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他对以科举为轴心的学校教育非常不满,痛斥之为名利争夺场,黄宗羲所理想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唯在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已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的太学生那样,“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
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为: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
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的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摘编自胡发贵《黄宗羲的“学校”观》,《光明日报》2018年8月4日11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宗羲关注教育的主要表现是重视学校建设,他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超越功名禄,传承、弘扬文化。
B. 黄宗羲痛斥科举取士“祸国殃民”是因为科举强化迷信盲从、禁锢士人,扼杀思想解放与创新活力。
C. “养士”是学校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和准备“使天下达于大治”的精英与栋梁。
D. 黄宗羲认为如果“学校之教不明”,地方学官失职教育很难发挥淳化风俗、推进文明进步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文大量引用黄宗羲著作中的原文,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有效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
B.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阐释了“学贵创新”的重要性和“以水济水”的危害。
C. 文章观点鲜明,并采用“总——分”的论证模式,依次展开论述,结构严谨脉络清晰。
D. 就逻辑关系而言,文章的分论点之间不是简单并列,分论点二,三之间是递进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黄宗羲的“学校”观自成体系,观念超前,即使用今天的眼光看,也依然具有思想价值。
B. 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宗羲所批判的功利主义、缺少创新等教育弊端,在当今依然存在。
C. 黄宗羲关于“厉禁”和“教育”的观点,与孔子“道之以德”的“德政”思想本质不同。
D. 黄宗羲“教育富民”的主张蕴含着开启民智能富民、文化建设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思想。
【答案】(1)C(2)B(3)C【解析】【分析】⑴C项,“最基本、最核心”的表述于文无据;“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理解片面,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
故本题选C项。
⑵B项,“假设论证”理解有误,“以水济水”是比喻论证。
故本题选B项。
⑶C项,“本质不同”理解有误。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者的本质都强调“教化”为本,“严禁”为末。
故本题选C项。
故答案为:⑴C;⑵B;⑶C【点评】⑴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⑵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论证思维的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⑶本题考查整合文本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千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孕育了众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享誉国内外的老字号。
据了解,建国初期我国约有1万多家老字号,分布在餐饮、零售、食品等众多行业。
老字号承载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新时期开展诚信兴商的核心内涵和宝贵财富。
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转换的影响,我国老字号企业在发展中遇到许多新问题。
部分老字号企业组织化程度低,技术、管理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
特别是长期以来,由于对老字号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发展规划,老字号传统特色技艺和文化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老字号的发展。
(摘编自《关于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材料二:目前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有1128家,发展良好的如片仔癀、稻香村等仅占20%—30%,受困于缺资金、缺人才和缺品牌三大问题,多数企业经营欠佳。
以云南为例,该省老字号企业共计89家,但只有38家实现持续3年盈利。
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这个“新”不仅体现在对传统产品的改造上,还体现在发展理念的转型、销售方式的变化中。
要创新理念、开阔视野,打破固有格局,多角度地提升老字号品牌的市场活力;要创新产品形态和营销模式,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在知名度、忠诚度方面赢回顾客群,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
(摘编自《老字号价值在老,出路在新》,2017年6月22日光明日报)材料三:“中华老字号”的招牌和“非遗”文化赋予老品牌新的增长点,但其传承百年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在于久经考验的制作技艺,正如同仁堂古训所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中华老字号传承百年有其坚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诚信严谨,追求卓越品质;品牌新星上榜百强有其专长,稳健中开拓进取,用人才,重服务,讲诚信,担责任。
不管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透过各家官方网站上关于企业文化的相关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创新、诚信、卓越”的共同价值观是中国品牌永不褪的底色。
(摘编自《从“老字号”到“百强企业”,看中国品牌本色》,2017年5月10日新华网)材料四: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消费者对所属本地的老字号品牌比较熟悉,但对于其他城市的认知度却偏低。
对于国外老品牌,消费者的认知度较高。
中华老字号品牌与国外老品牌相比的不足,大多在于传播、推广、销售上缺乏延展性与国际化发展策略,使得品牌不断老化,国外老品牌有90%经过品牌延伸来重塑品牌形象,恢复、提升品牌活力。
消费者对中华老字号的印象仍停留于老字号的“传统”上,未能直观地感受老字号的发展与创新,据统计,最能直接吸引改变消费者的途径是通过创新来重塑视觉形象实现品牌的崛起。
在中华老字号的改造和创新中可以系统而又规范化地重塑品牌视觉形象,结合多元化传播推广模式,全面塑造、提升品牌形象。
(摘编自周怡洁《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形象重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与建国初相比,目前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数量明显减少,企业自身规模缩小,盈利的企业就更少。
B. 中华老字号能传承百年,既有坚守的因素,也有创新的理念,而最根本的要素是精湛的技艺。
C. 根据材料三可知,无论是老字号还是百强企业,它们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是创新、诚信、卓越。
D. 根据材料三两幅图可知,从老字号发展到百强企业,最需要坚守的企业文化元素是创新。
E. 消费者对国内老品牌形象的认知往往停留于直观的感受,老品牌的产品包装显得至关重要。
(3)根据上述材料,请分析中华老字号企业如何做到传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案】(1)C(2)B,D(3)①老字号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久经考验的制作技艺。
②注重创新,改造老字号传统产品,转型发展理念,改变销售方式,重塑品牌视觉形象。
③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传承的转变与发展。
【解析】【分析】(1)C项,根据材料二“要创新产品形态和营销模式,善于用互联网思维挖掘老字号的文化内涵”可知,“互联网+”不能为创新产品形态提供动力,只是对创新产品形态有某些方面的帮助作用。
(2)A项,“企业自身规模缩小”有误,虽然中华老字号企业的数量减少,但企业自身规模并不一定缩小,毕竟许多老字号企业在逐步发展;C项,老字号和百强企业的共同核心价值观不止这三个,还有进取、客户、服务;E项,消费者的直观感受来源是多元的,并不仅仅源于产品的包装,还有其他视觉形象,比如标识符号等。
(3)此题的答题区位在材料二、三,注意结合文中的重点句子“其传承百年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在于久经考验的制作技艺”“中华老字号传承百年有其坚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诚信严谨,追求卓越品质”“在中华老字号的改造和创新中可以系统而又规范化地重塑品牌视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