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桂枝附子汤加减讲师:徐朋吉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桂枝附子汤加减。

主要包括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桂枝附子加白术汤。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30)生姜(切,三两30克)大枣(擘,十二枚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附子(热苦辛)3桂枝(温辛甘)4生姜(大温辛)3平性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2阴性药:无从上面可以看出,方子中没有阴性药,整个方子是温热的,六纲是少阴病,五证是滞证。

305.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宋174)《补遗》伤寒八九天,出现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这是风湿相搏造成的。

脉浮是病在表,虚而涩是津液不足。

涩是有迟涩之意,有寒湿参与。

身体疼烦,这是寒湿痹阻造成的,这里的烦是因疼痛而烦,不是里热的烦。

不能自转侧,一是因为疼痛的厉害而不敢动,二是肌表有寒湿水饮,身体沉重。

不呕,是没入里,少阳和太阴、少阴都有呕。

(徐老师解疑注:呕是代指里证,少阳和太阴的呕要明显一些,少阴的呕一般不是很典型,但是也会有呕出现。

这里是告诉你不要局限了。

)不渴,说明没有里热。

本方实际就是少阴中风重症,感受寒邪重一些。

应该会有四肢逆冷的表现。

病机是津液不足,风邪在表,合并寒湿,没有里证。

治疗呢用桂枝附子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君药:附子(热苦辛)3臣药:桂枝(温辛甘)3生姜(大温辛)3佐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2使药:无这里用附子为君药,附子热苦辛《神农》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附子祛风散寒止痛,温化寒湿。

在这里用量很大,为的就是去除较重的寒湿邪气。

附子最好用生附子,从5克起用,根据临床表现可以逐渐加大剂量。

臣药桂枝温辛甘滋《本经》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功能轻宣,入表而透达发散。

专主在表的风邪。

可以宣散温通,入于上焦和体表。

因此对于瘀滞的结气,喉痹、关节等,都可以宣通。

桂枝加大用量,降逆和补中气、利关节的作用就大。

尤其是对表邪很重的一些有汗出恶风的皮肤病,加大桂枝的用量,效果才好。

桂枝在这里量也比较大,不仅解表,去除寒湿,也能补养津液,畅达四肢。

生姜温辛《本经》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生姜解表,祛寒湿化水饮。

佐药:炙甘草平甘滋《本经》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大枣平甘滋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

养胃气滋津液。

使药:无我们汇总一下:六纲:少阴病五证:凉滞证常见症状:汗出、恶风、怕冷,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常见体征: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白术(四两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30)生姜(切,三两30克)大枣(擘,十二枚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我们先看305条第二句: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在上面症状基础上,又出现了大便硬,小便自利。

这个小便自利我们理解为小便频多,这里里有水饮不化了。

本来胃中津液不足,再加上水饮不化津液,都分流到体表和小便中去了,这个有些脾约的意思了,肠道不得滋润就要大便硬。

这个大便硬,一方面是原有津亏,一方面是水饮不化津液,双方面造成的。

这里要搞清楚,这个大便硬不是阳明里热造成的。

治疗呢用去桂加白术汤。

我们分析一下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附子(热苦辛)3白术(温辛甘滋微苦)4生姜(大温辛)3平性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2阴性药:无四象解析法君药:附子(热苦辛)3臣药:白术(温辛甘滋微苦)3生姜(大温辛)3佐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2使药:无这个方子是在桂枝附子汤基础上去掉桂枝,加了白术。

通过305条我们知道,这个去桂加白术汤,津液损伤比桂枝附子汤还要重一些。

因为桂枝解表发散,会更损伤津液,所以去掉。

加白术化水饮为津液,一举两得。

药症:白术温辛甘滋微苦《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能解在表的风寒湿邪,还止汗清热不伤津液,助胃肠消化,轻身。

能够化寒湿为津液,寒湿化了,变成津液润燥了,当然会解除燥热了。

助胃肠消化,积滞就会排出了。

其他药症不再重复。

我们看看去桂加白术汤后面的服药后的反应: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白术不会有这个显著反应。

这个反应,主要还是附子造成的。

白术只能是加强这个反应。

病在表,附子加白术;病在里,附子加干姜,这是秘法。

这个方,附子量很大,服药后,口舌,后背,乃至周身发麻,然后眩晕,像喝醉了一样。

这个反应,是最佳反应,尤其是对类风湿患者来说,有了这个反应,疗效就会十分显著。

我们总结一下:去桂加白术汤六纲:少阴太阴合病五证:寒饮证常见症状: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恶寒、怕冷,或见大便硬,小便自利,或肢体关节肿胀。

常见体征: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加白术汤】桂枝(四两40克)白术(四两40克)附子(炮,去皮,破,三枚30)生姜(切,三两30克)大枣(擘,十二枚20克)甘草(炙,二两20克)本方就是桂枝附子汤再加白术四两。

刘志杰方证解析法三才解析法阳性药:附子(热苦辛)3桂枝(温辛甘)4白术(温辛甘滋微苦)4生姜(大温辛)3平性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2阴性药:无刘志杰方证解析法四象解析法君药:附子(热苦辛)3臣药:桂枝(温辛甘)4白术(温辛甘滋微苦)3生姜(大温辛)3佐药:甘草(平甘滋)2大枣(平甘滋)2使药:无我们看白术的药症,白术温辛甘滋微苦《神农》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白术能去风寒湿邪,化水饮为津液,这样在桂枝附子汤基础上去水饮力量就增强了,附子与白术配伍专祛在表的寒湿水饮。

桂枝附子加白术汤,六纲是少阴太阴合病,五证是寒饮证。

桂枝附子加白术汤实际包含了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

常见症状: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肢体关节肿胀。

下面讲一则医案。

1.搜集全部症状和舌脉体征刘某,男,65岁。

初诊初诊时间:2016年5月25日主诉:后颈部发凉伴头痛、恶心10天。

刻诊:近10天来患者后颈部发凉、发皱,怕风怕冷明显,见热则舒,昨天刚刚脱去羽绒服服。

严重时伴头痛,头轰轰,恶心,双眼有凹陷感。

以往做CT示颈椎病变。

患者以前曾吃颈复康颗粒一个月,因胃部不适停服。

吃饭可,大便稀,一日一次。

无身懒及乏力感。

舌诊:舌淡红苔薄白,无明显齿痕。

舌下络脉细暗。

脉诊:右沉弱,左脉沉细弱。

2、辨六纲,求病位和病理病位:病在表(头颈部为表)为主,大便稀在里为次。

病理:病性为寒(后颈部发凉,怕风怕冷,见热则舒),无热象表现。

六纲:少阴病为主,太阴病为次3、定五证,求寒热轻重五证:凉滞证为主,兼轻微寒饮证4、明病本,求病理产物四本:气滞为主、痰饮为次。

(津亏明显)5知类方,确定选方范畴青龙类方。

6、抓主症,求君药后颈部发凉、发皱,伴头痛、恶心,这个患者严重时感头痛恶心,主要是颈部发皱、怕冷,怕风吹,这是风寒之邪侵袭于头颈部,局部肌表气血郁滞,这里我们选用附子为君药,附子有两个药症,一个“风寒咳逆邪气”,一个是“寒湿踒躄拘挛”。

附子既能去除肌表风寒湿邪气,又能解除这种因为风寒湿造成的筋脉收束拘挛疼痛。

这里患者颈部发皱也是一种拘挛。

这里用附子正合适。

7、立兼症,求臣药桂枝为臣,既祛风散寒解肌,又补津液,解决了津亏。

表邪郁滞在头颈部也算是“结气”的一种吧。

对桂枝的药症要深入理解。

对于这个颈部发皱、发板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寒性的多用桂枝,这个桂枝要重用,量小了,效果不好,热性的用葛根等。

痛的明显可以加用细辛、羌活之类。

如果寒象不太重,就可以去附子,用桂枝做君药,效果也会不错。

生姜,辛温,《本经》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

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加生姜辛温即可去解表风寒,有又能温化太阴寒饮,治疗大便稀。

8、固中气,求佐药炙甘草、大枣养胃气,补津液。

9、夹杂症,求使药患者无热象表现,不用使药。

10、遴选对治方,求方证基本相应桂枝附子汤。

11、按药症相对原则,化裁加减,求方证高度相应患者怕风明显,加用防风协助祛风解痉。

防风,辛甘温,《本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久服轻身。

防风补津液,又去风寒邪气。

12、确定处方,完成辨治。

处方:桂枝60克生附子10克生姜30克防风40克大枣30克炙甘草30克用法:一日一剂,2剂水煎服二诊:2016年6月2日患者因故晚了几天服药,现刚服完药。

颈部发凉感、头部轰轰感减轻,仍有恶心,大便偏稀。

吃饭后,胃一阵痛,很快好转。

右脉细弱,左脉沉细弱。

舌淡红苔薄白。

上药继服。

2剂。

三诊:2016年6月8日颈部两侧仍发皱,仍时有发凉感,未感头轰轰,仍有恶心。

大便偏稀。

吃饭后未出现胃痛。

右脉细弱,左脉沉细弱。

舌淡红苔薄白。

中间有少许裂纹。

原方加量。

处方:桂枝80克生附子15克生姜45克防风45克大枣45克炙甘草45克用法:一日一剂,3剂,水煎服。

四诊:2016年6月13日颈部发皱明显好转,见风亦不明显。

颈部有轻微发凉感。

大便偏稀,一日一次。

脉沉细弱。

舌淡红苔薄白,舌中间裂纹变浅。

处方:桂枝90克生附子15克生姜45克防风45克大枣45克炙甘草45克用法:一日一剂,3剂水煎服。

患者四诊时自感症状已好转差不多,至今未再复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