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说课课件
6、布置作业
有人用这样一段话来描述曹操: 因为时空阻隔,我 无法看清你的脸孔。历史的烟尘中,后人对那位挟天子以 令诸侯的曹丞相的评说纷纷攘攘。在那每一个细小的历史 节点上,你到底获取过谁的芳心?诛灭了谁的信仰?背弃 了谁的誓言?又因此让早已狼烟四起的中国步入了怎样一 个更加狼烟四起的时代?抑或有人在你的雄才大略里看见 了统一的曙光? 我们学过了他的作品,也看过关于他的影视作品,你 眼中的曹操又是什么什么样子呢?请以《我眼中的曹操》 为题写一段话。 设计理由: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通过课外的阅读整理, 进一步了解作者及及作者生存时代写作风格,由此进一步 增强课内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积累,锻炼学生的文字 表达能力。
说教材 说学生 说课环节 说教法 说教学过程 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 元第8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主要是 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是这套教材中 的第一个古典诗歌单元,其设立的目的就在于使 学生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及演变,为之后的诗歌 学习打下基础。 《短歌行》是魏时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 一首四言诗,在诗中,作者面对“忧”情时所展 现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一扫腐朽诗风,体现了 魏晋时期一批人的创作风格,学习它对中学生思 想道德及人生价值取向有着正面的教育意义。
5、小组成果展示。 小组确立发言人,根据小组研讨的结果, 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观点。小组间质疑, 补充,完善,总结方法。 设计理由:展示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成就 感,既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进一 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且相互交流的过程 中可以碰撞出新观点、生成新问题,使课 堂学习更加深入,更有利于方法总结,使 课堂效果更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流畅的朗读并完成背诵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 (3)学习并掌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 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 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 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 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设计理由: “阅读鉴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主体。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 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并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 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提高学生的 语文素养。单元前言中也要求注意反复吟咏, 体会诗歌思想感情。所以这一课的教学仍以 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为主,重点放在指导 学生怎样进行阅读鉴赏上。由此制定本课的 教学目标。
(二)课堂环节
1、导入 高高的碣石之上,是他,注视着灿烂星汉悟出 了生命的厚重与苍凉;漫漫的人生途中,是他,面 对着时光流逝吟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慷 慨与激昂。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他,再一次感悟他 那满腔的壮志和广阔的襟怀,让我们共同来学习曹 操的《短歌行》,。
设计理由:联系之前所学过见过的作品,使学生有 熟悉感,语言精彩一点,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理由:板书设计力求一目了然,意在突出分析的过 程及方法的归纳。
五、课堂总结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负人生一场醉!《短歌行》 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 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 宏大志愿;他有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 “忧”,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站在国家 的高度、英雄的角度之上。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站在历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此沉溺 其中,更要因忧愁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在朗朗 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设计理由:通过这样一段总结,希望培养学生正确的 人生观,既要有理想抱负,又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 让人生更有价值。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习者特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调动学生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获得学会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本节课 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诵读法:学生结合情境,通过诵读,深刻理解诗 歌的情感和内涵。 2、质疑释疑法: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3、小组合作与对话交流法:通过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的方式,培养 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能力。
2、展示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见说教材部分)
设计理由: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目标清 晰,让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率。
3、整体感知诗歌。
(1)学生自由诵读,正音。 (2)小组内对比朗读,相互评价,推荐一名朗读 较好的同学。 (3)小组间对比阅读,相互评价,说明缘由。 (4)有条件的话,可以提供一段视频情景,让学 生对比,说说感受。
设计理由:原生态的阅读才能真实看出学生的认 知情况,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尊重由浅入深的学 习规律。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对比,进一步感 知诗歌的情感。
4、布置问题,小组探究。
探究一:诗人在这首诗中流露出怎样的 情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为什么会有 这种情绪呢? 探究二:诗人是通过什么来传达出自己 的情感的?借助了哪些事物? 探究三:诗人在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运用 了哪些表现手法?试做分析。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回顾学过的曹操的诗歌品:《观沧海》《龟 虽寿》 2、学生收集有关曹操的资料,了解作者,以做到 知人论世。 3、补充“建安风骨”,提供时代背景。 设计理由:为课堂教学的展开扫除障碍,让学生在 做好积累的同时,通过对作家作品风格的回顾及对 背景的了解,更易于认知新文本。
设计理由: 第一个问题意在考察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对诗 歌情感的初步感知能力,使学生学会找诗眼,并根据 诗眼深入阅读,通晓全篇。第二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 学会分析意象,找出景物与情感的联系。第三个问题 意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尤其是用 典、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使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有初 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分析能力。三个问题环环相扣, 由表及里,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诗歌鉴赏的基本内容与 方法,使其积累基本的阅读鉴赏能力。另外,将学习 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组内个 人研读、生生对话,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的参与到学 习中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收 获。
7、板书设计
短 歌 行
曹操 思想情感 忧 解忧 用典 艺术手法 典雅耐读 富于文采 增加内涵容量; 咏吏以言志或抒情 形象生动 引人联想 形象突出 特点鲜明 具体生动
人生苦短——>只争朝夕 贤才难得——>招纳贤才 功业未就——>天下归心
比兴 借代
表达格式:手法+内容+作用或效果 运用了 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表达(抒发、体现)了 诗人 的思想感情(心意、情怀、理想、高尚品德等)。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 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诗中意象把握诗歌所要 表达的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 技巧。
二、说学生
高一学生对诗歌基本还停留在阅读背诵的 层面上,鉴赏能力不足应该是普遍现象, 尤其是阅读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等问题会 很突出,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基础, 引导学生熟悉并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使 其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做。另外因能力问 题,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不够积极等 问题,教师要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不能 因着急而越俎代庖。
诸多不足
敬请指正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