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与思考的关系

阅读与思考的关系

阅读与思考的关系
如果说具有思考能力的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主要原因,那么思考习惯的普遍式微没落,不能说不是人的堕落。

这是现代人的一大隐忧。

打开电视,我们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声光;翻开报纸,我们把思考的权利交给记者;走进书店,我们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排行榜;逛进百货公司,我们再度将思考的权利交给橱窗和流行。

即使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我们已如此懒于用心,更别说对抽象问题的纯粹思考。

思考习惯的没落,使我们凡事习惯于看看别人怎么想,然后照做就是了。

当大部分人都是这种心态时,少数人的意见就成了全部人的意见,亦即所谓的“舆论”。

以文化的发展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危机。

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对自己如何想、如何言行,弄不清楚想法和言行背后的真正原因及过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社会。

只要肯用心,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余地。

苏格拉底说:“不经反省的生活不值得过。

”思考的能力是上帝赐给人类的最宝贵的能力。

朱自清主张力戒浮躁
“概论”“大纲”“小史”等书取其价廉,容易看毕;可是系统全,各方面都说到一点儿,看完了仿佛什么都知道。

编这种书只消抄录与排比两种工夫,所以略有文字训练的人都能动手。

抄录与排比也有几等几样,这里所要的是最简便最快当的办法。

譬如编全唐诗研究罢,不必去看全唐诗,更不必看全唐文,唐代其他著述,以及唐以前的诗,只要找几本中国文学史,加上几种有评注的选本,抄抄编编,改头换面,好歹成一个系统(其实只是条理)就行了。

若要表现时代精神,还可以随便检几句流行的评论插进去。

这种转了好几道手的玩意,好像搀了好几道水的酒,淡而无味,自不用说;最坏的是让读者既得不着实的东西,又失去了接近原著的机会,还养成求近功抄小路的脾气。

再加上编者照例的匆忙,事实,年代,书名,篇名,句读,
字,免不了这儿颠倒那儿错,那是更误人了。

其实,“概论”“大纲”“小史”也可以做得好。

一是自己有心得,有主张,在大著作之前或之后,写出来的小书;二是融会贯通,博观约取的著作;虽无创见,却能要言不繁,节省一般读者的精力。

这两种可都得让学有专长的人做去,而且并非仓卒可成。

邹韬奋的宝塔式读书法
现代著名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读书时总是先测览一遍,对其中特别喜欢的,便在题目上做个记号,再看第二遍,尤其喜欢的再看第三遍。

最最喜欢的便一有时间就看。

这样,他读过的书籍就形成了一座宝塔,基础最大,是广泛浏览的,然后越往上数量越少,读得越精。

邹韬奋把这种读书方法形象地总结为“宝塔式读书法”。

宝塔式读书法在读一本书时,把浏览和精读结合起来,在读的过程中选优汰劣,避免了平均用力,浪费不必要的阅读时间。

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丽。

——拉季谢夫
陶行知主张活读活用
陶行知是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认为要读书首先要选取好书,他说:“我们应当明白,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是一样的性质,都是给人用的。


他主张活学,他说:书呆子就是读书没有目的人。

我平时尽力劝人不要做书呆子。

书是一种工具,只能用,不可读。

旧时代之学生之生长的过程有三个阶段:一是读死书;二是死读书;三是读书死。

新时代之学生也离不了书,所不同的,他是: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

他主张读了书要善于用。

他说:从前的书本教育,就是以书本为教育,学生只是读书,教师只是教书。

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书是有地位的,过什么生活就用什么书,书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

书是不可死读的,但是不能不知用。

从前有许多像这样的东西,非推翻不可的,否则不能实现生活即教育。

总之,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
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才以用而后生,思以引而不竭。

——王夫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