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空气、物质得构成1、空气中氧气含量得测定得实验实验原理: 4P + 5O2 2P2O5实验装置:2、空气得成分与组成3、对人体吸入得空气与呼出得气体得探究混合物: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得物质混合而成(或由不同种物质组成)。
例如,空气,溶液(盐酸、澄清得石灰水、碘酒、矿泉水), 矿物(煤、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石灰石),合金(生铁、钢)注意:氧气与臭氧混合而成得物质就是混合物,红磷与白磷混合也就是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得。
例如:水、水银、蓝矾(CuSO4 ·5H2O)都就是纯净物;冰与水混合就是纯净物。
单质:有同种元素组成得纯净物。
(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化合物:有不同种元素组成得纯净物。
(酸、碱、盐、氧化物)氧化物:如果化合物仅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就是氧元素。
构成物质得微粒微观得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就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就是构成物质得粒子。
A、金属单质与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B、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得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得离子化合物就是由离子构成。
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得最小粒子。
分子由原子构成。
A、分子就是构成物质得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得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
【由分子构成得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得分子。
】B、分子得微观特性:分子总就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得质量很小。
原子就是构成物质得另一种微粒。
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原子得构成原子得得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得电子与带正电得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得质子与不带电得中子构成。
原子结构示意图: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排布得规律:核外电子按能量由低到高从里往外排,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三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3、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得1/12作为标准,其她原子得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得数值,就是该种原子得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12 (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得一类原子得总称。
注意:元素就是一类原子得总称;这类原子得质子数相同因此:元素得种类由原子得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 元素与原子得比较: 3、 元素得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与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 元素得分布: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得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得元素:O 、C 、H 、N ③空气中前二位得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5、 元素符号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表示得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得一个原子。
例如:O: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原子个数得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
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得个数。
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2H:表示2个氢原子。
元素符号前面得数字得含义;表示原子得个数。
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子。
1、 元素得种类① 金属元素:原子得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就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 非金属元素:原子得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就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得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2、 离子得形成:带电得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得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得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得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得原子叫做阴离子。
3、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得、不带电性得化合物。
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得最外层电子一般就是8(氢就是0)个电子得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4、 离子符号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得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得电荷得多少及电荷得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 +(钠离子)、Ca 2+(钙离子)、H +(氢离子)、Cl -(氯离子)、O 2-(氧离子)、OH -(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得意义:Mg 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
2O 2-表示2个氧离子。
1、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与数字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得式子。
2、 化学式(如H 2O)得意义:表示一种物质(宏观意义)——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一个分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表示某物质就是由什么元素组成得(宏观意义)——表示水就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 表示某物质就是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水由水分子构成;表示某物质得分子由什么粒子构成(微观意义)——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构成; 3、 化学式得写法:书写化合物得化学式时,首先要弄清以下两点: ① 这种物质由哪种物质组成;② 化合物中各元素得原子个数比就是多少。
4、 化合价:元素化合价就是一个原子在化合时表现出来得性质。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得上方标出化合价,“+”、“-”写在前,数字写在后。
5、 化合价得一般规律:金属元素跟非金属元素化合时,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得代数与为0。
在单质中元素得化合价为0。
同一元素在不同物质里可显不同得化合价。
在同一种物质里,同一元素也可显不同得化合价(如NH 4NO 3)。
6、 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正价前,负价后,十字交叉右下处,化简才就是原子数”。
如 P 2O 5 7、 数字得意义: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其她由原子构成得物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Fe 、Al)常温下为固态得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S 、P 、C)由双原子分子或多原子分子构成——在元素符号右下角标出原子个数(如O 2、H 2、Cl 2)正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前,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后(特例:NH 3氨气、CH 4甲烷)。
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出该种元素得原子数目,所有元素得原子个数比为最简比(特例:H 2O 2)。
当原子团不就是 一个时需要加括号,把个数写在括号得右下角(1省略不写)。
① 元素符号前得数字表示几个某原子。
如2H 中得“2”表示2个氢原子。
② 化学式前得数字表示几个某分子。
如2H 2O 中得“2”表示2个水分子。
③ 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某分子或离子中有几个某原子。
如CO 2中得“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④ 元素符号右上角得数字表示一个某离子中带几个单位得正或负电荷。
如Fe 3+中得“3”表示1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得正电荷。
⑤ 元素符号正上方数字表示某元素得化合价。
如FeCl 3表示铁元素得化合价就是+3。
8、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式子得化学意义)1)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与 2)组成元素得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3)原子个数之比=(元素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4)化合物中某元素得质量分数=5)某元素得质量=某化合物得质量×某元素质量分数%100⨯⨯⨯量该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原子个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化合物的质量附表1 一些常见元素得名称、符号与相对原子质量附表2 一些常见元素、根得化合价与离子符号* 亚铁指化合价为+2得铁元素,亚铜指化合价为+1得铜元素。
1、含义参加化学反应得各物质得质量总与,等于反应后生成得各物质得质量总与。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②没有参加反应得物质质量及不就是反应生成得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与”中;③要考虑空气中得物质就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得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得“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得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微观:原子得种类、数目、质量不变(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得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1、化学方程式1、含义: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得式子。
反应物——参加反应得物质。
生成物——化学反应后产生得物质。
2、表示得意义:⑴表示反应物、生成物与反应条件⑵表示各物质间得质量比(质量比=各物质得相对分子质量×各化学式前面得系数得积得比)⑶表示各物质得微粒个数比(即各化学式前面得系数比)例如:以2H2+O22H2O为例①表示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②表示氢气、氧气与水得质量比为4:32:36③表示氢分子、氧分子与水分子得个数比为2:1:23、化学方程式得读法以2H2+O22H2O为例①从反应物、生成物与反应条件角度: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②从各物质得质量比角度:每4份质量得氢气与32份质量得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36份质量得水③从各物质得微粒个数比角度: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在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水分子。
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一、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标准:两边原子得种类与数目相等)二、方程式得配平1、标准: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与数目相等即配平了2、配平得原则:在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得系数来保证方程式两边原子种类与数目相等。
3、方法:最小公倍数法最小公倍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得步骤⑴.确定配平得起点元素:横线两边出现次数最少,且原子个数得最小公倍数最大得元素作为起点元素。
⑵.确定起点元素原子个数得最小公倍数。
⑶.确定含有起点元素得化学式得系数:用最小公倍数除以化学式中起点元素原子得个数得商作为该化学式前面得系数。
⑷.确定其它化学式前面得系数得顺序:依次确定含有除起点元素以外,横线两边出现次数由少到多得元素得化学式前面得系数。
⑸.最后将各系数调整为最简整数比。
点燃举例:配平化学方程式: FeS2 +O2Fe2O3 +SO2⑴确定起点元素:由于Fe、S 元素在横线两边只出现了一次,且最小公倍数都为2,因此Fe、S元素都可作为起点元素。
⑵若选择Fe作为起点元素,则原子个数得最小公倍数为2。
⑶确定FeS2、SO2前面得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S2中Fe元素得原子个数1得商2作为得FeS2系数;用最小公倍数2除以Fe2O3中Fe元素得原子个数2得商1作为Fe2O3得系数;点燃2FeS2 +O21Fe2O3 +SO2⑷确定O2、SO2得系数:①由于O2、SO2中只含有O、S两种元素,S元素在方程式两边只出现了一次,因此先确定SO2得系数,再确定O2得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