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奇妙的生物现象

奇妙的生物现象

第一单元第一章奇妙的生命现象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在探究活动中,若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进一步查找资料
B.重新作出假设
C.重新进行实验
D.修改实验数据
2.科学家对蜂蜜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
B.观察法
C.文献法
D.分类法
3.在探究“蚯蚓的运动”活动中,正确的对照实验设计应为()
A.玻璃和糙纸同样水平放置
B.斜置的的糙纸和水平旋转的玻璃
C.水平放置的玻璃和斜的糙纸
D.潮湿的玻璃和干燥的糙纸
4.一株幼苗,最终成参天大树。

这说明生物体()
A.具有细胞结构
B.能够由小长大
C.能够影响环境
D.能够吸收营养物质
5.壁虎在遇到敌害的紧急情况下,尾部断裂留下迷惑敌害,自己趁机逃走,过一段时间又长出一条新尾,这种现象说明壁虎作为生物()
A.生活需要营养
B.能生长和繁殖
C.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6.下列各项属于动物和植物共有的特征是()
A.光合作用
B.捕食
C.排出体内废物
D.向光性
7.小敏在湖边散步时,看到湖水中有一些活动的绿色小体,心想这是生物吗?于是她取一滴湖水,做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看求证。

由此可见,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推论
8.在自然界中,孔雀开屏是什么生命活动()
A.美化环境
B.生长
C.获取营养物质
D.生殖
9.下列各项中不是生物特征的是()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死繁殖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能燃烧放出能量
10.绿豆这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来供自身所需要,二业供其他动物或人类所食用。

这些说明()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D.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11.生物小组的4名同学分别采用下列4种途径收集资料,其中哪种途径不科学()
A.去图书馆查阅书刊报纸
B.上网搜索
C.请教科学家
D.从小说是查找
12.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想利用临朐的桑蚕详细研究蚕的发育过程,最好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模拟法
13.下列不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克隆牛正常怀孕生下小牛
B.多莉羊的模样和供核母羊极为相似
C.一粒种子掉在土里萌发长芽
D.狗可以传播植物的种子
14.为了了解某环境中的生物种类,通常用的方法是()
A.分类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实验法
15.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微生物引起的,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C.实验用具好看
16.一塑料盘中,一侧放有潮湿的土壤,另一侧放有干燥的土壤,将10只鼠妇放于盘的中央,2分钟后计数,统计10次,求平均值。

发现潮湿一侧的鼠妇数量比干燥的一侧的多,这说明鼠妇适于生活在()
A.水中
B.干燥的环境
C.潮湿的环境
D.土壤里
17.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
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写
B.植物叶片中细胞的形态
C.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高的生长情况
D.青蛙怎样捕食
18.在巴期德实验中,你认为他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A.能够把两个烧瓶内的肉汤煮沸,杀死其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
B.关于观察生活,并提出问题
C.能够从不同的现象中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D.能够控制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19.用浮土把蚂蚁洞穴遮住,再观察蚂蚁如何把食物搬回洞中,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观察和实验相结合
D.比较法
20.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是()
A.作出假设
B.实验
C.得出结论
D.表达、交流
二、填空:
1.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曲中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中的非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珊瑚的介绍。

请你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和图,然后回答问题。

珊瑚虫身体微小,口周围长着许多小触手,用来捕获海岸中的微小生物。

它们能够吸收
海水中的矿物质来建造外壳,以保护身体。

珊瑚早大多群居生活,虫体一代代死去,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而它们分泌的外壳却年深日久地堆积在一起,慢慢形成千姿百态的珊瑚,进而形成珊瑚礁。

珊瑚虫体内有藻类植物和它共同生活,这些藻类靠珊瑚虫排出的废物生活,同时给珊瑚早提供氧气。

藻类植物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得越高,越有利于藻类植物的生存。

有人将珊瑚制成美丽的工艺品,由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和珊瑚鸟,能够给鱼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固海边堤岸,扩大陆地面积。

因此,人们应当保护珊瑚。

(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2)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
(3)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保护珊瑚虫谈谈你的看法。

4.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的描写: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间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缠绕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者比桑葚要好得远……
(1)短文中提到的生物有哪些?
(2)怎样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5.自然界是绚丽多彩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

鸟飞蝶舞,垂约河边,不能不说有些惬意。

下图是一幅自然界的示意图,请你指出图中的物体哪些属于生物,哪些属于非生物。

(1)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与探究题
1.实验分析:“蚯蚓有听觉吗”达尔文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实验:
实验一:当蚯蚓刚钻出洞口时,达尔文发出一种敲锣的声音,它就退回去了。

实验二:他对蚯蚓弹琴、吹喇叭、吹笛子,看它有什么反应,可是,无论他的乐器演奏得多么热闹,蚯蚓总是毫无反应。

背景知道,蚯蚓表皮内有许多感觉细胞,颁布在腹面和两侧较多,对震动极敏感,地表稍有震动就迫不及待地退回穴中。

(1)实验一、二分别出了什么结论?
(2)(2)实验一中蚯蚓为什么会缩回洞中?
(3)(3)实验二得出的结论正确吗?为什么?
7.“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探究,有下面三种设计方案,如图所示,请问:
(1)你认为哪一组实验设计最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为什么?
(2)三组实验中A组和B组来说,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你还能对这个实验作更好的改进吗?请你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