结算时所采用的货币制度,即关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支付的一套规定、做法和制度。
它一般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11.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即缔约方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优惠和豁免,也应给予所有其他缔约方。
12.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即指缔约国之间相互保证给予另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商船在本国境内享有与本国公民、法人和商船的同等待遇。
13.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间的商品交换是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
14.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社会分工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并存在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之中。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最后商业开始出现。
这三次社会大分工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
但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有限水平,便分工局限于国内经济循环中,商品交换表现为国内贸易。
15.世界市场:答: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它是商品的货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结果,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相适应,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商品交换关系,间接地反映世界各国的生产和分配关系。
世界市场由各国的国内市场和国际贸易市场组成,是联系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纽带。
16.新经济:“新经济”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
17.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在其中占主要地位的经济体系,即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18. 汇率:把一个国家货币折算成另一国家货币时使用的比率,也可以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相对价格。
汇率制度主要有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和钉住汇率制。
19 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
20. 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支进而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
21.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压缩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和抑制社会总需求。
22. 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增加的方法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而实行的扩张经济的政策。
23. 紧缩性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率,进而减少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的方法来达到抑制经济的过快增长和通货膨胀,稳定价格水平的目的而实行的紧缩经济的政策。
24. 长波理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1925年提出的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波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达国家存在着50年左右的长周期,这种长期波动是由发达国家经济运行中某些内生因素(技术创新)引起的。
长波理论所涉及的经济周期一般长达50至60年,能较好地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在进行经济预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简述题1、简述21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首先,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它们经济总量巨大,增长相对稳定,具有金融优势和地缘经济优势;其次,多极化格局中“极”的数目将会增加,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第三,一些小国的地位降低,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减少。
一些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被边缘化,在国际分工处于不利的地位,经济结构落后,出口产品大多为初级产品,它们从经济全球化中得益最少。
如非洲的大多数国家。
1.简述战后科技革命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的关系。
答:科技革命加快了世界各国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正在经历一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转变过程。
发达国家物质生产部门结构调整具体表现在:①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
发达国家对传统的所谓“大烟囱工业”采取的办法,一是限制和用新技术加以改造;二是把耗能多、运输量大、污染严重、附加值低的部门如橡胶、纺织、某些塑料制品、钢铁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样把腾出来的财力、物力、人力投入重点部门即尖端技术行业,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
②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结构的调整。
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后,工业部门的比重急剧增加,农业部门的比重显著下降;在工业部门内部轻工业的比重也趋于下降。
③规模结构的调整。
为适应新技术推广的需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建立了一大批小企业。
2、金银复本位制的优点和缺点答:金银复本位制是指以金、银两种特定铸币同时充作本位币,并规定其币值对比的一种货币制度。
优点:由于是复本位,他的货币材料来源既可以是白银也可以是黄金,来源充足;当需要进行大额交易是可以使用黄金,小额交易则使用白银,灵活方便;两种币材之间可以相互补充,货币价值相对稳定;更加方便与其他货币之间汇率的稳定,既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金币贸易,又能同殖民地国家进行银币交易。
缺点:最严重的缺点在于使用双本位制时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当金银市场比价与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定价值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而法定价值过高的货币则会充斥市场。
产业结构演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一)产业结构的演进势必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
从供给方面看,产业结构高度化加大了经济产出水平对技术的依赖,而技术进步的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这种无限的技术进步空间为经济产出的增长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从需求方面看,产业结构高度化有助于推动总需求水平的增加,从弹性角度来看,人们对农产品、工业品、服务类产品的需求弹性是依次递增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弹性大的产品的需求会增加,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有利于促使潜在需求转变为实际需求,从而有助于推动总需求水平的增加。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国际分工与贸易也产生影响。
国际分工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在国际范围的分布,而国际贸易则是各国在产业间或者产业内部产品的交换。
产业结构高度化使得国际分工有一定的发展变化,如传统的世界农业与工业的分工日益弱化,而新型的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的世界工业与工业内部的分工日益加强。
国际分工的变化又会引起国际贸易的变化,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初级产品比例下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不断增加。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第一,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物质技术基础。
经济增长方式除了受到自然条件的约束之外,还会受到自然科学进步和社会科学进步的影响。
自然科技进步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技素质,通过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工艺水平和熟练程度等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
自然科技进步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技术,从而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提供必要的自然环境。
社会科学的作用体现在生产关系(如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措施)的进步和上层建筑的相应变革上,相应的社会科学进步可以为经济增长方式的抓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