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学校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一积累与运用(16分)(一)默写(8分)1.终日不成章,。
(《迢迢牵牛星》)2. ,任尔东南西北风。
(《竹石》)3.开轩面场圃,。
(《过故人庄》)4. 燕山月似钩。
(《马诗》)答案:1.泣涕零如雨2.千磨万击还坚劲3.把酒话桑麻4.大漠沙如雪【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
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基础知识运用(8分)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脱缰.jia_ngB 惊惶.huāngC 热泪盈.眶yínB 残.暴cán B 雄浑. húnC 眼花缭.乱liáoC 追悼.dào B 痕.迹hēn C 别出心裁. zǎiD 漫.长 màn B 涟漪.qí C莫名其妙. miào6.下列句子成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2分)A看到米兰和高家哥俩从容、绕有趣味....地聊起来,我感到欣慰。
B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抢救队员们抡着铁铲,从坍塌的建筑物下寻找奄奄一息....的遇难者。
D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中篇白话小说的开山鼻祖....。
7.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A.时代政治家、军事家与于谦创作的《石灰吟》,全诗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的坚贞不屈和清白清白正直。
B.《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讽刺了当时唐代王权贵族的特权和不平等待遇。
C.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D.《那个星期天》的作者史铁生是著名的当代作家,他的作品笔触细腻,其中的代表小说有《乌江笔记》、《我与地坛》、《合欢树》等。
8.对联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许多场所的门口都有张贴对联。
以下对联中内容和适用的场所配对不恰当的一项是()A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宅院)B四面荷花二月柳,一城山包半城湖。
(宾馆)C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茶馆)D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要生尘。
(药店)答案:BCDB【分析】5主要考察识记辨别多音字、因偏旁部首而容易读错的字、同义异形异音字、声调易错的字、常用书面词语中难字读音能力的能力。
6.考查表现为逻辑填空、成语使用正误判断、成语替换三种形式,而其中尤以逻辑填空最为常见,其考查的范围除了语境的分析之外,就是成语的辨析。
7.主要考查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诗词文赋、小说、戏剧等内容兼顾,注意平时积累作家作品。
8.B主要考查通过意蕴相通又对仗工整的句子来作对,与修辞能力和名句名篇识记的双重考查效能。
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4分)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本诗的作者是()代的()(2分)10.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句中“中庭地白”描写了庭院的干净整洁,给人清雅之感。
B次句写出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桂花。
C第三句描绘了八月十五月色皎洁明朗,令人心情舒畅。
D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愁苦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答案9.唐;王建10.D【分析】主要考查平时的作家作品积累;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
翻译: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树枝上安歇着鸦鹊。
夜深了,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一边。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1—13题(6分)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曰,非然也。
11.本文选自,这本书是家学派经典著作。
(2分)12.翻译下列句子:为是其智弗若?(2分)13.文中“”一句表明了古人学弈的成效,这样的结果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2分)答案11.孟子告子上;儒家12.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的吗?13.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分析】掌握重要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概括文章的中心。
翻译: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在听,可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拿弓箭去射它。
即使两个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第一个人。
难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三)阅读下文,完成14---16题(6分)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注释①遽:急忙。
②契:用刀子刻14、解释下列句子的加点字。
(2分)(2)。
(用原文回答)16、如果当时你也在船上,你会对这位楚人说些什么呢?(2分)答案14.停止;像15.略16.例如: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
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分析】14题考察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此题此题考察的是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学生平时要加强积累,解释后的意思要带入文中去看看,是否通顺。
15.此题考察的是能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提取并解释重要的信息。
句子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直译+意译”的方法,重要字词不可忽略。
16.此题是属于信息概括归纳题,考察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根据文本,一一梳理,争取不漏点,同时要寻找到突破点来归纳答案。
翻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到江心时一个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但是船一直在走,而剑掉到了水中就不会再移动.就算船夫潜水的本领再高,又怎么可能找到根本不在船下的剑呢?三.现代文阅读(2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7——18题(6分)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它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7.选文第一段的第一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在下面所给的指定处,结合上下文再补充仿写一个分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18.第②段内的划线句应当如何理解?(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7.排比;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小草枯了,有再绿的时候;山花凋谢,有再开的时候。
18.作者把自己的日子比做水滴,把时间比做河流,这样写是为了说明时间流逝的无声无息,让人察觉不到,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
【分析】17.题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好词好句的积累。
18.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于文章中心以及内容的把握,能根据文章解决相关问题。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7分)①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
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②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③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④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⑤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⑥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19.找出文中与第①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1.第④段中把父亲以前对“我”的态度与现在对“我”的态度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答案19.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20.(1)父亲每天夜里回来的很晚(2)为了避免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3)工友阎振三被抓到警察厅里了。
21.对比;作用是表现出当时局势的紧张,增强了表达效果。
【分析】19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及文章结构的理解。
20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细节的掌握与理解,需要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文章。
21题主要考查学生女工对修辞的掌握,以及修辞手法作用及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5分)妈妈的书(1)下午六点钟,我把自己锁在卧室里,企望在晚餐前完成正在撰写的一篇文章。
(2)就在我要开始敲打键盘时,传来了第一声敲门声:“孩子,你要干什么?”我紧张不安地问道。
(3)“想借用一下您的剪刀。
”儿子迈克在门外说。
(4)我找出剪刀,从打开的门缝里递了出去。
(5)“记住,用完后送回来。
”(6)“忘不了,”迈克答道,“对了,还要钉书机。
”我赶快把钉书机拿给他,将他打发走了。
(7)在刚刚打了半页之后,又响起了“笃笃笃”的敲门声。
——“谁呀?”我不耐烦地问。
(8)“是我,马克!请妈妈把浆糊给我。
”轮到小儿子嚷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