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寺平山堂导游词
各位游客,适才在大雄宝殿进过香,又参拜了鉴真大师的干漆夹纻像,现在我们就来到了蜀岗三景之一的平山堂。
平山堂始建于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之时,现在的平山堂为清同治年间盐运使方浚颐重建,是一座典型的晚清风格的厅堂,门外建了石棚,棚上爬满藤蔓,走入时一片荫凉。
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
堂为敞口厅,面阔五间。
堂前有石砌平台,名为行春台。
台前围以栏杆,栏下为一深池,池内修竹千竿,绿荫苒苒,因风摇曳。
为什么叫“平山堂”呢?因为在这里登堂南望,“江南诸山,含青吐翠,飞扑于眉睫而恰与堂平”,故名“平山堂”。
大家请看,平山堂上楹联甚多,而以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所撰:“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最为世人称道。
中间这幅“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也朗朗可读。
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左边的“风流宛在”,用字如此灵活巧妙,更是表示了欧阳修的风韵千古流传。
各位游客,平山堂上除了楹联,碑刻也是不少,其中最为脍炙人口、游人到此不可不读的当属这块刻于1932年的碑刻了。
这是苏东坡于1079年4月来扬州时,感怀十年不见恩师,为吊念恩师而作的《西江月平山堂》。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由此可见,平山堂与欧阳修的渊源颇深。
各位游客,欧公曾于堂前亲植柳树一株,时称“欧公柳”。
“柳”因通“留”,有惜别之意,充分表达了欧公对于平山堂的那种剪不断的情思。
如今堂前柳树早已不存,代之的是交错的古藤、肥美的芭蕉。
也许有的游客要问,此处为什么不重新补植柳树呢?其实,曾经有位姓薛的太守效仿欧公在此植过一株柳树,只不过,他的这种东施效颦的行为被时人讥讽为“欧公柳、薛公丑”,因为后人的补植怎么也代替不了欧公在扬州人心目中的地位,更代替不了欧公对于平山堂的情。
站在平山堂前,眺望大江南岸,青山簇簇,白云蓝天,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所以说平山堂是大明寺景区登高望远、游目骋怀的最佳之处。
遥想欧公当年,面对沉重的打击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仍能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各位游客,我们是不是应该效仿欧公?在人生低潮时,忍受挫折,开阔胸怀,风物长宜放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