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

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Guide words of Daming Temple in Yangzhou编订:JinTai College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4篇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江苏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1: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2、篇章2:2: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3、篇章3:3:扬州大明寺游记文档4、篇章4: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扬州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蜀岗。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扬州大明寺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篇章1:1: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大明寺之所以名扬海内外,其悠久历史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这里曾经出了一位大德高僧,他就是唐代的鉴真和尚。

鉴真和尚曾在大明寺讲律传戒,名闻遐迩,为僧俗所景仰,有着崇高威望,享“江淮化主”之誉。

为了兴隆佛教,弘法东洋,他接受日本僧人邀请,欣然率领众僧东渡扶桑。

大师东渡弘法是义无反顾的。

当时,他的弟子们因道路遥远,“沧海淼漫,百无一至”,而犹豫踟蹰。

鉴真却毅然决然:“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足见他的深远识见和坚强决心。

鉴真大师不畏艰险,五次东渡失败,却毫不灰心,决不退缩,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以双目失明之66岁高龄成功抵达日本,实现夙愿。

他的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令后人无比景仰与敬慕。

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戒律、兴造寺庙佛像、广授书画技艺、推广医药饮食、弘扬大唐文化,被日本人民奉为“文化恩人”。

鉴真大师是传教弘法的光辉典范,是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

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罕见的杰出人物,也是大明寺最大的荣耀和骄傲。

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唐代诗人李白、高适、刘长卿、蒋涣、陈润、刘禹锡、白居易均曾登临,并留下千古绝唱,反映了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的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

栖灵塔自唐会昌三年(843)毁灭,大明寺只剩“栖灵遗址”,而无栖灵宝塔,香客和游人深深引为憾事。

到了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僧人可政募集资金建造了一座七级多宝塔。

这座宝塔又于南宋时毁圮,自此,大明寺再也没有重建栖灵塔之举。

时值1980年,鉴真大师像从日本回扬州“探亲”,各界人士倡议重建栖灵塔,励图宏业。

大明寺僧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准备兴建。

1988年,大明寺主持僧瑞祥法师在该寺东园择址奠基,仪式隆重,并立石为记。

瑞祥法师圆寂后,能修法师赓续其志,募化资金,虔心操作,企求早日建成栖灵塔。

与栖灵塔北台阶相接的甬道直通卧佛殿。

卧佛殿为单檐殿庑式建筑,翘角飞檐,气势雄伟。

卧佛殿建在高高的台基上,檐下正中处高悬“卧佛殿”金字匾,出自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

在以大雄宝殿为主体的南北中轴线的偏东位置上,也形成了一个南北中轴线的建筑群体,它就是以鉴真纪念堂正殿作为主体建筑的一个群体,设计精妙,构制完美,堪称近今建筑的精品。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大雄宝殿西侧的“仙人旧馆”内,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任太守时建,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

今堂内还挂有“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堂北檐挂林肇元题“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

游人至此,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篇章2:2: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相传,隋炀帝杨广为纪念其父隋文帝的功业,保佑江山永固、福荫子孙万代,于泰陵旁边创建了此寺。

由于福荫寺的创建有皇帝支持,所以当时规模宏大、气势不凡。

“安史之乱”后国力逐渐衰弱,福荫寺和其他佛教道场一样,也随之香火日少,武宗灭佛,福荫寺也在劫难逃,殿宇佛像全部被毁。

明洪武、清乾隆和道光年间,福荫寺曾三次重修和补修,多次兴盛,较以前规模更大,僧人更多,计有土地一百八十余亩,极一时之胜,清末民初,战乱四起,盗匪泛滥,福荫寺多处殿宇被毁,仅存三间大殿、六间厢房和钟鼓二楼,有数僧看门而已。

1949年后,寺院尚有僧人住持,有土地二十余亩,殿堂、佛像、钟、鼓齐备,但不幸毁于“文革”。

1987年由净天法师倡导,在原福荫寺旧址下恢复重建,l989年7月大雄宝殿落成,改寺名为“大明寺”,取大放光明之意,成为政府批准的合法佛教道场。

此后,在当地政府、村组干部和四方信众的支持下,特别是香港印行、圣一、悟达等法师在经济上的大力扶持,十多年来修建未辍,发展很快。

现已成为有相当规模的佛教庄严圣地。

该寺现占地12亩建有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5间、斋坛两层14间、祖师殿3间、伽蓝殿3间及念佛堂、学戒堂、储经阁、钟鼓楼等,并有电房、浴室、客舍、厢房等配套设施。

如今的大明寺,已经焕然一新。

这里距县城仅10华里,交通便利。

寺宇依飞凤山塬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南可观太白积雪,西可见西岐後河,北可瞻法门寺真身宝塔,东有隋文帝泰陵相对。

景致幽雅,气候宜人,花木茂盛。

更奇妙的地方是、寺中央大雄宝殿屋脊中心的铁尖正对东方的隋泰陵墓顶尖,正东正西,即使用经纬仪看,也不偏丝亳。

这是古人的刻意杰作,还是天意之合,至今不得而知,但它使人们好奇,更使人们感到神秘。

寺中廊坊顶上长有一参天古柏,悬空而生,数百年来,虽经风雨、战火等种种摧残,但仍旧枝繁叶茂,香客、游人无不叹为奇观。

篇章3:3:扬州大明寺游记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星期六,爸爸妈妈带我去大明寺。

大明寺位于扬州城西北的蜀冈中峰,是始建于南朝刘宋时期的古刹。

唐代鉴真大师曾主持此寺,传经讲律。

寺内建有九层的栖灵塔。

今大明寺内的鉴真纪念堂为唐代风格建筑,于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时奠基,1973年建成,正殿须弥座上供奉的以干漆夹贮制作的鉴真坐像,闭目冥思,神态坚毅安祥。

其前院有一株高丈余的名贵琼花树,树叶繁茂,春天花开白如玉盘,有“扬州琼花,世间无双”之誉。

到了大明寺我看见那里人流如潮,刚进去就能看到上有一个很大的牌子,上面写着:“大雄宝殿”四个大字,进去之后我们拜了佛祖。

最后我们又来到栖灵塔。

进入栖灵塔后里面就有四座佛像,都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一直爬,才爬到第七层就已经精疲力竭了,爬到上面歇了一会儿,透透气,通通风又继续往上爬了。

终于爬到第九层了,我感到非常的自豪,非常高兴,我对爸爸妈妈说:“我真是太开心了,这里的风好舒服啊!”我往下看,下面好小啊,好像一些玩具,人们就像一只只小蚂蚁爬来爬去,我又往远处看,原来世界是这么大呀!下去之后又看见一座钟楼和一座鼓楼。

离开的时候总是依依不舍的,那天实在是太高兴了!篇章4:扬州大明寺导游词文档【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的蜀冈之上。

它既是一座佛叫庙宇,也是一方风景名胜,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平山堂、御园、鉴真纪念堂、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大明寺殿内迎面坐着释迦牟尼等三尊大佛;背面为海岛,上有观音脚踏鳌头的立像。

殿内东西两侧分列着十八罗汉,这里常年香烟缭绕,经声不断,每年元旦前夕,常有日本客人来此撞钟,以求幸福。

栖灵塔西隋朝时,隋文帝杨坚笃信佛教,仁寿元年(601)他过生日,曾下诏在全国建立三十座供养佛舍利的塔,扬州栖灵塔,便是其中之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塔,赞叹道:“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称赞宝塔气势磅礴。

白居易、刘禹锡同游该塔,两人同龄,都是55岁的人了,但精神很好,兴致很高,在扬州玩了半个月,登栖灵塔是他们这次游览的高潮,白居易写诗道:“半月腾腾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

共怜筋力尤堪任,上到栖灵第九层”。

刘禹锡写诗道:“步步相携不觉难,九层云外倚阑干。

忽然笑语半天上,无数游人举眼看”。

他们是以登上栖灵塔为自豪的,现在该塔修复,塔身方形,总高度为70米,共9层。

塔为仿唐式塔,东西南北每面四柱三间,一门二窗,平座腰檐,出檐深远,屋面平坡,腰鼓形柱,直棂形窗。

塔雄踞蜀岗之上,气势雄伟,古朴典雅,远观似孤峰耸秀,矗入云霄;登临则眼界顿开,胸襟旷达。

鉴真纪念堂扬州鉴真纪念堂是为纪念唐朝律学高僧鉴真而建。

鉴真是当时淮南地区极有名望的佛教首领,他拜唐代律宗祖师道岸为师,受请东渡日本传法,于奈良东大寺设坛传戒,又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鉴真是友好使者,他曾六次东渡,历时十年,虽双目失明而矢志不渝,在日十年不仅辛勤传法,而且把唐代绘画、书法、雕塑、医药、工艺、印刷、建筑等成就的文化带至日本,实际上是一僧团形式的文化代表团。

他使魏晋以来中日两国人民互相友好的夙愿和以圆满的实现。

1963年鉴真圆寂1200周年,中日双方商定,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我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和日本佛教首领大谷莹润分别代表两国鉴真纪念委员会,商定在此建造纪念堂,1973年动工,1974年竣工。

纪念堂由我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设计,他接受任务后专程赴日,参观奈良唐招提寺和日本其他一些古建筑,回国后,又对我唐代庙宇建造风格进行研究,精心设计这座纪念堂,体现了1963年中日两国商定的精神:不仅从意义上,而且建筑物本身也要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

纪念堂分为两组,一组为四松堂构成的清式四合院,南为纪念馆,北为门厅,由游廊周接,天井内有四棵古松,廊悬云板、木鱼,精舍巧建,清幽雅洁。

另一组为仿唐式四合院,由纪念碑亭、纪念堂,再由超手游廊将两建筑周接,园内植佳兰芳卉,其中樱花为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故里探亲时,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森本孝顺长老所赠。

这两组纪念堂一为清式,一为唐式,分之为二,但同处一条中轴线上,又合之为一。

纪念碑是梁思成一夜之间设计而成的,他设计成功后,高兴地告诉陈从周教授,说是我国传统的纪念碑以竖碑为多,碑面光滑,天花饰边框,而鉴真纪念碑采用横式,周围边框突出,中间阴文镌字,正面为郭沫若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在纪念堂奠基典礼上写的文章。

这就打破传统格局,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有了时代感。

底座的花饰采用莲花座作底,莲花座托碑,因莲花独具神圣,“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空外直,不枝不蔓,且莲的丝长(思长),象征佛教思想天下众生,所以莲花一直成为佛教的象征。

莲花座之上有卷叶草为主题的纹样花饰,原来梁思成在快设计完毕时感到“唐”这个字不好体现,陈从周立刻提议用该草为纹饰,因其是唐朝特有的草,以象征鉴真生活的年代。

正堂完全仿照日本招提寺主体建筑金堂样式,只是型制由七楹变为五楹,金堂是鉴真当年亲自设计,保持了中国盛唐的建筑风格,又揉和了日本当时建筑的特点,现在纪念堂又仿照金堂,其用意当然是体现中日文化互相交融的特点。

纪念堂座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高大的台基上粗可两人合抱的檐柱,柱为腰鼓状,柱头斗拱三重,线条浑圆飞动,正殿中央坐像为鉴真干漆夹像,是我市雕塑艺术家刘豫按照日本招提寺“模大和尚之影”而造,结跏趺坐,合闭双目,神态安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