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1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9No.1 2009年1月Journa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2009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探讨———以陕西咸阳为例赵强社,陈遇春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 摘 要:本文以咸阳为例,阐述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在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应从规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村三个文明等六个方面的路径抓起,并要抓住树立城乡一体化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创新体制机制三个关键。
关键词: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路径;对策;陕西咸阳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015-04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如何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本文结合陕西咸阳实际作一初浅探讨。
一、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统筹城乡战略的必要性1.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建设全面小康咸阳的内在要求。
咸阳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其低水平主要是农村小康的低水平;不全面主要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全面;不平衡主要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咸阳有391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9%,仍有51万农民处于贫困状态。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
可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只有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
2.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战略和发展模式上实行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性障碍。
但是,城乡差距的缩小对于咸阳这样一个城乡差距较大的西部地区来说不可能急于求成。
因此,就需要有一个逐渐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成为首选之策,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上就体现了城乡之间的统筹发展和共同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在目前城乡二元结构不能迅速改变的前提下,立足于农村,找到农村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道路的现实途径。
3.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是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富民强市的根本举措。
当前咸阳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农民增收困难。
从1997年开始,农民收人增长进入一个低谷期,1997-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3.97%,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下发了五个一号文件,农民收入才出现恢复性增长。
如果农民的收入总是处于低水平状态,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影①收稿日期:2008210224作者简介:赵强社(1968-),男,陕西兴平人,高级经济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3通讯作者响整个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拓展农村市场,突破消费梗阻,实现良性循环,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长久动力。
[1]二、咸阳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1.城乡居民收入相差甚远。
长期以来,由于优质生产要素、稀缺生产要素总是向能够产生更高效益的地方(即城市)集聚,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一直没有改变,拉大了城乡居民的差距。
从咸阳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表现为: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城市。
从1990-2005年的15年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120.5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509.6元,相差近4倍。
二是城乡差距急剧扩大。
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本来就低,加上增长速度的不断减缓,使城乡差距急剧扩大。
1990年咸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676元,城乡比为2.47∶1,1995年扩大到1664元,城乡比为2.67∶1; 2000年扩大到4187元,城乡比为3.58∶1;2005年扩大到6512元,城乡比为3.87∶1。
2.城乡生活质量优劣明显。
多年来咸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农村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总体来讲,城乡之间的生活质量仍存在很大差距。
咸阳市农村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为76台、洗衣机61台、移动电话11部、电冰箱7台、空调机9台、家用电脑3台、照相机8架。
而城镇居民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已达126台、洗衣机111台、移动电话112部、电冰箱86台、空调机89台、家用电脑34台、照相机41架。
农村耐用消费品市场庞大的消费需求有待开发。
咸阳市2005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已进入富裕阶段;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是41.7%,仅处于小康阶段。
3.农村市场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市场发育不良。
较长时期以来,零售市场发展经历了从城市到县城、再到县以下农村梯度减缓的格局,农村市场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
从咸阳来看,2007年全市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8亿元,比1990年增加42.92亿元,年均增加2.52亿元,而同期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7年比1990年增加73.91亿元,年均增加4.35亿元,是农村的2倍。
二是农村市场份额缩小。
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4.17%一直下降到2006年26.5%。
当前,咸阳79%的农村人口与26.5%的县以下农村市场份额极不相符。
4.城乡享受社会保障待遇截然不同。
目前,城市居民普遍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在这方面除近两年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外几乎是空白。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需求量明显增加,一些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聚,广大农村学生享受教育资源不足,农民整体素质普遍较低;农民劳动职业技能较差,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农民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法纪意识、文明意识等较为淡薄。
造成上述城乡发展失调的现象,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和其它方面的原因。
一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
由于承包责任制采取的家庭小规模经营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产品单位产品成本高。
二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大部分农户处于松散状态,农业产业化进度慢,市场竞争能力弱,影响了农村生产力发展。
三是农村基拙设施投入不足。
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资金约为293亿元,不足财政的1%。
而同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2万多亿元,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差距过大。
四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筑起一道“壁垒”,把城乡居民分割成两个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极不平等的社会集团,强化了经济和社会的二元特性是城乡发展失调体制性原因。
[2]三、基于城乡统筹的新农村建设路径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内容很多,从咸阳市多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践及近几年对新农村建设的探索来看,现阶段应重点抓好规划、产业、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村三个文明等六个方面的统筹。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绘就新农村建设宏伟蓝图。
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主要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上的盲目无序问题。
城乡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经济结6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9卷构,决定了规划的前瞻性和互补性。
在规划设计上要按照发展定向、功能定位、布局定点的要求,将城乡有机地统一在一个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运筹。
此外,统筹城乡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区域的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发展定位等。
要改革创新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突破只注重城市规划和城镇建设管理的倾向,使城乡规划建设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相配套。
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进行分阶段安排,使之有步骤地加以实施,使规划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
规划要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与时俱进,树立城乡并重、城乡一体的新理念,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既要注重刚性约束,又要体现灵活运用;既要注重经济发展,又要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城乡联动,实现共同繁荣。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奠定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结果和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目的。
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才会普遍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才会有相应的物质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首先必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目的是要强化城乡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二、三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形成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对每个地方来说,特点和优势不尽相同,统筹的内容和重点也各有差异。
作为咸阳来说,要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能人、典型和市场的带动作用,立足资源兴主业,围绕主业建基地,依托基地强龙头,瞄准市场活流通。
[3]3.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配置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源。
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否顺利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我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需要就业和再就业的人达2400多万,而农村约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
就业问题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
一要保障城乡劳动力在就业上机会平等。
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就业服务管理体系。
二要努力实现城乡劳动力就业上的事实平等。
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农民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
三要挖掘和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
加快城市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岗位。
此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挖掘农业内部的就业潜力;发展农产品初期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就业空间。
通过促进农民就业,不仅要提高农民收入,更要带动城乡之间劳动力、人才、技术、资金等充分流动、整合,使农村社会发生深刻变化。
4.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奠定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基础。
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就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最能使广大群众看到新农村建设实惠的,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一方面要防止和克服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的倾向,另一方面要注意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问题抓起,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力求在较短时间内使农村面貌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
切实抓住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加大投入的机遇,想法设法争取资金,以路网、水网、电网、信息网、流通网等建设为重点,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