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部分科学概念1、植物茎的特征:植物有茎,茎上多有节、叶、芽。
2、植物茎的分类:从软硬区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从形态区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
3、植物茎的功能: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还有一些植物的茎有繁殖的作用。
4、植物根的分类:分为直根和须根。
直根:有一条比较粗壮的主根,主根周围有几条比较细的侧根。
须根:根很细,没有主根,好像一把胡须5、植物的根的功能:能够支持和固定整棵植物;吸收水分和养料。
6、植物果实的基本构造: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7、植物果实的分类:肉果和干果。
肉果:果皮肥厚多肉的果实。
干果:干瘪无肉的果实。
8、解剖植物果实的方法可以分为:纵切和横切两种。
9、植物叶子的形状。
常见的有七种叶形:掌形、针形、披形、扇形、带形、卵形、心形。
10、植物叶子的构造:叶片、叶柄;叶片上有叶脉。
网状脉:像桃叶那样,叶脉成网状。
平行脉:像小麦那样,叶脉成平行状。
11、植物叶的功能。
光合作用:植物的叶子能龙水分和二氧化碳,在阳光下制造养料,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蒸腾作用:植物中的水动叶面一水蒸气的形式放出的过程。
12、制作叶标本的步骤:采集、压制、上台纸、固定、贴标签。
13、植物花的基本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
完全花:像油菜花那样,由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四个本分组成的花。
不完全花:像黄瓜花那样,比油菜花缺少一些组成本分的花。
14、植物种子的基本构造:胚根和胚芽以及种子、子叶。
胚根:将来会长成植物的根。
胚芽:将来会长成植物的茎和叶。
15、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光、水分、温度等。
16、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风力传播、动物传播、弹力传播、水流传播。
17、植物的繁殖。
植物一般是用种子繁殖的。
此外,还可以由植物的茎和根来进行繁殖。
(二)动物部分科学概念1、生物:植物和动物都是生物,它们会生长、产生后代。
2、昆虫:凡是成虫的身体均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3、软体动物:像蜗牛、田螺、河蚌这样身体柔软,外面有壳的动物。
4、鱼:像鲫鱼那样,身体表面有鳞片,用鳍游泳,用鳃呼吸的动物。
5、爬行动物:身体外面覆盖着鳞片,用肚皮贴地爬行,一般卵生的动物。
6、两栖动物:像青蛙、蟾蜍、蝾螈那样,幼体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成体在岸上生活,用肺呼吸的动物。
7、鸟:像麻雀那样,身体分为头、颈、躯干、脚、翅、尾六个部分,体表长有羽毛,有喙,卵生的动物。
8、哺乳动物:身体一般可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尾五个部分,外表长着毛,都能直接生出小动物,小动物吃母奶长大的动物。
9、动物的运动方式:在路体上生活的动物大多数靠腿和足走路;在水中的动物是靠鳍或蹼脚游泳的;鸟和昆虫靠翅膀在空中非行。
10、动物的吃食方式:哺乳动物靠牙齿吃食;昆虫吃食物主要靠口器;鸟吃食的方式是吞食。
11、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盔甲、尖刺、奔跑、保护色、装死、拟态、舍去身体一部分等。
12、动物过冬的方式:卵或蛹、躲藏、冬眠、洄游、迁徙、换毛等。
13、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食物等因素。
(三)空气、水部分科学概念:1、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它占据一定的空间。
2.水:在常温之下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液体。
3、水的蒸发:水慢慢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4、水蒸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5、水蒸气快慢的条件:温度的高低;水的表面积的大小;水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6、溶解:高锰酸钾能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极小的颗粒,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如果水分子不减少,高锰酸钾就不会自行沉淀出来。
7、溶液:水里溶解了什么物体,就叫什么物体的溶液。
8、水的净化方法:沉淀、过滤、消毒。
9、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10、风:在地球上,有的地方受太阳照射较多,地面上的空气较热;有的地方受太阳照射较少,地面上的空气较冷。
热的空气上升,冷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空气流动形成风。
11、空气的成分: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氦气、水蒸气等多种气体组成。
12、氧气:能帮助物体燃烧的气体。
13、气象观测的主要仪器:百叶箱、风向杆(风向标、风杯)、雨量器、蒸发皿等。
14、水的三种形态:液体形态的水、气体形态的水蒸气、固体形态的冰。
水有一定的体积,但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水蒸气的形状和体积随着所盛容器的变化而变化。
冰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15、熔解:从固态的冰变成液态的水的过程。
凝固:从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的过程。
汽化;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水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升华:冰直接变成水蒸气。
凝华:水蒸气直接直接变成水蒸气。
16、云:陆地水和海洋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受热后不断地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高空遇冷便凝成小水点或小冰品,浮在空中。
17、雨:云在随风飘动过程中,小水点不断凝结、碰撞合并成较大的水滴,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拖不住时,就从云中降落至地面或海洋。
18、雪:当高空中温度较低时,水蒸气在空中直接变成固体的小冰晶,降落至地面或海洋。
19、水在自然界循环的原因和过程:江、河、湖、海中的水,吸收了太阳光的热,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后者在空中受冷凝结成云,又变成雨、雪落了下来,回到陆地和海洋。
落到地面上的雨、,有的蒸发了,有的流进了江、河、湖、海。
水就是这样日夜不停地在海洋、天空、地面之间循环运动着,这叫做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20、人工降雨:根据不同的云层,撒入适当的化学药剂如干冰、碘化银、盐粉等作为冰冻凝结剂,就能加速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增大凝结成雨、雪降落下来。
(四)土壤、岩石部分科学概念:1、土壤的成分:沙、粘土、腐蚀质、水分、空气等。
2、土壤的种类:沙质土壤、粘质土壤、壤土。
3、花岗岩:花斑状,岩粒组,主要由三种不同的矿物质组成,有白、黑和肉红或淡黄等颜色。
很硬,用小刀刻不动。
4、玄武岩:黑色或暗褐色,颗粒密而细,坚硬,常有圆形或接近圆形的孔洞,有的表面有杏仁状的斑点5、砂岩:由粗或细的沙粒构成。
黄色、灰色或绿色,很硬。
6、砾石:由一粒粒大小不等、圆状或接近圆状的卵石构成,也有的由带棱角的碎石构成。
7、石灰岩:俗称“青石”,灰白色或灰色,粒细而密,硬度不大,能用小刀刻,遇盐酸起泡。
8、煤的形成:大约在二三亿年前地球上的气候又湿又热,植物长的非常茂盛,形成了大片的森林。
后来,由于地壳的变动,大批森林被沉积的泥沙覆盖起来。
被埋在地下的树木与空气隔绝,并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逐渐变成了煤。
9、石油的形成:是由古代时代生物的遗骸在地层中经过几亿年的变化而形成的。
10、火山的形成: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会沿着岩石的裂缝上升侵入岩层之中。
有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形成岩石,有的岩浆能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11、地震的形成:火山活动,地壳中岩层的断裂的陷落等都会引起地震。
(五)声、光、热部分科学概念: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物体发出振动产生的,固体.气体液体的发声都与振动有关。
2.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
如尺子伸出桌子的边的长度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低,尺子伸出桌边的长度长,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高。
3.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向四面八方穿拨传播。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播声音。
4.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
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本领比气体大,如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人的心脏跳动情况,就是利用固体比气体传声本领大的原理。
5.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如太阳.通电的灯炮.点燃的蜡烛.莹火虫等,都是光源。
6.光的传播: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7.光的反射:当光到物体表面时会改变传播方向反回来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如灯光照在书本上,光又从书本上反射到我们眼里,使我们能看到书上的字。
8.不同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不同。
表面光滑,浅色(白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大;表面粗糙的则象反。
9.彩虹:夏天,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天空,有时能看到一条弧型的彩色光带,这就是彩虹。
10.彩虹的形成条件:雨过天晴阳光斜射在小水珠上。
11.热传播的三种方式:热传导.对流.辐射。
12.热传导:热从较热的一端沿物体一直到较冰的一端的现象。
13.对流: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之间不段循环流动,使湿度刍于均匀的过程。
14.幅射:在阳光下人们感到热,这种热是从太阳这个发热体直接射出来的,热方式叫幅射。
15.液体,气体,固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热胀冷缩是一般物体所具有的共同性质。
16.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17.温度表:温度表是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常用的温度表有:玻棒式温度表、壁挂式温度表和体温表。
日常生活中,一般用摄氏度表测定温度,单位是摄氏度,如水沸腾时的温度可读作100摄氏度;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前用“—”号表示。
(六)力、机械、金属部分科学概念:1、风向杆是测风力大小、风的方向的仪器,风向杆的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风的方向)。
如箭头指北是北风。
风向杆的风杯转得快,表示风力大。
2、物体的弹性: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发生形变,当作用力撤除后,物体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物体的弹性。
3、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人们通常把物体的重力叫做物体的重量。
4、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5、重力的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来测量。
常用的测力计叫弹簧秤。
6、弹簧秤是根据弹簧受力越大就伸得越长的道理制成的。
7.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滑动摩擦。
在滑动摩擦中存在着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8.滚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9.水的浮力:水对浸在水中的物体,都有一个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水的浮力。
10.浮力的方向:物体受到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11.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方向向下;另一个是浮力,方向向上。
物体的浮与沉由这两个力的大小决定。
当物体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停留在水中,既不上浮也不下沉。
12.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如潜水艇就是利用了物体的沉浮规律。
13.能升空的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和空气具有浮力的道理制成的。
古代的“孔明灯”就是利用了这个道理。
14.物体的惯性:物体保持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15.物体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平动和转动。
抽屉从桌内拉出、刨床上刨刀的运动叫平动;钟表上指针的运动叫转动。
在生活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常常是平动和转动的复合,平动和转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如曲柄连杆可以把活塞的平动变成轮子的转动;齿轮与齿条的结合,可以把齿轮的转动变成齿条的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