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最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如前所述,中国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曾 以备战和平衡发展作为生产力布局的指导思想,致使沿 海地区因处于战略前沿而无法得到较快发展。1978年 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采取了不平衡发展战略,使沿海 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邻近 港澳、台湾、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又有上海、广 州、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为依托,区位条件优越。中部 地区同样也有一些大城市作依托,但在地理区位上与东 部地区相比,其对外联系明显不如东部沿海地区。西部 地区虽也开通了一些对外贸易口岸,但由于与中国西部 接壤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无 力带动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另外,东部地区自然条件 较好,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经 济活动和产业布局,而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 西北地区干旱严重,生态恶化,土地贫瘠,经济和社会 发展面临的困难较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一般说来,一个地区的非国有化程度越高,计划控制能力就越弱,市 场化程度也就越高。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发展速度和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又如价格体系改革。由于历史基础和资源禀赋方面的差异,沿 海与内地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沿海地区以制造业为主, 而内陆地区以资源开采业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在区际产品交换中, 沿海地区输入能源原材料产品,输出加工制造品,而中西部地区输 入加工制造品,输出能源原材料产品。这种区域分工格局由于在 20世纪80年代价格体系维持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基础产品价格偏低 的不合理状况,导致了中西部地区的“价值双重流失”,一方面, 中西部地区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向东部地区出售能源和原材料产品;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又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购买东部地区的加工 制造品。相应地,东部地区在这种产品交换格局中取得了“双重利 润”。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的30年间,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平衡发展战略,各种投资
政策和财政支付转移明显地向边远和落后地区倾斜,然而效果不佳,付出的代价非 常大。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来了一个大转 变,从平衡发展战略转向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沿海地区,发展和开放的政策 明显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沿海地区得以迅速发展起来,也迅速地拉大了沿海与内 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广东省为13626亿元,约相当于3 个湖南(4639亿元)或10个贵州(1365亿元)或35个青海(390亿元)。从人均地 区生产总值来看,2003年浙江为20147亿元,3倍于江西(6678元),4倍于甘肃, 5.6倍于贵州。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 系的总和,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 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 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 定性作用。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应该说,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沿海和沿江的一些城市。因 为19世纪下半叶,中国受到的威胁主要来自于海上,外 国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也是以船舰可到达的沿海和 沿江的通商口岸为据点。当时的上海、广州和武汉三个 城市的工厂数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左右。就中国成立 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集中在占全 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上海的工业总产值与 宁夏相比,前者竟是后者的292倍,这就说明,新中国 成立时,各省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就已非常突出,实际差 距就已十分悬殊,今天的差距只是昨天的继续和发展。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此外,实行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如严格的 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也造成城乡之间的 差距进一步拉开。
总之,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 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 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 一步扩大。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时的30年, 鉴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区域发展上,中国实行了 平衡发展战略,对内陆地区已进行了倾斜式的资金投入 和政策实施,使得内陆地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上 升,与1952年相比,1978年内陆地区固定资产原值占 全国的比重由28%上升到56.1%。工业总产值比重由 30.1%上升到39.1%。尽管如此,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 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1978年全国人均GNP为375 元,多数中西部省区的人均GNP都明显低于这一水平, 其中水平最低的贵州只有175元,而多数东部省区的人 均GNP都超过和接近这一水平,最高的上海为24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