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活力,这里我想就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特点和内在主要支撑,谈一些看法。
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点,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制度潜力。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有若干质的规定性,这个制度是有潜力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这种新的体制模式,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活动的能力,能使经济与政策的发展轨道不至于偏离太远。
应该说,在探索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是具有巨大制度潜力的,而且正在释放过程中,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第二点,努力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和作为后发国家三大优势。
一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队伍庞大且成本较低,这是很大的优势。
二是拥有广阔的市场,相当多的国外企业到中国大陆投资,就是因为看中了中国大陆的市场。
三是后发优势。
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技术革命的到来,无论是老的工业化国家,还是新的工业化国家,都处于同一个起点上,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我们正在发挥并利用这种后发优势。
第三点,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有计划性的某些特征。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当前我们党和国家也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这就是一个计划性的经济发展的优势。
,还有我国的三步走战略等都为我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第四点,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即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经济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建设重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五位一体”的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二、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四轮推动”
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力量。
(一)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中国实现现代化最重要的支点。
它不仅表现为工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比重的上升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现代文明渗透到经济社会领域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主要依靠的动力是工业化。
目前,中国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并且加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
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拒绝复制前工业化国家“危机转嫁”等传统模式,使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探索新路。
这里所说的“新路”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有别于“传统的”工业化模式,真正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要有别于当今世界别国的工业化,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道路,即是“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可概括为下列“五个结合”:
第一,提高科技含量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紧密结合。
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把工业化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重在提高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第二,发展城市工业与发展乡镇工业紧密结合。
中国有600多个大中小城市,这是中国工业的重要增长地。
近年来,中国乡镇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迅速升级,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来看,新式武装的乡镇工业已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第三,推进工业化进程(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与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
传统工业化在增长方面的所谓“辉煌”,是以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
不少发达国家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中国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只有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路。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GDP能耗五年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五年降低10%的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第四,工业结构转型与经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
中国是一个不发达且处于转型中的国家,工业结构转型与体制转型这“两个转型”扭在一起,无论是微观领域的工业企业的体制模式,还是宏观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业模式,都对工业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五,工业化过程中利用外资与独立自主紧密结合。
(二)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第一,中国城市化走的是一条“城镇化”道路。
国际上一般称“城市化”,而中国的城市化是将镇(指镇本级)纳入其中的,故称为“城镇化”。
长期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比较缓慢。
改革开放后,城镇化率迅速提高,到2015年前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可能达到55%左右。
第二,中国城镇化走的是“立体网络型”的协调发展之路。
所谓“立体网络型”,即以大城市为中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市及小城镇为基础,以大带小,协调并举,构筑一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立体网络。
这是一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
第三,中国城镇化采取的是区域布局“差别化”推进方略。
所谓区域布局“差别化”,表现在,中国的东部重点是丰富城镇内涵、提高城镇化质量,形成有生命力的城镇带、都市圈、大城市连绵区;中部重点是大力发展中等城市和大城市,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西部则控制小城镇无序发展,优先发展大城市,有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将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人口向区内大中城市和东部沿海迁移。
第四,中国城镇化与体制转型紧密结合。
中国为实现城镇化目标,应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
一则,打破城乡人口管理的二元体制,改革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二则,改革城乡管理体制,为简政放权、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创造条件。
(三)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中国曾经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根深蒂固的国家,需紧紧抓住体制转型这一链条,由外围到核心,逐步“攻坚”。
从国际上看,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竞争激烈的特大市场。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
目前中国的市场化进程,也遇到了如何继续深化的难题:国内方面,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企业、政府以及其他相关方面等适应市场化的程度还有距离,影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各种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行业垄断、地区封锁、行政壁垒等仍在妨碍公平竞争和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动。
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现要素市场的市场化,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等。
国际方面,应破除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国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实现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的对接。
(四)以全球思维推进国际化,并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全球化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来,成效斐然。
同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全球开放相联系,必然对国内改革形成倒逼机制,使中国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国际规则加速“磨合”。
近年来取得较大进展的金融改革,正是开放倒逼改革的典型例证。
紧扣一个核心,整合两种制度,发挥三大优势,实行“四轮推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中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竞争力。
三、中国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历史的发展总是带有戏剧性,在成功与辉煌的背后总是会带有难以治愈的创伤,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有让人扼腕的叹息。
一是中国人口爆炸,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改革有一定的限制左右。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庞大的人口基础上的发展。
虽然中国目前是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人口多啊,即使人均GDP很低,但加起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数目却是惊人的。
这也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水平却跟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的原因之一。
目前,中国正面临人口三大高峰:人口总量高峰、老龄化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如果处理不好有人口爆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将带来重要危险。
二是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状态加速。
我国改革开放30年东西差距在拉大,南北差距在凸显,中部出现程度不同的塌陷。
客观现实与社会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出现明显背离现象。
目前,党和政府也提出了东部开放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部崛起战略,通过解决区域发展平衡问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三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高能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恶化状态严重。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指出:中国的环境恶化和污染程度令人心悸。
7亿国人经常饮用不洁净的水,中国大江大河沿线的污水导致许多地方的癌症、流产和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
世界上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有16个在中国,西方分析人士据此估计,在今后15到20年间,将有30万中国人因空气污染而早逝,而且将至少有2000万人因缺水或土地退化而背井离乡。
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实实在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正视并且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努力实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孔丘仲尼的千年大同小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