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批评文学概述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综述摘要: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在20世纪70年代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批评领域的新思潮。

它引入了性别、种族、阶级等共时性话语,并借鉴其它当代文学批评理论,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特色,丰富了女性主义的内涵,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是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性别;种族;阶级(一)女性主义运动在历史上经历了很长一段发展、成熟的过程。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薄迦丘、乔叟等人文主义者已开始呼吁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平等”。

1729年,英国的克雷弗特(Mary Wollstone Craft)发表了题为《女性权利》的论著。

19世纪出现妇女解放运动的萌芽。

20世纪初开始了更积极争取男女平等和选举权的运动,被称为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在这期间也出现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声音。

以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1929)为先声,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49年出版了《第二性》,大大深化了女性主义思想,这对以后的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的女性主义运动进入“第二次浪潮”,主要以反对男性在家庭的统治为核心,强调男女平等,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加工作,实现经济独立。

这个时期的女性运动主要是争取白人妇女的权利,白人女性主义者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言人,她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观点普适化,而忽略了黑人女性和其它第三世界女性的差异性。

莫汉蒂在《在西方注视下:女性主义学术研究与殖民话语》一书中指出,西方女性主义者在提到“妇女”这个范畴时,不约而同的把它看作一个先验的、统一的、有一致利益和欲望的整体,而有意忽略它内部包含阶级、种族、文化等差异。

美国的白人妇女很难将黑人妇女视为平等的姐妹,甚至很难视她们为女人,这就导致了白人女权主义者不可能真正站在黑人妇女的立场上为她们谋求福利。

20世纪60、70年代正值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高潮,它强调黑人的团结,旨在唤起黑人大众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最终解放黑人种族,但事实上它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黑人男性,忽略了存在于种族内部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压迫,忽视了黑人妇女的存在和要求。

在这两次运动中,“黑人”成了黑人男性的代名词,而“妇女”一词则成为白人妇女的专利,“所有的女性都是白人,所有的黑人都是男性” 黑人女性地位一直处于双重边缘状态。

早在19世纪30、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就开始了争取女性权利的斗争。

主要代表有;玛丽亚·斯图亚特、琳达·布伦特、哈丽特·吐布曼、安娜·茱莉亚·库帕等等。

他们呼吁要关注黑人女性受种族、阶级、性别压迫的影响,对当代黑人女性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60年代以后,美国文坛上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如艾利斯·沃克、奥德·劳德、托尼·莫里森、保拉·马歇尔等。

她们的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只控诉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更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

她们的作品被大量地阅读,并成为文学批评的对象。

随着黑人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展和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黑人女性主义者越来越清楚地看到,黑人妇女长期处于被迫沉默的状态,黑人妇女文学更是处在他者的位置,她们的作品不是被抹煞,就是被误读,几乎完全不被主流批评所论及,甚至被打入文学史的另册。

“由于黑人女批评家和作家意识到白人男性和女性、黑人男性都在将自己的经验作为标准而视黑人妇女的经验为异端,这就促成了黑人女权主义批评的诞生。

”[2](二)20世纪70年代后期,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并以独立的姿态开始在女性主义批评领域中崛起。

芭芭拉·史密斯的《迈向黑人女性主义的批评》(1977)开创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先河,被视为其理论的奠基之作。

该文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以黑人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

在文章中,史密斯不仅指出了黑人女性被主流话语、白人女性话语、黑人男性话语排斥在外的边缘地位,还将种族、性别、阶级的概念引入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及整个文学批评领域,为当代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基础。

她认为“黑人女性作家的作品中,种族、阶级政治和性别政治是重要的连锁因素。

”[3]德波拉·麦克道威尔的《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新方向》进一步明确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目标、途径和方法论,成为黑人女性批评的又一个里程碑。

她提出黑人女性批评要借鉴当代西方文学的理论,植根于黑人文学与黑人文化的基础之上,探寻被排除在主流文学及批评传统之外的黑人女性美学。

自此,黑人女性主义批评走向更成熟的阶段。

80年代以后,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开始对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进行建构,并涌现了大批的批评家与作品。

对黑人女性文学进行全面评述的批评家是巴巴拉·克里斯蒂,她的《黑人女作家:传统的形成》(1980) 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黑人女性作家的诸种视角》(1985)系统研究了黑人女性写作的特点,内容涵盖了黑人女性文学的主题风格、文化渊源及小说艺术等各个方面;贝尔·胡克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1984)以种族、性别、阶级共时性话语为特点,挑战了传统女性主义观点;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家帕特里曼·希尔·柯林斯的《黑人女性主义思潮:知识意识与权力政治》(1990)系统阐释了黑人女性思想的定义、核心议题及认识论,成为全面阐释黑人女性主义批评思想的著作;艾利斯·沃克在她的论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提出了“妇女主义”这一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中极其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黑人女权主义批评区别于传统黑人文学和白人女权主义的分水岭。

” 这些理论著作已成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经典,也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批评中必引的篇章。

黑人女性的文学理论出现在当代各种女性主义的经典读本中,冲击和质疑了白人女性主义对种族问题的忽视,改变了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对美国黑人批评进行了审视和拓展,将性别概念引入到黑人文学话语中,替代了以前将男性经验普适化的黑人文学批评。

这充分体现了黑人女性文学批评家对黑人文化传统的追寻和对自己独特双重边缘身份的建构,从而使黑人女性成为独立的自我表述的个体,摆脱被他人定义的被动状态。

(三)当代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用知识考古的方法挖掘、清理与重新发现被历史淹没的以左拉·尼尔·赫斯顿为代表的黑人女性作家,并对其作品进行收集、整理、重新出版发行,让这些被遗忘的黑人女作家“浮出历史地表”。

肖伯格19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丛书和其它美国黑人女作家系列文集的问世,证明了这项“考古工程”的意义和成就,也促进了人们对黑人女性文学的了解和关注。

其次,批评家们开始对黑人女性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和阐释,旨在建构一种黑人女性独特的文学传统和美学特征,同时借鉴当代西方各种批评理论,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

美国文化与非洲传统文化是黑人文学的两个传统。

因此,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必须立足于黑人的历史和文化,既重视对非洲的文化渊源的探寻,又不能忽略美国的现实语境,从黑人女作家特有的共同经历和感受中,寻找黑人妇女创作中的某些共同特点。

通过分析比较,她们发现了黑人女性文本中的共同主题和意象、文化隐喻、修辞、特有的语言表述和风格,以及混杂性的、对话性的话语模式。

这些体现了黑人女性主义对其差异的文化身份的追寻。

她们拒绝男人和白人妇女给她们的定位而力图自我定义,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变了传统女性主义的议题和内涵。

第三,在挖掘黑人女性文学遗产和阐释文本、找出共同之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批评家们开始进行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建构。

黑人女性受到的种族、性别和阶级多重压迫以及由此产生的共时性话语成为黑人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问题。

与黑人男性不同的是,黑人妇女不仅遭受白人统治者的折磨,也要遭受黑人男子的折磨。

因此,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一开始就具有双重性,既反对父权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关注男性与女性共同生存的状况,又要向种族主义提出挑战,同时还要特别关注与作品相关的阶级、历史和文化等重要因素。

首先她们颠覆和修正了白人作品和黑人作品中被扭曲的黑人妇女形象,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像托尼莫里森刻画的秀拉、沃克《紫色》中的西丽和莎格等,她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找寻和发现自我,追求独立自主和平等的生活。

这些冲破了白人和黑人男人为黑人女性身份界定的模式,体现黑人妇女异质性的特点。

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将性属和种族概念引入文学理论中,不仅修正和改写了将男性经验普适化的黑人文学话语,也改写了将白人中产阶级女性经验普适化的主流女性批评话语,从而用一种“差异性身份”建构了黑人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思想,将自己边缘化的弱势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化为一种优势,完善了黑人女性批评的研究范式,拓展了其批评视野。

90年代以后,黑人女性主义批评逐渐将关注的目光转向大众文化领域,研究的范围更加广阔,既包括传统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学文本,又包括黑人女性日常生活中的美学创造、影视艺术、音乐、物质文化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这一领域也将仍然是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可以说,今天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批评不仅推动了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美国黑人文学批评的发展, 也成为美国文学批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引领了当代西方文学思潮和批评理论的潮流,构建了完善系统的理论,找到了自身的发展道路,成为西方包括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批评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文学批评流派,对后殖民女性主义和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1]. Gloria T. Hull, Barbaba Smith and Patricia Bell Scott eds. All the Women Are White, All theBlacks Are Men, But Some of Us Are Brave: Black Women’s Studies, New York: Feminist Press. 1981.[2].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356.[3].Barbara Smith. Toward a Black Feminist Criticism [M]. New York: The Feminist Press,1982:159.[4]. 嵇敏.美国黑人女权主义批评概观 [J].外国文学研究,2000,(4):70.[5].贝尔·胡克斯. 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M].晓征,平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6]. 宋素风. 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The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Black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Abstract: The American black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emerged in the 1970s and has developed rapidly ever since. Now it takes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and criticism.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sex, race and class, and on the basis of other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al theories, it has established its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essential part of today’s American literary criticism.Key Words: black feminism, literary criticism, sex, race, clas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