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写作指导文题再现: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
有的人每天照一次镜子,看看脸上有没有灰尘和污物。
端盆热水,洗去征尘,容光焕发地继续上路。
有的人十天也不愿照一次镜子,只顾埋头赶路。
弄得灰头土脸,没人愿与为伍。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灰尘和污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会改变生活中的我们。
”围绕这个中心点,材料内容里列举了两类人,“一类人每天照镜子,洗去脸上的污物和灰尘;一类人十天也不愿照镜子,弄得灰头土脸。
”面对这样的材料,你首先会从哪个角度去思考?会从哪个方面去选材?对于材料作文来说,第一要务是将材料的中心较为明确地提炼出来,然后对号入座,选择与之吻合的内容素材去展现这个中心意图。
材料作文的写作提示中,倘若出现了某种具体的“物”,一定要与抽象的情与理结合起来。
灰尘与污物可以指代什么?它可以是我们某段时间之内主观认知的偏颇,低落的心情、消极的情绪、迷茫的心态等;也可以是在某段时间之内,来自客观环境的压力与不可预知的风险;或者是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负能量,给自己带来的困扰与不安等。
但如果把文章的内容仅仅定格在对所谓的“灰尘”与“污物”的描写之上的话,那只解读了一半,还有另外一半更加重要的内容便是对于“镜子”这个事物的具体阐释。
如若按照上面的标准,将“镜子”的内涵深挖,那么,与“镜子”相对应的抽象情理,或许是指面对迷惘时的积极心态,或许是指面对挫折时的睿智提醒,或许是指心情低落时的温暖举动,因为这些“镜子”的力量,将自我的灯芯点亮,将自我的蒙蔽驱散。
俞俪彤同学的文章从自我成长的角度选材,设置特定的情境,将自我的成长领悟定格在画室这个场景之中,难能可贵的是,她写出了对于画不锈钢器皿的变化,由之前代表“灰尘”与“污物”的畏惧不前到后来代表“镜子”的老师的提醒,其间的心理刻画细腻真实,真切感人。
这样的选材不但切近材料意旨,而且切近日常生活,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材料作文的选材取向,可以此为切入,作为素材备选。
与俪彤同学相似选材的是金思敏同学的作文,不同的是,思敏同学将着眼点放在考试科目的学习之上,视角范围限定在学校区域,这样的选材如果笔力不够清新,往往会流于俗套。
好的是,思敏同学能够极其真实地还原当时情境,人物的对话简洁有力,整篇作文充满了视觉张力。
李鼎铭同学的作文从客观环境的角度取材,将自我领悟与环境压力联系在一起,着重于刻画升学带来的迷惘、困惑、不安、纠结。
因为写作的着笔点在于外界的风险压力,所以,他的文章里有很多笔墨都在渲染自然景物,冬日的冷寂、万物的凋零,以充满伤感色彩的景物渲染内心的负面情绪,读来很有代入感和情境感。
如此多元素的着笔,既需要作者笔力分散,又需要作者笔力集中,能把景、情、理三者融于一体,还要能切合主旨,写出内心拭去“灰尘”与“污物”的过程,这样的选材角度,值得借鉴仿效。
佳作欣赏重新拾笔这是一个平常的夜晚,没有风,没有雨,而我呢,平常的走进画室。
推开门,便有三个两个的同学已在聚精会神画画了。
我踮起脚尖,轻轻走进去,老师像感应到似的抬头看了看我,嘴角勾起一丝微笑:“你来啦!坐吧,上次画完了没有?”我点点头,她便转身去帮我找临摹样本。
正当我在一旁“放空”时,一张难度系数约为“五星”的样本出现在我面前,我惊讶地看着老师,她点点头:“要给你提高些难度了,用心去画这个不锈钢其实也不难。
”当即,我心中直呼“太难”,不锈钢的器皿是我从来都不曾画好的。
我拿着画板,战战兢兢在位置上坐下,手却像灌了铅似的提不起笔来。
大概呆滞了五分钟,我咬咬牙,闭着眼拿起笔,似是下定决心一般,开始在画板上“唰唰”起笔。
等大致形体轮廓出来后,我又开始铺阴影。
我停下来,那不锈钢的大锅,别说用笔画了,就是用肉眼看,也觉得无从下笔,我的畏惧感再次升腾。
上面还有倒影,要是直接往上铺,就全糊了。
于是,我的铅笔又放回到桌子上。
就这样又静坐了半分钟,“放弃”这个念头突然从我脑海中闪过——我害怕我一下笔这幅作品就被糟蹋了,同时又有点不甘心,只要我全力以赴去做这件事,肯定会把它做好,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这样想着,就不允许自己退缩。
算了糟蹋就糟蹋吧,顶多一幅画而已嘛!不如“破罐子破摔”。
就在这时,老师过来坐在我旁边,拿过我的画板说:“不是挺好的吗?就这样……再把……然后……就成了……不就好了?”听着老师讲的一大串,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迟疑的拿起笔,按着老师说的去做。
画着画着,我心里的顾虑慢慢消逝,皱起的眉头也逐渐舒展开来。
二十分钟过去,这口不锈钢大锅终于被我搞定了。
老师走过来拍拍我的肩,笑眯眯地点头:“嗯!不错,这样子就对啦!”我随即长舒一口气,压在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猛然一想,便回头嗤笑自己之前的怯懦是多么多余,多么刻意。
面对困难,我想的不应是逃避,而是怎么解决它。
生活中,这样的事不是常有的么?一粒小小的灰尘亦或是一小块污物,有时都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其实心中只要有一面明镜,帮我们照出怯懦,然后迎头向前,污物便会自然消逝,还心灵一份洁净,还内心一份光明。
师评:这篇作文紧扣材料意旨,写作指向明确,立足自我选材,将“我”学画画中的畏难情绪描绘得细腻生动,又将“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娓娓道来,如此比照,便实现了从“污物”到“镜子”的转变。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将内容升华,文章的格调更进一层。
蜕变生而为人,总有缺点;人生漫漫,总有挫折。
遇到挫折,重在解决之道是否对症。
七年级第一学期,我的数学学习似乎还过得去,但涉及考试却往往不尽人意。
更气人的,我是因为来不及做,后面大题空了一大片导致大量失分。
可回头看时又发现,呀——大多都是会做的!可怎么办呢?为什么别人刚好能做完的试卷到了我这儿,就“题量过大”了?数学成绩越来越差,我的态度也日渐消沉。
又是一次数学考。
正埋头答题的我,“哐”的一声,被头上突如其来的“爆粟”打断了思路。
谁打的我?不是在考试吗?我强忍愤怒与头上传来的阵阵痛感,抬头找寻真凶。
咦?居然是赵老师正立在桌边。
他干嘛打我?看着我一脸疑惑与不知所措,赵老师压低声呵斥道:“你这孩子怎么回事,这个计算题我看你算四回了,还不往下做!就剩半小时了,后面的分不想要了是吧?”赵老师边骂边狠戳我的草稿纸,还抬手指了指时钟。
我顺着他的视线看去,糟了,时间快到,可我后面的大题还只字未动。
权衡之下,我不甘心地放过计算题,奋笔急追。
半小时,意料之中,我终是无力回天……无论我怎么不情愿,成绩还是如期揭晓。
再创新低的成绩让我无颜面对,也无法接受。
试卷上成片的空白与鲜红的大钢叉交织,冲击着我的双眼,刺痛了我的心。
不知不觉中泪水冲破眼眶斑驳了试卷,可那片鲜红仍清晰可见……老师找我谈话了。
“知道自己问题出在哪儿吗?你,一个题验算那么多次,追求完美,你得到高分了吗?抠细节不是这么抠的!这样来得及做都奇怪。
”“可是我以前计算题粗心算错,不是你让我验算,说易题失分可惜吗?”我不满地小声抱怨——我以前做题也快,但粗心失分很多,在老师的再三提醒下,我才养成的验算习惯,而今又成了缺点。
“验算也不是这么验的,你得先把全部题目做完再验算,而且算个一遍就够啦。
你不能被曾经的挫折吓怕拼命验算,要找对方法。
不然这么大的题量哪来得及?”原来如此,这才是我屡战屡败的根源!在老师的开导与鼓励之下,我重整旗鼓。
验算是需要的,但要等到答完全卷再回头验算;速度是必须的,但也要安排好先易后难,确保最大程度得高分。
成长的路上总是如此,追梦之路并非四平八稳的康庄大道,阴风总会扬起灰尘覆上脸、蒙了眼。
是不予理睬任其发展?还是被轻易打倒一味躲避做个缩头乌龟?亦或是在不正确的路上一去不回头?不,都不是!一时的失意算不了什么,但正确的方法和积极的态度却极为重要。
后来的我将老师的话视为镜子,不断地激励自己,数学成绩总算差强人意。
蜕变总让人痛不欲生。
不轻言放弃,痛下决心改变自己,再继续扬帆起航踏上征程,就是我为自己找到的去病良药!师评:思敏同学的这篇作文写得很沉痛,用非常详细的笔墨写出了“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泥淖与沼泽,这样的“灰尘”与“污物”将自我的心灵蒙蔽。
好在有老师及时的提点,好在有自我及时的觉醒,一切领悟都不算太晚。
只是文章对“灰尘”与“污物”的描绘有点过多,导致文章的重心有些缺失。
心灵的蒙尘常言道“素心无垢”,从这个词中,人生一世,并非只有利来熙熙,利往攘攘。
而是由婴孩的纯真到老成的天命之年,只是一个蒙尘拭尘的过程。
近来,我考场的发挥失常导致我的人生转向另一边,昔日同窗已进入心仪高中,而我却落入后尘,这样的结果让我措手不及。
失落难言的愁绪,如雨过后的一层阴尘,无法穿透。
在寝室看镜子里的自己,确是灰头土脸。
正好是初冬光景,江南的冬雨一场接着一场,天气阴晦,冷寂。
在冬日的沉闷里,吹着冷风,看着树叶从树上片片落下。
凄凄惨惨戚戚,满眼的雾霭,已经不知道是心灵的蒙尘,还是城市的水汽了。
“有什么可以后悔呢?的确只是自己的选择罢了。
”落寞的安慰,让自己似乎有了些许可笑的释然。
那天晚上,升入高中的同学送来安慰和鼓励,我收到了人生中第一封明信片。
无法言语的心情,瞬间有了些许安顿,看见的不只是同窗情谊,也有一份期许、希冀。
这桨声灯影的平淡,说起来或许只是一缕微光,但这缕微光就如同暗夜里的明灯,瞬间给了我一份勇气和力量。
至少,在我矛盾惘然时,有人愿意给予善意。
同窗的谈论声中,有欢笑,有埋怨,有坚定,也有悔恨。
但我似乎隐隐约约知道了,我该如何抓住下一次机会。
十几天过去了,冬天的影子已经清晰可辨了。
永康这座小城,纷纷洒洒扬起了第一场雪。
在这个日子里,我又收到了一份礼物,满载着沉甸甸的情意。
她给我的礼物很简单。
一支钢笔,一支自动笔,一个修正带,外加一个空白的格子本。
这些琐碎的文具,很微小,却很贴心,莫不是因为我总是粗心地丢掉文具,被她悉心地发觉吗?她是我同桌半月的同学,也是升学的同学之一。
冬日依然寒寂,冷意森森,但我却拥有福至心灵的温暖。
雪已经不再飘,窗外已经没有了一丝白色。
本子里夹了一封短信,言语有蜻蜓点水,雁过无痕的轻灵,与她欢脱的天性相辅相成。
那个瞬间,我静默无言,唯有心如明镜般的澄澈和心如炭火般的温暖。
心灵的蒙尘,在冬日的温暖里一次次洗涤,掠去。
现在已经是元月,快要进入大寒,风雨依然,落叶覆盖,向大地取暖,这或许也是树木成长与前进的动力。
蒙尘而拭,是苦难,是责任,更是成长。
心灵蒙尘,灰尘漫天时,别忘了那雪中送炭的挚友。
以人为镜,在尘埃里整顿一番,继续前行,或许也不错。
师评:鼎铭同学的文字总是充满一层朦胧的诗意,或许这份诗意的朦胧正是此时内心纠结的某种写照,欲言又止,又止欲言。
其中的矛盾、惘然,不知向何处诉说。
对于个体而言,真正的成长或许永远不会存在于说教之中,真正的成长来自于自我经历后的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