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

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

3下 2014年 第9期(总第455期)Exploration Area 【探索带】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已是越来越多人们的共识。

创业在为创业者自身带去财富的同时,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缓解了就业岗位不足的现状。

全球创业观察报告称,每增加一个机会型创业者,当年带动就业数量平均为2.77人,未来5年带动的就业数量平均为5.99人。

人社部门的相关调查表明:一个创业者一般可以带动5个劳动者实现就业。

由此可见,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是如何显而易见。

然而,目前创业还存在创业比例及成功率低的境况,创业是否成功需要各种各样因素支持,其中创业者创业能力的提升是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解读何谓创业者和创业能力、剖析当前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探讨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机制,对于提高创业比例及成功率、增强产业竞争水平和推动产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业者和创业能力在MBA智库百科对创业者的解释是:指创业活动的推动者,或者是活跃在企业创立和新创企业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并从创业的背景、动机、创业过程中所处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分成了五种创业者类型。

无论是那种类型的创业者,都必须拥有基本的创业素质,创业能力作为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能力进行阐述,如创业能力包括创业者拥有的知识水平、创新性、独特的个性、勇于承担风险和面临挫折的创业精神等。

也有学者认为创业能力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创办企业和促进企业成功成长的能力;二是个人开创新领域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有学者认为创业能力培养的特征包含智能性、创造性、综合性、个性化、实践性等特征。

综上所述,对于创业能力的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创办企业或开拓新领域时创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才能取得成功。

二、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境及原因1.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相对于西方国家大多数人们从小学开始即接受创业知识教育而言,我国创业者的创业知识水平远远落后一大截。

创业者缺乏创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如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等领域的知识,导致创业者创业能力薄弱,并继而导致我国创业者从事的创业活动仅是一些生存型创业,如开小店等层次较低的创业活动,这也是导致创业成功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缺乏实践的创业技能创业者缺乏诸如自我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敢于承担风险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容易使其陷入纸上谈兵现象。

3.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尽管政府在创业扶持政策方面有所体现,但是在创业者实际创业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总体的创业环境不尽人意,主要体现在:一是对不同群体构成的创业者优惠政策有所偏颇;二是部分优惠政策仅限于文字,还没有具体落实;三是优惠政策力度还远远不够,有些政策只能适应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缺乏系统性。

三、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机制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面临的问题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创业者内部条件的制约。

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是推进创业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创业活动中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内外部多方力量结合,既要提高创业者知识水平、提供创业者技能培训,也需要政府、社会等给予的支持保障。

1.转变机制,提高创业者创业知识水平创业者自身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树立自主创业观,增强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提高创业知识水平。

拥有程度较高的创业知识,创业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当前,除了在校大学生可在学校学习一定的创业知识外,其他创业者创业知识的获得不容乐观。

新创一个企业,需要创业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如选择创业时机、撰写创业计划书、寻求创业资金等。

因此,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要在大学教学计划中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创业课、管理课、政策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与机制黄 莉1 汪建武2(1.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2.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摘 要: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有助于增强产业竞争水平和推动产业创新。

当前,创业能力提升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创业者缺乏系统的创业知识、缺乏创业技能培训以及良好创业环境的欠缺。

笔者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机制。

关键词:创业者;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机制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09-0235-02收稿日期:2014-02-18基金项目:2013年慈溪市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提升创业能力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以慈溪为例”(2013SKB008)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黄莉(1981-),女,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创业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353下 2014年 第9期(总第455期)【探索带】 Exploration Area课等,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掌握在创业实践中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法规。

而对于非在校大学生,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全日制、半日制、函授、电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加强对创业者在识别创业机会、整合相关资源、应对风险、管理企业等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指导。

2.导向机制,提供创业者创业技能培训无论是高校和社会,均应发挥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强舆论引导,弘扬创业精神,形成良好的创业导向机制。

提升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学校和社会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技能培训。

学校、社会培训机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技能培训。

例如,我国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项目、《赢在中国》创业活动等。

通过创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实战演练,培养众多的创业者,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

3.支持机制,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

政府和社会在推动和支持创业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能提供“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保护创业”的环境和条件政策上的支持。

如何筹措创业资金是创业者面临的重要挑战,能否顺利成功筹措一笔创业资金也是对创业者创业能力的一项考验。

纵然创业者中不乏有一批人才能成功做到,但是“资金是创业的最大困难”这一问题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例如,慈溪市在对创业活动的资金支持方面,首先采用国资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高端人才的早中期创业,并计划在五年内,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对于经过评审和认定的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给予股权投资,并建立“成本+利息”的退出机制。

其次,建议由慈溪市金融办牵头,提供“一口式”金融服务窗口,根据创办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提供和帮助落实银政合作、小额贷款、政策性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贴息贷款、融资租赁、保理融资、技术交易、OTC挂牌交易、“新三板”和境内外交易所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1]骆潇.大学生创业三大支撑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09-25 .[2]肖红伟,晏红洁.对创业能力本质特征的再认识[J].企业经济,2008(7).[3]高振强,唐雪莲,黄莉.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保障体系的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4).(责任编辑:王帅)(一)健全教育救助体制,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首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资助应从临时性向制度性转变。

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救助必须从临时性资助向制度性补偿转变,成立专项资金,制订弱势群体教育保障制度,把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救助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并作为一项长期工作长抓不懈。

其次,政府的教育资助必须从基本受教育权救助向综合救助转型。

当前教育救助主要是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基本受教育权,但他们在升学和就业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

因此,要救助弱势群体子女就必须“保证他们获得与其数量相称的、与其他受教育群体在受教育权利如入学、升学、接受优质教育等方面的平等份额”。

(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公民获得高质量的公共卫生服务首先,调整社会医疗保障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先发展弱势群体医疗保障建设。

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政府的一个重大偏差在于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来制定社会保障制度。

这导致了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进入了社会保障体系,而真正的弱势群体则被排除在体系之外。

其次,确立以政府财政为主导的多渠道筹资方式。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政府每年安排的财政支出能够而且必须成为医疗保障建设主要的筹资渠道。

在建设弱势群体医疗保障的前期,这个渠道可能成为较重要的资金渠道。

同时,还可以考虑修改目前我国在捐赠方面的规定,鼓励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注。

布莱恩・巴利的社会正义观在集合以往政治学家的正义思想以及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不义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社会正义,并提出了实现社会正义和国际正义的一系列有效措施。

他鞭辟入里的分析,对我国的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布莱恩・巴利.社会正义论[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2]张凤阳.政治哲学关键词[M].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3]萨拜因.政治学说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潘晓娟,张晨龙.当代西方政治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5]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6]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7]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弗雷德里克・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9]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李强.自由主义[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辛美玉)(上接第234页)CHINESE & FOREIGN ENTREPRENEURS2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