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
烧饼的炉子砌在墙上,近一人高。
球形空洞的炉腔很大,炉腔底部烧麦秸草,一小捆一小捆的草放进去。
贴烧饼的师傅,不管冬夏,须赤裸上身,手上沾一点儿水,拿起烧饼坯子在手上左右颠两下,让饼底湿润一下,再往炉里贴,左、右、顶部噼噼啪啪全部贴满。
贴到炉膛顶部时,最显大师傅功力,大师傅须抬头、仰身,贴到最深处,上半身钻进炉里去——大炉烧饼是泰州小吃的精华,因为它凝聚了泰州人朴实、能吃苦的精神。
我从凤城河管委会获悉,老街自建成以来,每日的人流量平均在万人以上,逢年过节人流量高达十多万人次。
就在这个月,泰州湖蟹大会在老街热闹上演,来自上海、南京的游客在此流连忘返。
“老街是一条年轻的老街,她为泰州人留下了一个忆古怀旧,品味幸福的平台”,泰州老街展现的人文、戏曲、民俗,巧妙地体现了泰州历史文化元素,契合了那些品味之人。
据悉,不久的将来,在老街的南面,一条明清“水街”正在规划中,到那时,老街、水街一唱一和,道不尽凤城河“水天堂·夜游城”的无穷魅力。
泰州著名的“皮包水”早茶
“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
”有蟹乡之称的泰州拉开首届湖蟹会,一展江南鱼米之乡的美味与美景。
泰州湖蟹会于在前几天刚刚落幕并且还开展后续活动,时间超过3个月,让游客过足品尝、观景之瘾。
此次湖蟹会当地将推出万人品蟹宴、螃蟹集市、螃蟹趣味赛等互动性、趣味性强的项目,让游客不仅能观赏美景,品尝美食,更能体验捕蟹、抓蟹的乐趣,返程时还能带一盒原产地的生态螃蟹。
为彰显城市文化特色,河蟹会还举办“清风明月品蟹诗画酒会”,邀请著名画蟹人、蟹体书法家、乡土文学家参加。
吃在蟹乡,历史悠久
泰州境内水网密布,纵横交织。
千年凤城河风光旖旎,十里溱湖碧波荡漾,千亩水上森林鹭鸟翔集,万顷荷塘清香远溢,因此出产的螃蟹肉脂丰盈、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质、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
“靠水吃水”,聪明的泰州人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他们在很早之前就将螃蟹作为美味来食用,很多品尝泰州螃蟹之后的外邑人士对此也是赞不绝口。
据史料记载,泰州螃蟹在宋代
就很有名气。
在古代,螃蟹是泰州很平常的秋季时令特产。
秋风起,螃蟹洄游长江之时,在田野沟汊随便支个簖篓,就能捕到很多螃蟹。
对于吃不完的螃蟹,泰州人又发明了“醉蟹”制作法来处理,能有效地延长螃蟹的保质期和美味,还可以馈赠亲友。
清代著名诗人赵翼不但作诗描述醉蟹,还记载了醉蟹的简单制作手法除了醉蟹,靖江蟹黄汤包也历史悠久,传说乾隆皇帝在品尝后赞不绝口;现其制作工艺已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玩在泰州,多姿多彩
美食:要想体验“皮包水”的泰州休闲文化,就一定要吃一吃当地的特色早茶。
皮包水茶楼是专营早茶的品牌店,环境古色古香,在饕餮过程中还能欣赏扬州评话、泰州古乐表演。
先说说本地的美食吧:泰州的生姜干丝、靖江的蟹黄汤包、胡一刀刀面、陶庄的牛肉汤让人馋涎欲滴。
有着极高口碑的泰州“三麻”、江都金刚脐、姜埝桃酥脆饼、张四梅花糕、隔街飘香的油炸臭干更是争奇斗艳。
人们闻香而来,或呼朋引伴或携家带口或群情侣相依,到这里观光休闲,大饱口福。
“者者居"
老街口第一家是“者者居”饭庄。
“者者居”曾是泰州稻河岸边的一座茶馆的店号,馆名取“近者悦,远者来”之意。
早在清代同治年间,“者者居”就远近闻名。
当年,泰州人请客吃茶,都以到“者者居”为荣。
后来,因其生意极好,店堂一座难求,有人请吃早茶,被请之人知难而退,对主人表示理解与谦让,总是说一句“何必者者居”,意思为请吃茶不一定要到“者者居”,别的茶馆也未尝不可。
随着时代的变迁,“者者居”茶馆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但“者者居”这句方言却沿袭成泰州人的口头语,只是演绎为“固执己见”的意思了。
精明的店主人给饭庄起名为“者者居”,因“者者居”三字早已融入泰州人的生活,人们听起来感觉格外亲切,再加上“者者居”饭庄位于街口上首,地理位置极佳,开张以来天天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皮包水”
老街中段有一座“皮包水”茶馆,馆名取自描述泰州人悠闲生活的俗语“早上皮包水(吃早茶),晚上水包皮(泡澡堂)”。
“皮包水”茶馆的封经理是位靓丽而能干的中年女士。
她说到这里品茶平时每客只要4块钱,有评书、曲艺演出时,每客也只要6块钱。
如果再加些瓜子、糕点、水果,每人也只需要10来块钱。
“水包皮”茶楼位于老街中心,如果开
餐馆能定会嫌得个流金淌银,茶馆收费如此低廉,茶客可能会在这里泡上半天,不像在餐馆吃饭酒醉肴饱就走人,茶馆的经济效益怎么上得去呢?封经理笑呵呵告诉我,这座茶楼是作为一个景点设计的,没有搞个人承包,不追求经济效益,政府宁可贴钱,也要让人们感受“一张竹椅一杯茶,一段评书一个乐”的旧时泰州人的悠闲时光。
推开茶楼木格窗,楼下是一块有足球场大小的麻石广场,对面则是一座2米多高,30平米大小的古戏台。
逛街累了,在茶楼泡一壶香茗,凭窗听一出泰州地方戏《海陵春》,品味“戏曲三家村”精品的的独特韵味,那才叫惬意。
“皮包水”
“水包皮”
? 古戏台东立着一块汉浮雕:浮雕正面是反映旧时泰州人早晨的“皮包水”生活场景的。
茶馆里高朋满座,大堂前有人在说书,四仙桌前有人在独自品茶,有人的三五人围坐享用生姜干丝,有人捧着大碗津津有味的吃鱼汤面。
店小二拎着大茶壶在人群穿梭;浮雕背面是反映泰州人下午“水包皮”的澡堂风光。
大堂里热气腾腾,三流九教,各色人等无论高低贵贱,人人裹条大浴巾,半祼状态或坐或躺,轻轻松松品茶,天南海北的神侃,修脚师傅借着马灯的微弱亮光,在澡客的脚上精雕细刻。
跑堂伙计吆喝着将热手巾把子甩过
来……这两幅充满情趣的浮雕,淋漓尽致地反映泰州人的休闲生活。
大炉烧饼
大炉烧饼在我饥饿的童年记忆里最能充饥当饱,价廉物美是地道的平民食品,是泰州人的集体记忆。
在老街南头,我惊喜的发现开了一家大炉烧饼店。
做烧饼的师傅正在忙碌。
他从盆里扯出一块发酵好的面,在案板上搓柔成条状,再切成拳头大小的面团,一个一个的拧成半圆的碗状,在里面装进馅拧好,操起“响子”(将一截直径8公分的圆木中间掏空穿进一根木棒,前后推拉木棒圆柱便十分灵活的滚动),压在面团上滚动压扁,大约五六分钟,或圆或长的烧饼坯子排满案板。
师傅在饼面涂一层薄糖稀,操一把芝麻一洒,油光锃亮饼面就细密均匀沾上一层芝麻,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烧饼是在特制的大炉里烤的。
炉膛是一口砂缸,球型空洞很大。
师傅点燃炉膛底部麦秸,三五分钟后炉膛烧得滚烫。
师傅手沾一点清水,拿起烧饼坯子在手上颠两下,一手扶着炉口外墙,一手伸进热火烘烘的炉子,将饼坯有序的贴在炉膛上……贴到炉膛顶部时,师傅须仰头仰身;贴到最深处,须上半身钻进炉里去。
炉膛温度很高,不管冬夏贴烧饼的师傅都赤裸上身,戴个布帽子护发。
稍一留意,我看到师傅手背膀臂都烤得红红的真是辛苦。
??上世纪80年代以后,流行起用木炭烤的小炉烧饼,烧草
的大炉烧饼店逐步渐少。
90年代后兴起电烤烧饼,大炉小炉烧饼绝迹。
电烤的烧饼虽然还叫烧饼(其实应该叫电烤饼如电烤鸡),外形也差不多,但已没有了大炉烧饼的那独具神韵的风味。
在大饥荒的六十年代,三分钱就可以买一个大炉烧饼,但那也是难得的享受。
现在食品丰富了,大炉烧饼还好吃吗?我掏一块钱买了一个小时候最爱吃的插酥烧饼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
刚到嘴里感觉硬梆梆的,使劲嚼了几下,只觉得柔而坚韧,筋道十足,很有咬嚼,焦黄的芝麻与插酥的馅儿让我满口盈香!
孔圣人教导人们“食不厌精”,现在人吃得也太精致了。
那些大厨挖空心思做出来的美味佳肴有哪一件比不上这充满阳刚气的粗放的大炉烧饼!
泰州老街汇集了以特色小吃、茶楼饭庄、院落私房莱馆为主体的近百家商铺,经营江淮,特别是本乡本土的传统风味小吃以及全国各地风味独特的美食。
在老街上设有古戏台和评话茶楼,游人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还可在老街可以观赏到“福禄寿”走街、衙役巡街、更夫打更和老泰州人婚嫁场景等民俗表演,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在这里尽现。
所有这些,都足以使人打开尘封的记忆。
在古色古香的幽雅环境中,闻着杯中的缕缕茶香,欣赏精彩的戏曲表演,聆听评话艺人那神色飞扬、娓娓动听的评书,使人神清气爽,悠然自得。
不
仅如此,泰州老街还能让人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徜徉在“老街”的石道上,那些老泰州街头小景的落地古石雕以及反映“水包皮”和“皮包水"的生活场景的照壁、正申报吉尼斯纪录的“华夏第一锣”、引人入胜的“皮包水’戏曲茶楼、老泰州式的洞房、苏中最大的生态水车……古宅式的门第、明清家居式的院落、古风古韵的砖雕砖饰、旧民居门楼、透空花脊和匾额、迎风招展的旌旗、店幌,一一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置身其中,不禁会让人由然产生对泰州历史回顾的满足感和厚重感,再现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