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农经081 )摘要:“统筹区域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要求之一。

当前,我国正在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在此发展进程中,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区域发展特色。

怎样正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的差距和发展潜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的前提之一。

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1.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概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

”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

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

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

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2.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国情2.1 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

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

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

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2.2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

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

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

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

2.3 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

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

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1 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

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

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3.2 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

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3 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

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

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

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3.4 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

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

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

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3.5 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

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3.6 “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解决对策4.1 对中西部地区适度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创造一个高回报的投资环境改变过去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给予中西部地区更为优惠的财政与金融策,提高资本收益率,促使资本、劳动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建立中西部发展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供给,促进中西部重点、优势产业的发展。

改革现行财政制度,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收人,增强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按“因素”法确定数额,以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为目标,逐步缩小区域间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差别。

实行差别性地区税收政策,遏制资本的流出及吸引区外企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是提高欠发达地区资本收益率的有效制度安排。

4.2 深化各区域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克服时有发生的政府和市场职能错位的问题。

必要有遵循市场规律,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充分制度创新的权力。

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形成经济发展自生能力,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抓大放小,加快缺乏竞争机制的国有经济的退出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

特别鼓励提倡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在开放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平等对待企业法人的区域政策。

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4.3 在中西部地区加大人力资本的投人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在保证新增劳动力取得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动员各种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切实提高中西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

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服务。

中西部地区还应制定更灵活的人才政策,不断吸引外区域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倾斜经济发展战略,在强调经济效益目标中,忽视了平衡目标,投资重心与政策优惠一味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造成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和区域利益关系严重扭曲。

我国在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和选择时,既不能重蹈覆辙,也不能矫枉过正,另走极端,偏重地区效率,牺牲全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宏观经济效益为代价。

在设计我国区域经济新的发展战略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复杂和独特的区域问题,以求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沿海与内地、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协调发展。

5. 目前对我国应该实行何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观点一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它要求以“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作为一项基本指导方针,从“九五”计划期间开始,逐步加大中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经济内在联系及地理自然特色,突破行政界限,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多个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发展各区域优势产业,避免产业结构趋同,促进区域经济在高起点上向前发展。

二是多极增长发展战略。

就是在中西部地区选择几个省、市或地区或流域(如长江流域),像过去扶助东部沿海增长极那样,培养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是沿江经济带以互助互动为中心的协调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主要内容包括:以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为先导,把“黄金水道”的开发利用协调与发展灌溉农业和发展高能耗、高水耗、大运量工业体系结合起来;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促进资源利用的互补与协作;一般产业协调与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建立沿江经济带市场联合体,协调区域市场,协调金融市场,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实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考虑到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非均衡的客观事实,也认识到制定发展战略应当从全局出发,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上,同时十分关注我国区域发展中公平与效率问题,试图在三者的统一中寻找最佳的区域发展模式,因而我国当前宜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是指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同一产业或者同一产业投入产出效果不尽相同,在国家所掌握的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重点开发的方式,并在资源分配和财政投入上对重点开发地区的重点产业进行倾斜,以此求得中西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

另外,国民经济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发展要保持协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