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案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教案【考纲说明】《考试大纲》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具体分解为:1理解。

能力层级为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分析综合。

能力层级为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3鉴赏评价。

能力层级为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提示】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目的在于检验考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能力对于一个即将升人大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高考考查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材料包括“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这里将着重探讨对一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要求。

在高考试卷中,一般社会社会科学类或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选材,往往是反映某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也就是说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对考生来说是比较新的或是比较陌生的。

我们把这样的文章内容称为“新知识”。

新知识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是人们在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接触到的知识。

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测验是为了检验人的学习的潜在能力,选这样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检测考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以及判断的能力,这些内容在升学考试中具有较高的效度和区分度。

【应试对策一】一、科技文阅读步骤科技类文章以传递信息为主,其结构一般为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并从来源、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_发展、评价诸方面加以阐释j根据这一文体特点,遵循以下思路阅读,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1读——通读全文。

在读的过程中,将难以理解的语句.用笔勾画下来,然后结合上F文,认真揣摩,以图达到把握基本内容之目的。

2筛——筛选信息。

关键词主要包括文中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表示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对新科技知识的形成、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修饰和限制语;有指代意义的诸如“其”、“这”、“如此”、“与此相反”等词语。

关键句主要包括文章、文段的中心句、过渡句、议论句,以及表示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

3代——代人原文。

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择肢的基础上.将所涉及到的信息代人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择肢相对应的句子,并仔细辨别、筛选、整台。

弄清句与文、点与面的关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文不离人”。

4比——比较鉴别。

仔细审查题干、选择肢所涉及的信息是否与原文内容相符。

注意范围的扩大、缩小,程度的加深、减轻,数量的增加、减少;注意先后顺序、因果条件、主次关系的颠倒;注意或然、可能性是否变成了必然性,预见性是否变成了现实性,将来时是否变成了完成时。

另外,还要对比选择肢之间的异同,找出和题干准确对应的选择肢。

5排——排除干扰。

确定、选择的过程,就是排除其他三项的过程。

每道题虽然都设有若干干扰项,但都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选择项有的表述不够科学或不够准确,很多同学在排除时,往往不依据原文而凭借自己的“想当然”,最后导致失分。

故强调排除干扰项,必须忠实于原文。

6验——验证答案。

检验是最后一道关口,一定注意“回头望”,要从意图、体裁、题材、内容、特色诸方面加以全面权衡、检验、审验,最后确定,真正做到审题清晰,解题准确,答题规范。

二、社科文阅读解题四技巧要读懂社科文,就要把握社科文的特点。

从表达方式来看,社科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议论性的,一类是说明性的。

对于议论性的社科文,耍弄清主要观点,弄清材料与观点、论证方法与结构等关系;对于说明性的社科文,要弄清说明对象、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方法,体会关键语句。

l抓题目,把握中心论点,领会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题目往往就是文章的论点,抓题目,也就是间接地抓了论电。

议论性社科文的论点,一般出现在第一段(有的则在中间或结尾),阅读时应首先考虑。

材料、例子都是为了说明文章的论点的。

2梳脉络,把握结构方式,理清文章思路框架。

议论性的社科文常见的结构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层进式、对照式。

把握了这些要素.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加深对全文的理解。

3明特点,揣摩语言含义,推测作者写作意图。

社科文语言准确、严谨,加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是有一定深度的,只有认真琢磨其语言的深亥恰义,才会深刻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重落实,激活多种思维,归纳阐发做题解答。

社科文的题材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难度。

在做题时,按照归纳和阐发这两种思维形式,应做到:把握论点。

不仅要把握社科文的大论点,而且要把握每段的小论点,这些大小论点是解释词语、阐释句子的依据。

明确论点和材料的关系。

对文中例子作用的理解,要结合段内议论性的句子,着眼于整篇,从例子与观点一致性的角度去思考。

理解关键语句含义。

文中关键的语句.往往是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议论性、抒情性强的句子。

首先要对号入座,找准位置,结合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作者意图加以解答。

千万不可抛开中心,漫无边际,泛泛而谈。

三、现代文小阅读解题四注意l读原文,明大意。

对所选文段逐字逐句地仔细研读,要从总体上明白,文章说的是什么人,谈的是什么事,讲的是什么理。

并通过“圈画”,筛选重要信息,整合概括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明确论证的观点,弄清说明论证的程序,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2读题干,明要求。

文章读完后,要认真审题,咬文嚼字地推敲,逐字逐句地斟酌,深人领会命题意图,准确把握答题要求。

3定语境,选信息。

社科文、科技文的解答的关键在于“有依据”,要及时找到题干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审核前后语境,顺藤摸瓜,逐步缩小作答范围,准确筛选有效信息。

4细比较,精选择。

将初步作出的简要答案与题干中的选择肢进行比较.运用排除法,选取与答案相近的一项为备选答案;运用代人法,将所选答案代人原文,检验是否与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相应。

最后,整合主要信息,抽取核心部件,做出正确答案。

俗话说:文无定法亦有法。

解答现代科技文和社科文小阅读相关问题,虽有难度,但有章可循,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精于思考,勤于实践,把握其内在结构和规律,并根据不同文章的体裁特点,结合自己的阅读实际,采纳、借鉴他人的技巧方法,就能攻克难关,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应试对策二】一、从审题入手,从题中获得答题信息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

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命题者在命题的时候一般都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要求.这种考查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命题意图,能揣摩出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就能明确答题方向。

比较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人口,也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

有些题目是对文章具体内容的分析理解,有些题目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评析,有些题目是对写作技巧的阐述,有些题目是对表现手法的阐述。

如果在审题中忽略题干的重要的提示,答题就有可能偏题,甚至答非所问。

所以审视题干、揣摩答题的思路显得非常重要。

二、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

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域,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要学会答题技巧.把握答题的要领。

所谓“具体的内容”,一般指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域,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

“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域,抽象出相同点,化实为虚,化繁为简。

其实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

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掌握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抓了次苣而丢了重点t或不够全面。

由此可见学习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所得“含蓄的内容”是指阅读中需要理解的重要语句、疑难语句,有言外之意的语句.这些语句有的是文眼或警策句,有的内容深奥、隐晦,有的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往往使人感到扑朔迷离,难以准确把握。

要准确、明白地解释清楚这些含蓄的词语或句子必须依靠语感去揣摩,联系语境去辨识,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相关背景去领会,而联系语境挖掘其隐含的信息是根本途径。

三、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炼现代文阈读是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炼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句子就在原文中。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

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要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2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回答。

这就是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

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有所“问,,的角度作回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

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契合的答案。

3语言表述力求精炼。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

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腰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分),在踩“点”给分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模拟训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一3题。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是具有站构性。

而社会鲒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

只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肾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才能始终保持和谐有序的状态。

“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在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夸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化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验证。

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套过渡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动、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