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农业资金
9.1复习笔记
一、农业资金的含义、运动规律与特点
1.农业资金的含义与分类
(1)农业资金的含义
农业资金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①广义的农业资金是指国家、农户或社会其他部门投入农业领域的各种货币资金、实物资本和无形资产,以及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其他资产的总和。
②狭义的农业资金是指社会各投资主体投入农业的各种货币资金。
(2)农业资金的分类
农业资金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如表9-1所示。
表9-1农业资金的分类
分类标准类别定义内容
存在形态货币形态
的资金
现金、存款等
实物形态
的资金
生产资料、在产品和产成
品等
所有权自有资金
指农业生产单位自身所有,不需归还
别人的资金农业生产单位筹集的股本资金、自己积累的资金和
国家无偿支援的资金
借入资金
指生产单位用各种方式取得的必须到
期归还他人的资金向信贷机构借入的贷款、向社会发行的债券、从民间借入的资金等
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处的阶段生产领域
的资金
指各种生产资料和在产品所占用的资
金
流通领域
的资金
指各种产成品占用的资金和在流通领
域中的现金、存款、应收款所占用的
资金
价值转移方式固定资金
指整体多次参加农业生产过程,但每
次只将整体价值的一部分转移到新产
品当中去的资金
房屋、设备、农机具、果
树林木、役畜、种畜等劳
动手段
流动资金
是指参加一次农业生产过程之后就被
消耗掉,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
中去的资金
种子、饲料、化肥、农药、
各种原材料等劳动对象
投入领域的产品性质用于农业
私人产品
的资金
指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具有排他性和竞
争性的农产品生产的资金
用于农业
公共产品
的资金
指农业投资主体投入具有非排他性和
(或)非竞争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农
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资金
2.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与特点
(1)农业资金的运动规律
①第一阶段,即在每一个生产过程开始之前,资金处于贮备阶段,其表现形态为各种生产资料和一定的现金和存款。
②第二阶段,即生产过程开始之后,资金即进入生产阶段,此时原处于贮备形态的资金即转化为在生产中起作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借助劳动将其价值向新产品转移,形成价值更大的在产品和产成品形态的资金。
③第三阶段,即在生产过程结束之后,资金进入流通阶段或销售阶段,此时资金主要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态:
a.由产品出售而变成的货币形态的资金;
b.再次转化成企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实物形态的资金。
这些都将形成下一个生产周期的储备阶段的资金。
农业中资金运动的快慢决定了农业生产中资金利用的经济效益的高低。
一般来说,资金运动得越快,其经济效益就会越高;反之,经济效益就越低。
因此,加速资金周转,即尽可能缩短资金周转所占用时间,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2)农业资金的运动特点
①农业中资金的周转期长,周转速度慢
由于农业生产受动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的限制,农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要比工业中资金的周转速度慢得多。
②农业中资金的运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一般都有很强的季节性,因而农业中资金的运动也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农
业资金在投放和回收的时间上很不平衡,而且投放与回收时间不一致。
③农业中资金利用的效益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农业生产不仅受市场变化的影响,还受自然条件变化和年成丰歉的很大影响,农业资金利用的效益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④农业资金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不完全通过流通过程
农产品既是农业生产过程的最终产品,又是重新加入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料,并且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双重用途。
这部分农产品可能留作农户自身消费,而不经过流通转化为货币。
⑤农业资金的低收益性和效益的外部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农业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农业的比较效益逐渐下降。
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对农业的投资不仅会产生经济效益,还会产生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市场和价格机制转变为投资者所有,而社会和生态效益却具有外部性,对此市场和价格机制失灵。
3.农业资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趋势
(1)农业资金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作用
农业资金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替代作用如表9-2所示。
表9-2农业资金的替代作用
农业资金
具体要素可替代的要素发挥作用条件
的类型
流动资金良种、化肥、农药、农膜土地
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投资固定资金机械、设备及运输工具农业劳动力
(2)农业资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趋势
①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业资金基本处于强制外流态势
虽然各国为让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形式或具体的政策手段有所不同,但都造成了农业经济利益的外流。
这使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严重不足,农业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
②在工业化基本完成以后,农业的资金供给仍然不足
进入工业化的较高级阶段以后,农业的比较优势不断下降,农业资金进入到非农业领域,然而整个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农业自然资源逐步减少和恶化,迫使农业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国家需要动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使一部分工业剩余转移到农业当中去。
二、农业财政资金
1.农业财政资金的含义与投资的理论依据
(1)农业财政资金的含义
①农业财政资金的定义
农业财政资金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农业的各项支出。
①农业财政资金的范围
农业财政资金的分类如表9-3所示。
表9-3农业财政资金的分类
划分
标准
范围
来源中央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地方财政预算的农业资金
内容国家农业项目投入的农业资金、用于农业的各种补贴、事业费等支出
财政统计支援农林生产支出、农林水气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其他农业财政支出
(2)农业财政投资的理论依据
①农业公共产品需要财政投资来提供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在市场条件下,由于农业生产者的“搭便车”行为,会造成农业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由政府财政投资来生产农业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公共产品供给方式。
②农业生产的外部性需要财政投资来校正
农业具有较强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生产的边际社会收益大于农业生产的边际私人收益。
农业生产者按照私人边际成本和私人边际收益的均衡点来生产,造成实际的农业生产量小于社会最优的农业生产量,形成市场失灵。
需要政府投资来弥补农业生产所产生的外部性,给农业生产者一定的财政补贴,以使农业生产量达到社会有效水平。
③农业持续发展需财政投资来支持与保护
农业生产高风险与低收益并存。
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工农业不平等的贸易条件下,农业资本大量外流。
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必须通过政府财政向农业投资,为农业的长期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国际竞争中,需要国家财政对农业实施保护政策,以提高本国农业的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