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与成因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与成因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与成因
移动信息工程学院1319 陆明珠13354238
【摘要】中国是个多山国家,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的国家。

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量集中,且多暴雨,又由于各种人为因素,极易发生水土流失。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的1/6,本文就我国水土流失地区和成因进行探讨,并就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给出相关建议,旨在促进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土流失分布地区成因解决途径
【正文】水土流失是指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水分。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的现象。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
(一)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中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势西
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2/3,在总土地面积中,耕地占14%,林地占16.5%,天然草地占29%,难以被农业利用的沙漠、戈壁、
冰川、石山和高寒荒漠等占35%。

2004年,全国11条河流土壤侵蚀总量16.22亿t,其中长江、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总量分别为9.32亿t 和4.91亿t。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几乎
每个省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其分布之广,强度之大,危害之重,全球屈指可数。

根据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km2,占国土面积37%,其中:水蚀面
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在水蚀、风蚀面中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流失面积26万km2。

调查表明,全国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不论山区、丘陵区、风沙区还是农村、城市、沿海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问题。

(二)形式多样且类型复杂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特点各异,相互交错。

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石质山区以水力侵蚀为主,伴随有大量的重力侵蚀;青藏高原以冻融侵蚀为主;西部干旱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风蚀非常严重;西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则是风蚀水蚀共同作用区。

(三)土壤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最直接的表现是土壤的被侵蚀流失。

据统计, 中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 5.0× 109t。

长江流域年土壤流失总量 2.4× 109t,其中上游地区达 1.56× 109t,位于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区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多达 1.6× 109t。

(四)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植被破坏,造成水源涵养能力减弱, 土壤大量“石化”、“沙化”,沙尘暴加剧。

同时,由于土层变薄,地力下降,群众贫困程度加深。

中国 90%以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根据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可以看出,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有:
1.黄土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区从内蒙古河口镇至陕西、山西的龙门区间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2.东北丘陵地区:随着近年植被的破坏,黑土地的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问题也日益凸显
3.华北丘陵地区:石质性山丘,表面风积和冲积黄土极易流失,加之华北地区开发过度,水土流失问题也不宜忽视
4.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地表侵蚀情况严重。

水土流失的成因主要有:
1、自然因素。

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

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

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

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④植被。

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

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越强。

2、人为因素。

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③开矿
以黄土高原为例其水土流失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然原因:
①土特性黄土以粉沙颗粒为主,无层理,垂直节理
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易受流
水侵蚀、搬运,易崩解、滑坡。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高原位于东部季风区中纬
度地带,降水集中在7、8、9三个月。

高原上沟壑纵
横,植被稀疏,有利于夏季热力对流,降水多为暴雨、
冰雹。

降水过于集中和多暴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③地质构造黄土高原新构造强烈,大面积的升降运
动使一些地区抬升成山地,另一些地区下降成为盆地,
地形高低变化加剧了该地区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地区
又是地震多发区,高原地面破碎、沟谷纵横、谷坡陡
峭,地震时黄土斜坡容易失去平衡,发生大面积崩滑,
使得坡面更加破碎,流水侵蚀进一步加剧。

④植被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加上历史上
这里还经常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厮杀争夺的战场,
使得这里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

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
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日益频繁,农业生产陷入恶
性循环。

(2)人为原因:长期的人类活动、开垦陡坡、毁坏树木、过度放牧和采樵、滥用土地。

垦荒面积不断增加,必然导
致土壤侵蚀增多;黄土高原本已不多的植被仍被砍伐
作为柴薪;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的危害显而易见:侵蚀是自然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水的流动,带走了地球表面的土壤,使得土地变得贫瘠,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生态恶化。

这种自然现象可以是循环作用的,生态恶化引起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使得生态更加恶化。

于是土地退化,无法耕种。

植物死亡,地表裸露。

恶劣的生态又更导致气候的变化,使得生物可生存的环境变坏。

水土流失还会使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引起水流不畅,水质混浊,甚至导致洪水泛滥,河流改道,就如中国的黄河。

治理措施不外乎以下三种: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

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著。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

【结论】唯有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水土流失办法,政府与当地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才能缓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促进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