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变的天气》教学设计
西乡三中何宗海
一、教材分析
《多变的天气》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之所以将其放在《天气与气候》的第一节学习,是因为天气与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是学习气候的基础。
教材通过大量与天气有关的图片、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天气、气候复杂多样。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地理现象和探究地理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气的概念和特点,知道常见天气现象。
2.学会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初步了解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
3.了解空气质量对人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设备,从感性的生活材料入手,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天气的特点,学会描述天气;通过组织游戏,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熟悉常用天气符号,认识卫星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通过对天气预报制作过程的了解,感受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够读懂电视天气预报
难点:识别卫星云图。
四教法分析
1.教学方法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切入点,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地理,学好地理大有用处,增强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学法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新生在小学学习了一些简单地理现象,再加上对生活的体验,对天气知识有一些感性和理性认识。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困难。
加之本节内容多以通俗形象的图片、视频展开,使教学一开始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合作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六教学程序设计:
新课导入——合作探究——生生互动——延伸拓展——课堂小结
七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常见天气,阴、晴、风、雨、雹的图片。
【讲授新课】
讨论活动一:区分天气和气候
问题1、四组图片分别是什么天气?请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所看到的内容。
生:回答问题。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的你是怎么谈论天气的呢?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描述现在的天气。
)
师小结:描述天气就是描述该地的大气状况,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来描述天气。
此外还有雪、冰雹、雾、沙尘暴等天气状况。
它是短时间内的,可以时刻变化的。
让学生明白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天气和气候的特点。
讨论活动二:天气的影响
(承转)有人说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那我们为什么还经常谈论天气呢?那是因为天气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会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
出示几组图片并且观看视频,让学生明白天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归纳:天气的变化不仅影响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还影响到了农业、交通、军事等。
由此可见,天气的变化能引起人们生产生活的变化,所以,我们才很关心天气情况。
如果能够预知近期的天气,就可以及早作好各种准备,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的危害。
讨论活动三:天气预报
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情况呢?通常的方法是什么?那你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吗?
展示图片,教师讲解制作过程。
师生归纳:首先,同一时间世界各地气象资料的收集。
其次,通过地面卫星站接受气象卫星发送的各种气象数据。
第三,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归纳总结。
第四,气象工作者对收集的各项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最后,制作成电视节目。
展示:报纸常见的天气预报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重点解释划线部分。
重点讲阴天和晴天的区分、风向标。
另外一种形式就是电视上天气预报,这种是最明白易懂的。
播放视频:天气预报。
(承转)如果没有这位预报员,电视上出现卫星云图和符号,你能看明白吗?
教师讲解:卫星云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思不同,白色表示云区。
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绿色表示陆地。
蓝色表示海洋。
课件展示常用的天气符号图
【学生活动】
1、课堂活动一:挑战一下自己的记忆力吧。
2、课堂活动二:尝试做一名天气预报员。
(承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每天关心天气状况外,对空气质量状况也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国要求重点城市必须播报每天的空气质量状况。
大家看看以前的蓝天白云,在看看还适用于现在的天空吗?
图片展示。
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自主探究式学习】
学生阅读课本51页以及图3.7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图
回答多媒体上的三个问题。
教师:为什么我们的大气环境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回答各种环保做法。
小结: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知识点:1、区分天气和气候2、学会阅读天气预报3、我们需要干净的空气
板书:第一节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
二、天气预报
三、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