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思想史

社会思想史


第二节 管仲的社会思想
管仲,管子,春秋齐人。为相四十余年,佐齐桓公“九合诸 侯,一匡天下”而成霸业。 一、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1.四民定业 2.四民阶层的互动对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二、论社会需求的层次 1.“四维” 礼、义、廉、耻。 2.重在实施 三、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1.宗、邑、卒、乡、县(五属) 2.五(家)、轨、长、里、司、连、乡、旅、帅、军 3.符合现代社会学小群体功的思想原则,士气与战斗力受 小群体内人与人关系的影响。
三、愚民与无为 在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中,有“圣人”之说。他认为圣人治 理社会须两点:一是愚民,二是要无为。君子要“有所为有 所不为”。 1.“愚民”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常德不离,复 归于婴儿”。愚民政策之鼻祖。 愚民与自愚思想和无知、知止思想通之。 2.“为无为”(无为) 1)老子认为,圣人管理社会就是要“为无为”。如有谁想有 所为,必然是自食其果,而毫无作为。只有自己无所为,其 结果才能无所不为。 2)“无为”本质是一种以退求进、以无为求有为的策略。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 3)老子的“无为“思想不是主张在斗争中求生存,而是主张 在屈服和退避中求其安,具有消极一面。酷似印度甘地倡导 的不抵抗主义。 4)老子成为后来道家鼻祖
第三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 思想 一、夏之文字产生的意 义 1.甲骰、金文。野蛮 文字文明朝代的标志。 2.社:礼仪(殷礼); 文化(庄子:“礼以道 行”)
二、神权社会思想 1.宗教迷信 2.夏“服天命”。上帝为自然与社会之主宰。 上帝有惩罚之能力。 2.帝神的体系(殷人) 帝——下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 志)——天子——百姓。商代崇拜祖宗元神。 3.社会是神主宰下的社会 马克思:根源不是天上,而在人间(奴隶制理 想社会模式)。“神权社会”。
三、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德——礼——孝思想体系) 1.德 “德为个人修养(《尚书盘庚》)。” 德——善(行为)(内在修养) 社会生活、社会角色——行为自控 2.礼 礼是完成德的行为规范。“礼”(《尚书》)是德之外化。 3 3.孝 孝为礼是具体表现(孝思想)。 殷人崇尚孝道的社会作用: (1)不忘礼先与血缘关系(氏族家长制) (2)超人于纯厚不作乱 (3)效忠殷王,俯首听命 国家:头脑国家:创新立国 躯干国家:学习头脑国家
第二节 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
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一、宗法制背景 二、宗法制度 1.西周政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父死子继 2.周代宗法制的内容 天子—一嗣王——诸侯——别子大宗(大夫)—— 祢小宗(祢——小宗) 天子嫡长子继承制。 3.社会继替原则: 由身份(status)到契约(contract)或能力的。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一、指导性方法 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唯物史观。 1.历史的看法 2.阶级的看法 3.逻辑的看法 二、技术性方法 1.国别法和社区法 2.阶段法 3.学派法:如,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 4.人物法(思想家) 5.著作法(如《淮南子》、《太平经》。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一、神话及其社会思想意义 1.神话(歌谣) 神话是自然现实对自然斗争,以 及社会生活的广大的艺术概括中 的反映。(高尔基) 马克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 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把自然 力加以形象化(神话的性质)。 2.神话是人类童年的产物,反 映社会生活。
二、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1.世界的产生(创世说)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神话。 屈原《天间》:女娲补天。 钟敬文、杨利慧等著作。女 娲泥涅人传说。女娲为婚姻 之神。感天而生神话(伏羲 为华胥氏在霄泽踩了原人的 脚印而生)。 女人地位高于男人的神话思 想。 2.人类之初 西方神话系统:希腊传说与 希伯来故事。
第四节 孔子的社会思想
生平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年。享年73 岁。曾做过委吏、乘田、司寇等 官。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影响 中国思想史、文化史,李泽厚以 为参与塑造中国人形象。为中国 20世纪三次被批判的文化传统 的最大代表,在世界文化史上, 与穆罕默德、牛顿、柏拉图等媲 美。生在“礼崩乐坏”、“天下 无道”的时代。
二、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1.何谓“仁”? 仁(不等于仁人) 礼:人们制定的各种人与人关系中各角色之权利义务。 《论文》:“仁,亲也,从人二”,即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 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际关系等行为准则的有机总和。 克已复礼为仁。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克已就是从自己所处角色出发,处理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 (孟子:仁者,人也)。林彪的座佑铭。 2.孔子的“克已” 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 想和行动中的过程。如果自我克制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能“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程度, 就是“克已复礼”了。“仁人”就是克已复礼之人。压抑人 性。 3.评价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
第三节 西周的“礼治”思想
一、礼治与宗法思想的内在联系 1.宗法思想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 2.礼治思想为调解各种内部关系服务 二、礼的观念 殷商时形成了。经国家定社稷。通过礼来规定等级秩序之下 的各种名分。 三、礼治思想的原则 1.亲亲 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 礼乱,国必乱。 2.尊尊 反映了社会的政治关系。缓和社会冲突 四、礼与刑<江泽民:“以德治国”> 1.礼不下庶人 2.刑不上大夫
第二节 对于社会思想(史)的评价
一、社会思想是什么? 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人论及社会的思想。 波多野鼎:(1)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对象的一切思想;(2) 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社会思想史是什么? 1.高岛善哉: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行动和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 历史。 2.本田喜代治:社会思想史就是社会的思想史,也是思想的社会史, 是以思想着眼的社会史。 3.孔本文:注重社会生活及社会问题。 4.徐逸樵:社会思想史为社会思想家的思想或行为的记录,暗示社会 问题。 5.钟兆麟:社会思想史即是论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经过。
第一节 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社会思想的产生 人类社会:200-300万年,(我爱你三百万年) (史前社会)中国明确史记:(西周共和元 年)。前841年,共同生活。 文明史:三千年。 劳动→人→社会(集体劳动)→人际关系 (互动)→社会思想萌芽。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 思想 1.原始宗教:人们对于自然和现实社 会的歪曲的反映(定义) 2.图腾崇拜:自然崇拜:日、月、地、 山、水、火…… 祖先崇拜: 灵物崇拜: 图腾的社会作用。 个案:鄂伦春族的“乌力楞”生产组织 (分肉) 美国社会学家波格达斯:在初民社会, “民众思想”是受制于“风俗的”。 3.原始道德观念 纯朴:蒙昧的道德观念(私有制)中包 含了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不合社会的 行为准则。
三、各家综述 1.日本学者中同意把社会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或 民主主义思想理解的:波多野鼎、小泉信三、米田 庄太郎、平材初之辅、岛中雄三、汤川和夫等。 2.较多的注重社会间的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 善哉)波多野鼎、程逸樵、钟兆麟。 3.注意社会生活思想,如波格达斯、高岛善哉、加 田哲二、本田喜代治、孙本文、王守礼、龙冠海等。 4.有人注重社会行动,如高岛善哉、徐逸樵、钟兆 麟等; 5.注重社会理想(乌托邦)的有施存统和郭真等。
第四节 周初大政治家、 思想、中国奴隶社会的“圣 人”。周武王弟弟,武王死 后,由周公辅政,实行分封, 营东都“洛”,为巩固周王 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其社会思想,是在大变动中 产生的。思想见于《尚书》。
二、周公的三种社会思想 1.敬天 周公以天命思想来说明周王朝说话的合法性(受命于天)。 王权授予有德行的人。 2.明德(敬德) 德是伦理范畴,指人对规范的体会。周公德行,日的有二: (1)以德调查人际关系,等级次序;(2)利用宣扬德行来 柔化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3.保民 1)保民即:施德行(天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等。就是说, 不要激怒人民,社会才能稳定。“民之所俗,天必从之”,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武王)。 2)周公认为,保民是天命的体现,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 来体现的。 3)强调人民之间与人关系不要互相残伤,虐杀,应相敬相让, 敬养寡弱。 4)对于不合礼治,不利社会稳定的因素,要多加注意,防止 越轨行为发生。 5)周公的保民思想,就是怀柔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 统治。
三、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1.女娲 补天。 2.羿 射落天帝的九个太阳之子。 为民除害。 3.大禹 治水。大公无私精神。 4.廪君
四、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1.它是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的; 2.它是各不相关,没有系统的; 3.古代神话中反映人与自然关系的较多。 4.只是隐约反映出一些社会生活、社会和社 会进化的思想,而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第三节 老子的社会思想
一、理想社会模式 老子的社会思想代表了农民小私有 者利益。 1.表述 2.本质 3.社会背景 1)针对诸侯争夺民众的政策与兼 并战争; 2)受到当时流传的原始社会状况 启发; 3)设计一个理想乐园,以逃避现 实战争的避难所。 4.评价
二、寡欲、无知、知足 1.寡欲 老子认为一切社会冲突与纠纷都是因为人民的欲望 太多。主张“无欲”,即“寡欲”。 无欲——寡欲——俭——啬。 2.无知 要使人们寡欲,又必使人无知,无知才能无欲。只 有人们都无知识无智慧,才能寡欲。 知识:1)欲望对象;2)造成“不知足”;3)造成 1 2 3 “不知止”(以之为实现欲望的手段)。 3.知足 只有无知才容易知足,故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 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所谓: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评价]本质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信不足,有不 信)
第三节 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对象 二、范围 1.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等专史的关系(如经济史、 政治史) 2.广义、狭义 广义:指哲学、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社会的思想; 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社会及社会 模式的观点、设想。 3.思想史的下限 作为大学 的一门课程的社会思想史的下限,应是社会学的出 现(社会学史),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为下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