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出现问题的思考调研报告

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出现问题的思考调研报告

目前中国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出现问题的思考调研报告摘要:耶鲁大学前校长施密德特曾提出“中国大学如今的发展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

大学在传统意义上是教育的最终阶段,十分注重培养人才的质量要求,现阶段教育局也提出最符合莘莘学子的教育方向: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但现状并不乐观,教育中课程价值不断流失,内在精神文明不断萎缩,人文素质教育被抛诸脑后……在一个精神文明相对高度进步的时代,面对千万精神,思想逐渐“野蛮化”的祖国接班人,大学素质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与祖国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分析目前中国教育的现状,改善中国文明建设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针对广大师生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同观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当下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现状和教师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引导方向等问题。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南京林业大学部分在校师生做了调查,男女比例不一。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以下取部分题目统计进行分析题目1.对于大学生逃课问题,你的看法是?A.坚决杜绝,大学生应该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B.大学生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C.重要的专业课去上,感觉不重要的就算了D.无所谓,反正这种现象很普遍A B C D31.5% 38.1% 26.1% 4.34%题目2.根据老师的授课方式及自我学习能力,你对大学各科知识的掌握情况是?A.理解并运用的很好B.能够跟上老师的进度C.一知半解D.完全不理解A B C D10.9% 27.2% 52.2% 9.78%题目3.针对钱学森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人才?”你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是?A.灌输式教育,缺乏创新性B.片面的科研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C.教育管理体制的官僚化D.其他A B C D58.3% 6.71% 25.0% 0题目四.你认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存在的问题有?A.重个人前途,轻社会思想B.重个人价值,轻社会价值C.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逐渐取代整体意识D.社会公德和法纪观念缺失E.麻木的自我膨胀和现实的自卑意识F.主人翁意识缺失A B C D E F0 14.3% 33.3% 9.52% 19.1% 23.8%通过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上自己喜欢的课,感觉不重要的也不要去,旷课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对大学的各学科知识的掌握状况也能跟上老师的进度或者一知半解,仅有少数的能理解并很好的运用,当然还有少数是完全听不懂的。

大学教育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总培养不出人才的原因,大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教育方式的不合适,还有教育体制的官僚化,而当代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仅是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其最大的问题是整体意识的减弱和主人翁意识的缺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1.盲目的旷课逃课是时下大学里最普遍的一种违纪现象,许多同学在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再用心学习了,“分不在高,及格就行”的心态令他们再也无心听课。

由于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强,而且考试的内容一般都在书本里,所以考前猛攻几天,临时抱佛脚,想考及格并不难。

然而,大学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时段,充分利用这几年的时间努力学习,对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各方面的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专业课而言,老师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除了传授课本上的内容之外,也讲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听他们讲课会使我们受益匪浅。

就公共课来说,它的自由度较大,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更贴近社会。

涉及的知识面更广,这为我们步入社会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所以,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还是少逃为妙。

2.对学习的兴趣不浓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自由地支配过自己的时间;我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远离过父母和老师的严格管教;我们恰好又处在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年龄。

我们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甚至标榜另类,我们一次次地从课堂上逃离去寻求所谓的“自我”,并且心安理得地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没有逃过课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

所以逃课成了很普通的事,对学习的兴趣也渐渐的淡了。

只有考试时才会认真的看一遍书,平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自学又不主动。

3.大学教育体制与人才的关系在中国灌输式教育非常普遍,灌输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经常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很多是陈旧、落后的东西。

灌输式教育以传授者为中心,受教育者被动、机械地接收,但容易遗忘。

灌输式教育在知识、信息等方面有很好地传播性(单向),能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知识与信息。

而我们大学生正是缺乏创新性,知识是多种多样的,一个人只能掌握一定量的知识范围,而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土壤绝不是贫瘠和单一的,这样就促使人们了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多个领域,使知识的门类涉猎更广、体系化更强,同时在不断的思考和学习中,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知识优化组合。

其次教育体制的官僚化也是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4.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

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规范的有机结合。

由于种种因素时下一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与社会生活所要求的越来越不相适应。

三.成因分析1.自身原因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广大学子通过高考独木桥,迈进了期待许久的大学校门。

大学生逃课,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多时间用于打牌、上网、玩游戏,学习态度不端正,完全处于放松状态,失去了上进心和求知欲。

有的学生由于所学专业不是第一志愿,目前的专业与个人兴趣不符,产生逆反心理,逃避上课。

还有的学生为了自身的就业和发展,产生急功近利心理,他们积极参加学生会或者社团组织,当社团活动与上课发生冲突时,他们宁愿选择逃课。

他们参加各种辅导班、考研班,奔波于招聘会,而不再认真学习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这也就是盲目的旷课。

逐渐的导致了对学习的不上心,甚至是厌倦,觉得学习无用等等的想法。

仅有少数人可以理解并运用大学的知识,大学生的整体自学能力的下降,创新性思维的狭义,甚至是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淡化的责任表现在(一)重视个人理想,缺乏社会理想和主人翁神。

部分大学生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强化的个人意识,而置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于不顾。

主要表现在当今大学生在择业就业选择中对个人方面考虑较多,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

(二)重视个人价值,漠视社会价值。

在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利益多样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从社会价值向个人价值倾斜,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式上追求实惠,更看重物质利益和个人发展,而对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追求相对弱化,考虑更多的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2.社会原因灌输式教育曾经是西方教育中最有影响的教育方式之一。

20世纪以来,西方教育的最大变化就是对灌输式教育的彻底否定。

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西方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西方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中国教育仍然可以看到灌输式教育的影响。

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形成了一种片面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来自较高级的源泉而非来自实践活动。

知识被垄断在少数人手里,积储在手抄本中,成为凝固不变的、静止的东西。

”同时,知识又与学问等同起来,有知识就是有学问。

这样,获取学问的过程就成为堆积知识,提取所存储知识的过程。

才能为己所用,发挥其作用,推动社会的进步。

另一方面是教育管理制度的官僚化的影响,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大学不注重学术价值,而重视经济、政治价值,这使大学偏离了本原,走入了误区。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是在精神层面上丢心失魂,另一个是在制度层面上杂乱无章。

总之,大学的发展亟须弘扬大学精神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要遵从大学的逻辑来办大学、管理大学。

大学生责任感也在渐渐缺失,其原因有:第一、西方消极文化思潮的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不断传播到中国,其中既有积极的文化,如科学技术,优秀的管理理念,也有消极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本位主义和存在主义等。

第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选择。

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价值意义上存在多种可能,也就是说它对社会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的建立给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一部分大学生价值观。

第三、网络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丰富多彩的时代内容,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已经预料的和没有预料到的负面影响。

我们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很少参与社会活动,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利用网络技术的非法行为对涉世不深又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我们在选择、取舍网络信息造成了困惑和迷惘,这无形中导致了我们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第六、大学生个体意识水平较低和个体价值定位不准。

一方面许多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不高。

他们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不能全面理解个人与社会,现实与未来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也不能正确认识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因而缺乏社会使命感。

四、建议与结论1、正确认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人的价值,是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争论不休的重要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既重视人的社会价值,也重视人的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

人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两个方面:自我(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的自我价值既表现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责任和贡献)和个体需求的满足,也表现为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满足。

人的社会价值则表现为个体对社会需求的满足和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价值不是实体或属性,而是代表了主客体间的一种关系。

将人生置于价值的视角下考察,意味着将个体的生活实践作为价值关系中的客体加以评价。

人一方面是以个体的方式生活着,另一方面又是以社会的形式生活着,人类存在形式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人生价值关系的二重性,即自我与生活实践和社会与个体人生的双重价值关系,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个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需要的满足程度。

在这里,价值客体与在人生社会价值关系中一样是个体的生活实践,而价值主体则是个体自身。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

在这里,价值客体是个体的人生活动,价值主体是社会和他人。

衡量人生社会价值的尺度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个体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其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反之,其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越小;如果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不仅没有贡献,反而起到某种反作用,那么,这种人生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负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