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浅析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衰
摘要:凯恩斯于1936 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正式创立了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著作不仅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更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对各国的宏观调控产生极大影响。

但到了七十年代初期,由于滞涨的出现,凯恩斯主义内在的不足开始显现,并在其后十余年间遭到冷落。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凯恩斯学说自身的革新与完善,凯恩斯主义重新又得到了重视。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宏观调控;市场机制
一、凯恩斯经济学的兴起
凯恩斯经济学诞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作为深受斯密——马歇尔传统训练出来的经济学家,凯恩斯能一改先辈们极力推崇的自由放任传统,而代之以政府干预的主张和学说,是很不容易的,事实上,凯恩斯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疑虑,对传统经济学的信奉,都远远超过了他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在凯恩斯的著作里发现了许多矛盾,他的著作也以晦涩难懂著称。

凯恩斯的学术活跃时代,正是英国经济长期慢性萧条时期。

此时的英国,经济处于萧条状态,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居民消费不足,社会弥漫悲观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以丘吉尔为代表的一部分政治家却致力于恢复金本位制,结果对内造成持续的通货紧缩,对外造成英镑坚挺,大大损害了英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经济和民气的萎靡使得英国政界和学界部分人士试图走出一条国家干预经济的新路,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空前的大萧条,残酷的现实加快了凯恩斯学术创新的脚步,1936 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凯恩斯主义正式诞生。

与通常的印象相反,不是凯恩斯经济学拯救了大萧条,而是大萧条催生了凯恩斯经济学。

当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时,在自救本能的驱动下,各资本主义强国纷纷采取行动,利用国家干预的方式来拯救本国经济,最有名的就是美国和德国。

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罗斯福是凯恩斯的追随者,事实上,
他和凯恩斯只见过一次面,并且彼此之间都没有给对方留下太好的印象。

与罗斯福的新政相比较,英国政府的动作显得缓慢而迟疑——这无疑会令凯恩斯痛心疾首,而当时在美国和德国进行的热火朝天的公共工程建设对拯救经济的明显作用显然增强了凯恩斯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信心。

但和罗斯福这些政治人物不同,作为经济学家的凯恩斯不能纯粹以实用主义的方式行事,他必须考虑:为什么这些离经叛道的做法居然会产生实效?经济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凯恩斯用自己的方式解答了这两个问题,这是他对于人类的最大贡献,也是他真正的影响所在。

凯恩斯成功地挣脱了马歇尔分析范式的束缚,成功地开创了总量分析和宏观分析方法,成为宏观经济学真正的开创者,尽管他的经济学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缺陷,但这种贡献本身却足以令他不朽。

1948 年,年轻的萨缪尔森出版了《经济学》第一版,这本著作对整个经济学的发展与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新版本至今仍为许多大学所采用。

萨缪尔森机敏地发现了凯恩斯所回避的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问题,通过将马歇尔的微观分析与凯恩斯的宏观分析相结合,萨缪尔森差强人意地建立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这件事极具象征意义,它标志着整个经济学的中心已从几百年来的英国转移至大洋彼岸的美国,凯恩斯主义也将在这里展现它的辉煌和荣辱。

二、凯恩斯主义在美国的兴衰
二战结束后的美国,经济又有放缓的趋势,这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担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政府推出了马歇尔计划,通过对外援助来增加政府开支,这些援助通过购买美国商品,又有力地刺激了美国国内经济,代价是美国财政赤字开始膨胀。

为了防止经济萧条,美国国会于1946 年通过了就业法,授予联邦政府以充分的权利来实现充分就业,这就从法律上为美国政府实施经济刺激计划开启了方便之门。

凯恩斯主义在七十年代前,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理论方向,这期间最大的发展是萨缪尔森将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反比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了凯恩斯学派,并将其改造成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反比形式,从而弥补了凯恩斯主义缺乏独立的通胀理论的遗憾;二是实践方向,一些学者提出了所谓“周期平衡预算论”,即在经济繁荣时减少财政赤字,萧条时增加财政赤字,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熨平经济波动。

凯恩斯主义的这些新发展为当时的美国政府提
供了干预经济的强大工具: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且在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取得良好效果。

回顾这一阶段美国经济的发展,无论出于哪个角度,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美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除了战后初期因战时管制撤销而出现短暂的经济衰退之外,各种刺激方案确保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到了六十年代末,美国的实际GDP 约为战后初期的一倍多。

伴随经济增长的是较低的通胀率,不仅社会经济相较于战前大大发展,普通百姓也的的确确得到了实惠。

令凯恩斯主义者们不安的是,通货膨胀这匹烈马始终没有被真正驯服,尽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依据菲利普斯曲线而提出了所谓“相机抉择”的原则,即政府通过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可以以一定的通胀率来治疗经济萧条,也可通过紧缩政策来降低通胀率,但不甚稳定的通胀的确影响了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信心。

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人们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互为消长的关系不再存在,宏观经济居然出现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态势。

这无疑宣告了“相机抉择”的原则的破产,并进而对整个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造成重大危机。

更糟糕的是,任何根据凯恩斯主义开出的药方不但对挽救经济毫无作用,反而使经济越来越糟,这一切都说明,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荣耀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已失灵。

三、凯恩斯主义的复兴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经历低潮,其后经济学经历了自由主义学派的复兴,宏观经济学家们重新回归新古典传统,马歇尔的思想又重新回到了经济学,并且为新一代的经济学家纳入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

凯恩斯主义变得声名狼藉,但对于费尔普斯、曼昆和罗默等新生代凯恩斯主义的信奉者来说,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凯恩斯在三十年代对宏观经济的描述依然有很大合理成分,他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在经济学新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改造。

再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以曼昆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吸取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并用于重建凯恩斯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从而将凯恩斯主义建立在个体最优化分析的坚实基础之上。

新凯恩斯学派认为,新古典宏观学派在推导自身的经济学时隐含了一些重要假设, 即市场是自由竞争、不存在垄断力量的,特别是市场可瞬时出清,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凯恩斯
主义者将垄断竞争理论引入宏观分析,指出了因市场不完全造成价格存在粘性,从而价格不能及时对外来冲击作出反应,这就为凯恩斯式的宏观调控提供了空间。

特别是费尔普斯等人的研究指出,只要放弃了关键的市场瞬时出清的假设,货币等名义量的变动依然能产生实际效应,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挽回了凯恩斯主义的声誉。

参考文献:
[1] 方福前. 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胡希宁. 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第五版)[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1.
[3] 胡希宁.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4][ 美] 布鲁斯·巴特利特. 新美国经济[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5] 王志伟. 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