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及试题

教育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及试题

导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二、判断题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单选题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

这反映了。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4.教育起源于。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对后世影响极大的。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孟子》9.早在古希腊时期,著名思想家就提出了“什么是教育”的问题,针对雅典关心培养具有什么类型身心教养市民所发出的议论,进出“美德是否可教”的命题。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10.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教育漫话 D.大教学论11.裴斯泰洛齐一生写了许多教育论著,其中最著名的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教育漫话 D.林哈德与葛笃德12.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的出版。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民主主义与教育13.作为专门术语,“范式”这一概念是由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最先提出的。

A.杜威 B.赫尔巴特 C.库恩 D.柏拉图三、判断题1.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孟禄。

()2.杜威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理论。

()3.教育的本质是生产力。

()4.教育的本质是上层建筑。

()5.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6.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交往活动的探讨,胡塞尔确立起在哲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理论——交互主体论。

()7.教育本质的“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也是一种生产力。

()8.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性质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是“特殊范畴说”的观点。

()9.对教育进行事实描述的同时不能缺乏价值的追求。

()10.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上山下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型表现。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单选题1.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 B.教育方法C.教育目的 D.教学组织形式2.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性质 B.教育目的C.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D.培养目标3.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教育目的观是。

A.个人本位 B.指导性C.现代 D.社会本位4.斯宾塞提出的教育目的是。

A.多元化 B.个体本位C.完满生活 D.社会本位5.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6.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的学说7.中国实施新教育最早称教育目的为。

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C.教育指南 D.教育方案8.教育目的是三层次结构中,最低层次的是()。

A.培养目标 B.教学目标C.课程目标 D.课堂目标9.个人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当注重。

A.社会需要 B.人的需要C.人的情感 D.人的个性10.教育目的价值观的“客体论”转变所导致的是。

A.占有性个人主体 B.共存的类主体C.交互主体性 D.主体论三、判断题1.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抽象规定,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现实体现。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特殊,总与分的关系。

()3.我国教育应当有统一的教育目的,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上应该也是一致的。

()4.教育目的应该是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统一。

()5.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教育目的唯一依据。

()6.现代教育目的应该体现人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7.现代人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的人。

()8.全面发展教育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矛盾的。

()9.“占有性个人主体”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目的追求的一个方面。

()10.教育目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现代化是以的现代化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性变迁。

A.政治 B.经济C.教育 D.人2.现代人与传统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政治性 B.文化性C.主体性 D.群体性3.现代教育主要是通过来实现。

A.社会教育 B.学校教育C.家庭教育 D.自我教育4.第一次提出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者 B.马克思C.恩格斯 D.列宁二、判断题1.人的发展只是人的成长和才能在时间上变化的过程。

2.教育的发展最终要服务和归结于人的发展。

3.人的现代化是在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普遍的人类特性,因此其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

5.学生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和发展中的人。

6.教育等于发展。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一、单选题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反映了教师职业的。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公共性 D.模糊性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的工作具有的特点。

A.教育性 B.长期性 C.示范性 D.创造性3.我国的《教师资格条例》颁布于。

A.1986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9年4.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5.“内发论”学生观的代表是。

A.柏拉图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6.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7.以下哪种观点不符合“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A.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是交互主体的关系B.只有学生才是教育中的主体,所以必须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C.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师生交往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D.教育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9.在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存在的。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10.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B.课堂C.游戏D.提问三、判断题1.我国目前的教师职业正处于追求专业化阶段。

()2.世界上正式的教师评价制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

()3.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自我教育的客体。

()4.学生的兴趣、好恶、意志及其它个性品质等因素实际上是指非智力因素。

()5.英国的表现管理是国外的一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

()6.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7.在美国所有州于1901年均实施了教师资格制度。

()8.司德菲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生涯的人文发展模式,他将教师的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

()9.校本培训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20世纪70年代最先在我国产生。

10.美国霍姆斯小组在一篇报告中最先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第六章现代课程一、单选题1.“文化课程概念”的提出者是。

A.布鲁纳 B.胡塞尔 C.杰特 D.惠勒2.科学教育与人本主义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学习 D.学会做事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堂生态观的本质。

A.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有机统一B.强调与自然界融为一体,自然即课程C.强调同社会融为一体,生活即课程D.强调向自我开放,自我即课程4.课程实际的目标模式最初源于。

A.泰勒的目标模式 B.惠勒的过程模式 C.塔巴模式 D.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5.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即。

A.者“忠实”地落实课程设计者的意图B.者忠于自己的教育观念来实施课程C.者以社会目标为依据来实施课程D.者以教参为依据来实施课程6.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的人是。

A.布鲁纳 B.阿特金 C.斯腾豪斯 D.斯基尔贝克7.课程设计的取向即。

A.课程设计的方向 B.课程设计的标准C.课程设计的模式 D.制约课程设计活动的价值准则8.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

A.课程设计 B.课程实施C.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 D.课程管理体制9.《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以______为中心内容。

A.终身学习 B.全民教育 C.和平文化 D.人文文化10.过程模式的思想最初可以追溯到______:()A.皮压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三、判断题1.课程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社会和课程与作为客体的学生之间需要关系的反映。

()2.美国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回归基础”的教育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