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离子聚合(第五章)

第五章离子聚合(第五章)


二异氰酸酯
CH C N R NCO X OA
H+
CH C NH R NH2 X O
阴离子聚合的特点:快引发、慢增长、无终止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自由基聚合:慢引发、快增长、速终止(双基终止) 阴离子聚合:快引发、慢增长、无终止、无转移。
阳离子聚合:快引发、快增长、易转移、难终止


5.2 阴离子聚合

a组引发剂活性最高,可引发A、B、C、D四组单体聚合。 引发C、D组高活性单体,反应过于剧烈,难以控制,还可 能产生副反应使链终止,需进行低温聚合。 b组引发剂的代表是格式试剂,能引发B、C、D组单体,并 可能制得立体规整聚合物。 c组引发可C、D组单体聚合 d组是活性最低的引发剂,只能引发D组高活性单体聚合。 微量水往往使阴离子聚合终止,但可引发高活性的α-氰 基丙烯酸乙酯聚合。
阳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
离子聚合
5.1 概 述

离子聚合对单体有较高的选择性
带有1,1-二烷基、烷氧基等推电子基的单体才能进行阳离子聚合 具有氰基、羰基等强吸电子基的单体才能进行阴离子聚合
羰基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大多属离子聚合

聚合机理和动力学研究不如自由基聚合成熟
聚合条件苛刻,微量杂质有极大影响,聚合重现性差
BuLi + H2C=CH X CH3CH2CH2CH2Li Bu CH2 CHX
2. 引发体系及引发作用
其它亲核试剂
中性亲核试剂,如R3P、R3N、ROH、H2O等
都有未共用的电子对,在引发和增长过程中生成 电荷分离的两性离子
R3N + CH2 CH X
R3N
R3N
电荷分离的两性离子
CH2 CH X

1.阴离子聚合单体
(2)羰基化合物:如HCHO
(3)杂环化合物:一般是一些含氧、氮等杂原子的 环状化合物,如:
O O 环氧化合物
NH O 内酰胺
O 内酯
(第八章介绍)
5.2 阴离子聚合
2. 引发体系及引发作用
阴离子聚合的活性中心是阴离子,对于
AB
B
由亲核试剂(碱类)提供, A
为金属反离子
活性中心可以是自由离子、离子对以及它们的缔合状态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H CH2C CH CH CH2CH Na
烯丙基氢
Na CH2CH CH CH CH2CH2
烯丙基端基阴离子
由于共轭效应,很稳定,无反应活性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在聚合末期,加入链转移剂(水、醇、酸、胺)可使活性 聚合物终止 有目的的加入CO2、环氧乙烷、二异氰酸酯可获得指定端 基聚合物 端羧基化反应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活性聚合物
阴离子聚合在适当条件下(体系非常纯净;单体为非极
性共轭双烯),可以不发生链终止或链转移反应,活性链 直到单体完全耗尽仍可保持聚合活性,叫活性聚合。 这种单体完全耗尽仍可保持聚合活性的聚合物链阴离子 称为“ 活性聚合物”(Living Polymer)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无终止阴离子聚合动力学
聚合反应速率 可简单地用增长速率来表示:
R p k p M M

式中 kp 表观速率常数 [M-] 阴离子活性增长中心的总浓度
该式的条件: 无杂质的活性聚合,且引发快于增长反应
即在开始聚合前,引发剂已定量地离解成活性中 心,则阴离子活性中心的浓度等于引发剂的浓度, [M-] = [ C]
Xn [ M ]0 n[ M ]0 [M ] [C ] n
大分子活性链数 =活性端基浓度/n
式中
[C] 引发剂浓度
n 每个引发剂分子上的活性中心数 双阴离子 n = 2 单阴离子 n = 1 这样合成产物的聚合度可以定量计算
这种通过定量计算加入引发剂和单体,从而得到预期聚 合度和窄分子量分布的聚合反应称为化学计量聚合。
Li
1.0 Li-C
极性共价键
Mg
1.2~1.3 Mg-C
极性弱
Al
1.5 Al-C
极性更弱
有离子性 活泼引发剂
常用引发剂 不能直接引发 不能 如丁基锂以 离子对方式 引发 制成格氏试 剂,引发活 泼单体
2. 引发体系及引发作用
丁基锂(Bytyllithium, R-Li)是兼具引发活性和良好的 溶解性能,目前最常见的阴离子聚合引发之一,它以离 子对的形式引发丁二烯、异戊二烯聚合
2 Na
CH CH2
Na
CH CH2 CH2 CH
(红色)
Na
苯乙烯双阴离子 四氢呋喃的作用是将氧上的未共用电子对与纳离子形成 较稳定的络合阳离子,使萘纳结合疏松,更有利于萘自由基 阴离子的引发 萘钠在极性溶剂中是均相体系,碱金属的利用率高
2. 引发体系及引发作用
(3)有机金属化合物引发(加成引发) 有机金属化合物主要有以下三类:
1.阴离子聚合单体
烯类、羰基化合物、含氧三元杂环 以及含氮杂环的单体 (1)带吸电子取代基的乙烯基单体 原则上:含吸电子基的烯类单体。 吸电子基能使C=C上的电子云密度降 低,有利于阴离子的进攻; 吸电子基也使碳阴离子增长中的电子 云密度分散,能量降低而稳定。
B
以烯类单 体为例
CH2
δ+
CH Y
BCH2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聚合度
满足下列条件下 引发剂全部很快地转变成活性中心 搅拌良好,单体分布均匀,所有链增长同时开始 无链转移和链终止反应 解聚可忽略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转化率达100%时,活性聚合物的平均聚合度等于单体 浓度与大分子活性链数之比:
慢增长是相对于引发而 言较慢,其实它的增长 较自由基聚合快得多。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活性阴离子聚合动力学 典型活性阴离子聚合的特点: 引发剂全部、很快地形成活性中心;如萘钠双阴 离子、丁基锂单阴离子 若反应体系内单体浓度、温度分布均匀,则所有 增长链的增长几率相同; 无链转移和终止反应。
阴离子活性聚合的特点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实验证据 萘钠在THF中引发苯乙烯聚合,碳阴离子增长链 为红色,直到单体100%转化,红色仍不消失 重新加入单体,仍可继续链增长(放热),红色 消退非常缓慢,几天~几周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H+
CH A + CO2 X 端羟基化反应
CH X
CHCOO A X
CHCOOH X
A
A + CH2 CH2 O
CHCH2CH2O X
4. 活性阴离子聚合(Living Polymerization)
CH OH
3
CHCH2CH2OH X
CH X
C N R NCO
C Y
1.阴离子聚合单体

能否聚合取决于两种因素
(一) 是否具有-共轭体系

吸电子基团并具有-共轭体系,能够进行阴离 子聚合,如AN、MMA、硝基乙烯 吸电子基团并不具有-共轭体系,则不能进行 阴离子聚合,如VC、VAc等单体,P- 共轭效应 与诱导相反,减弱了双键电子云密度下降的程度, 不利于阴离子聚合。
5.2 阴离子聚合
阴离子聚合的单体与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匹配
催化能力 大 引发剂 K,KR Na,NaR a Li,LiR RMgX b T-ROLi ROK RONa c ROLi 吡啶 NR3 d ROR H2O 匹配关系 单体结构 CH2=C(CH3)-C6H5 CH2=CH-C6H5 A CH2=C(CH3)CH=CH2 CH2=CHCH=CH2 CH2=C(CH3)COOCH3 B CH2=CHCOOCH3 CH2=CH-CN C CH2=C(CH3)-CN CH2=CH-NO2 CH2=C(COOCH3)2 D CH2=C(CN)COOC2H5 CH2=C(CN)2 反应能力 小
碱金属(如钠)将最外层的一个价电子转移给中间体( 如萘),使中间体变为自由基阴离子(如萘钠络合物) ,再引发单体聚合,同样形成双阴离子。 典例:钠和萘在四氢呋喃(THF)中引发苯乙烯聚合。
Na +
绿色 萘自由基阴离子
Na
2. 引发体系及引发作用
Na + (绿色) CH2 CH
Na CH CH2
+
(红色) 苯乙烯自由基阴离子
原因
聚合速率快,需低温聚合,给研究工作造成困难 反应介质的性质对反应也有极大的影响,影响因素复杂
5.2 阴离子聚合(Anionic polymerization)
反应通式
A B
+ M
BM
A
M
Mn
B :阴离子活性中心,一般由亲核试剂(Nucleophile)提供
A
:为反离子,一般为金属离子(Metallic ion)

形成活性聚合物的原因

活性链末端都是阴离子,无法双基终止 反离子为金属离子,无H+可供夺取而加成终止 从活性链上脱除氢负离子H-进行链转移困难,所 需能量较高(主要原因)
最终仍可脱H-终止,可能发生下述反应:
H CH2CHCHCH Na CH2CHC CH H
Na
氢化纳活性较大, 可再度引发聚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