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电流输出信号的处理
电流信号在传输中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目前,传感器24V供电、4-20mA 电流输出,已经成为一种工业标准。
传感器的电流输出方式有两线制(传感器用两根导线对外连接)、三
线制(传感器用三根导线对外连接)、四线制(传感器用四根导线对外接)。
它们具有各自的特点,如果使用不当,会影响其功能,甚至不能正常工作。
本文对它们的原理作出一些介绍,以便用户对传感器作出
正确地选型和使用。
(关键词传输; 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
1传输原理及技术指标
1.1 传输原理
1.1.1 终端连接
对于电流输出的传感器,在终端要把它变换成电压信号才能使用。
如图1所示。
在图中1中Rr为负载电阻,它的大小决定转换成电压的大小,通常取值250Ω,把传感器输出的4-20mA电流转换成对应的1-5V电压。
在实际使用中,测控设备也有内阻,多少会产生一些分流。
因此,Is不是完全流经Rr。
一般情况下,测控设备的内阻都很大,几乎不产生分流,Rr可按常规取值。
在个别测控设备内阻较小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Rr的取值,以达到转换相应电压的要求。
有些终端模块有电流输入接口(转换电阻Rr在模块内部)。
使用时,可把电流信号直接接入模块。
如图2所示。
由上所述,在电流传输的终端接法中,有外置电阻和内置电阻两种接法。
在以后解说中,如无特殊说明,均以外置电阻为例。
1.1.2 与电压输出传感器的比较
图3和图4是电流输出传感器和电压输出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图。
图中的传感头和变送器合称为传感器。
由两图相比可以看出,电流输出的传感器在变送器内部多一个电压-电流转换器,在接收终端多了一个电流-电压转换器。
这么做主要是为了把电压传输变为电流传输。
因为电流传输比电压传输有很多优点。
下面对电流传输和电压传输作出分析。
电压输出的传感器和三线制电流输出的传感器可以共同建立图5的传输电路模型。
图中:
Ro-传感器输出内阻
Rs-输出导线电阻
Rr-负载电阻
Rd-地线电阻
Uo-传感器输出电压
Us-Rs上的压降
Ur-Rr上的压降
Ud-Rd上的压降
Ig-传感器的工作电流
Is-传感器的输出电流
可以看出Ur就是检测设备获取的电压,根据回路原理可以建立公式(1)。
下面就根据图5和公式(1)来分析电压和电流的传输特性。
Ur=Uo-Us+Ud (1)
对于电压输出的传感器,内阻Ro为零,这时把Uo看作一个恒压源。
公式(1)中的Us项对输出电压产生衰减,这种衰减与电压信号成正比,是一种灵敏度干扰,如图6所示。
公式(1)中的Ud项与传感器的工作电流Ig有关,在传感器的全量程内Ig 几乎不变,而且当传感器内部有震荡电路时,Ig还含有交流分量。
因此,Ud对输出电压产生的是一种具有交流分量的零点干扰,如图7所示。
由此可见,电压输出的传感器在传输中有灵敏度干扰和零点干扰。
对于电流输出的传感器,内阻Ro为无穷大,把Uo看作一个恒流源。
这时Ur等于Is*Rr。
也就是说,Ur只与传感器的输出电流和负载电阻有关,而与其它因素无关。
对于恒流源来说,Uo是随着外界的变动而变化的。
对于公式(1)中的Us产生衰减时,Uo会提高一个同样的Us值进行抵消而保持公式(1)成立。
同理对Ud项也是如此。
由此可见,电流输出的传感器在传输中没有灵敏度和零点干扰,具有很高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