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材解读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材解读

《固体、液体和气体》教材解读
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社会生活经验
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物体,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物质状态有关的感性知识,对固体、液体和气体这些词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学习本课来说还是相对容易的。

二、《课程标准》对该内容的学习目标和掌握程度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物质存在的三种主要形态。

2、简述物体状态的主要特征。

能力与过程
1.能通过观察知道某种物质形态的特点。

2.比较区别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世界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也要注意采取灵活的方式。

同时,还要尝试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固体、液体和气体性质的比较体验科学研究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掌握程度:
1、通过探究活动切实认识固体、液体的主要性质
2、熟练掌握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性质比较。

三、教材的呈现
首先课本插图展现了物体的三种状态,引导学生感受物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或收集到的物体进行分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熟悉的物品按固体、液体、气体分类填入相应的圆圈内。

如果认为某物体具有多于一种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的特征,那么可以将它填入相应的圆圈的重叠处。

以此加深学生对三种状态物体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相继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研究固体的方要性质”,“研究液体的主要性质”,“比较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通过探究活动,线导学生对物质的三种形态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寻物质三种状态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学生在认识不同物体状态的性质时,由于物体形状的不规则,使体积的描述遇到困难,为此,教材安排了“测量石块的体积”这一拓展活动,这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多种方法探究三种常见物质状态的特性。

四、教学环节设计简案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完成导入(大约用时:10分钟)
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想研究固体哪些性质,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固体的性质有一初步感谢性了解。

第二环节:研究固体的主要性质(大约用时25分钟)
同学小组内选择几种固体,观察固体的形状、测量它们的质量(估测与实测)、目测比较它们的体积、感觉它们的软硬和透明性等特点。

第三环节:总结归纳固体的一般性质。

(大约用时5分钟)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完成活动2、活动3(大约用时:25分钟)
与活动1基本相似,不过这次观察研究的是液体的几个主要性质:请同学们观察液体的形状、流动性、透明性;测量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等,并做好记录。

第二环节:总结归纳液体和气体的一般性质。

(大约用时:5钟)
第三环节:拓展活动(大约用时:10钟)
这是一个开放性活动。

让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讨论,想出尽要能多少舞会法,测量出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五、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难点
1、有的学生仅能辨识两种或两种以下的物质状态,或不能将不同物质或物体分类。

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正确使用天平是第一课时的难点。

3、实验中要求学生量取100豪升的不同液体,进行观察研究。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读量筒的数值时视线要和刻度持平是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

另外用天平测液体的质量略有难度。

六、、板书设计
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有一定形状,一定体积,较为坚硬的物体
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气体:没有一定形状,没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的物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