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概论医学PPT
感染的五种状态
清除病原体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病原携带状态
潜伏性感染
清除病原体:
病原体被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特异性
被动免疫、特异性主动免疫所清除
非特异性屏障:天然屏障、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隐性感染:
病原体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
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侵犯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发热、蛋白代谢异常
糖代谢异常
水电解质失衡
内分泌改变
04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传染源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患者
隐性感染者
病源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Hale Waihona Puke 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
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 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疟疾 、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11种)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 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其他 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02
呼吸道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
经血与性传染病
0
20
40
60
80
100
易感人群
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称为易感者(susceptible person),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 该人群的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
05
传染病四大基本特征
排出病原体 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产生特异性免疫 持续时间不同
感染后免疫
由特异的病原 体引起
流行性、季节性、 地方性
伤寒杆菌
炭疽杆菌
钩端螺旋体
艾滋病毒
狂犬病毒
SARS病毒
传染病四大临床阶段
非特异性表现
可残余病理变化 可再燃、复发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长短不一,决定隔离 期
症状、体征充分表 达
06
传染病预防方法
控制传染源
— 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及时上报 — 接触者:检疫、密切观察、药物预防/预防接种 — 病原携带者:治疗、教育、调整岗位、随访观察
切断传播途径
— 主要针对:消化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寄生虫病 — 方法:消毒(预防性和疫源性)、杀虫、卫生措施
保护易感人群
protection of susceptible population
主要内容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PART 05
我国法定传染病
感染与免疫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特征
PART 06
传染病的预防及上报
01
什么是传染病
概念
传染病是由病源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 体、支原体等)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 特异性主动免疫:疫苗、菌苗、类毒素 — 特异性被动免疫:抗毒素、丙球、高滴度免球
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疫情报告单位 甲类管理传染病(6种):城镇2小 时,农村6小时,并电话报告
乙类传染病(22种): 城镇应于12小 时内、农村应于24小时 丙类传染病(11种):24小时内通过网 络报告
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
能发现
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发免疫应
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或机体的变
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
变和临床表现
病源携带状态: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人体不 出现任何的疾病状态,但能 携带并排出病原体,成为传 染病流行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
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机体免 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 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 病原体长期潜伏起来,待机 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引起显性
我国法定传染病
甲类 2种
乙类 26种
丙类 11种
甲类传染病(2种)
鼠疫、霍乱
注意: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 炭疽和脊髓灰质炎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乙类传染病(26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 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麻疹、流行 性出血热、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狂犬 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细菌性 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传播途径
水、食物、苍蝇 蚊虫叮咬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体液传播
空气、飞沫、尘埃
手、用具、玩具
血液、体液、血制品
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变化
2000-2002 90年代 80年代 70年代 60年代 50年代
感染
病原体的作用
内毒素、外毒素 环境、药物、遗传
变异性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鞭毛、夹膜、酶
与致病能力成正比
03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入侵门户:经 口—如消化道传染病 经皮肤、伤口—血吸虫病、破伤风 经血液—丙型肝炎、乙型肝炎 体内定位:阿米巴病—肝、肠 血吸虫病—肝、结肠 白喉—喉、咽 流脑—鼻咽、脑膜 排出途径:消化道—通过粪便排出 呼吸道—通过飞沫排出 血液—蚊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