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武传第二课时

苏武传第二课时

苏武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陵降奴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分析李陵对苏武劝降所说内容。

2 感受李陵劝降过程中内心复杂的挣扎和矛盾煎熬。

过程与方法:1 感受李陵的矛盾复杂内心与苏武坚持如一两种不同心态。

2感受两个刻画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具体分析苏武拒降与李陵投降两者的选择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分析作者刻画苏武李陵两人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在结构上的曲折张弛的对比,以及情感上内敛而丰富表现方式。

2 以司马迁,苏武,李陵三人为对象进行比对,横向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

【教学层次设计】第二课时安排一、检查家庭作业:同学翻译课后练习的《答苏武书》。

具体介绍李陵兵败降奴事件。

(5分钟)二、根据课文第7,8段分析李陵劝降苏武是的情感转变过程,感受李陵内心的挣扎。

并比对苏武和李陵两种不同的心态。

(7分钟)三、青梅煮酒“叹”英雄:感受李陵特殊的悲情英雄与苏武的气节义士之风。

(12分钟)四、探讨作者结构上曲折张弛的对比,以及内敛而丰富的情感表现。

(8分钟)五、横向比较司马迁,李陵,苏武玩味历史人物,感受人物的人生精神和选择。

(9分钟)六、机动时间,布置作业。

(4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上节课中,我们感受了一场激烈的斗智斗勇的劝降过程,并且对这场劝降活动中的卫律,张胜有了一个明确的评价,而对于李陵,从一代名将转为对苏武进行劝降的主要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呢?今天我们从李陵自己所说所感中走近历史,走近李陵,从这些第一手资料中还原和感受李陵。

二、以李陵的书信《答苏武书》入手,介绍李陵兵败降奴过程。

检查家庭作业,点同学翻译《答苏武传》,李陵在这段话中认可了苏武不降并且赞扬了其不屈精神,对汉天子颇有不满。

介绍李陵兵败过程,李陵主动要求率领五千步卒,出居延海,向北深入单于王庭。

30天后,李陵部队与匈奴八万铁骑相遇于浚稽山。

李陵屯兵两山之间,以一当十,连战连捷,十天之内共斩杀匈奴骑兵一万余人。

按照事先的部署,他且战且退,一路将匈奴单于引向正南方的汉匈边界,在那里,将军路博德负责率军接应。

但是就在距离汉朝边塞遮虏障仅剩下一百多里的时候,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

三、揣摩李陵劝降时复杂的情感活动。

(二三部分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李陵劝降苏武是在整个劝降过程中最为扣人心弦的,李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现在我们走近这次劝降的帐篷中,从李陵的语言中感受他的情感活动。

问:要求学生细读翻译7,8两段,劝降中李陵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的?李陵所说感情真挚,即联系和苏武亲人的真实近况,又倾诉了自己的内心挣扎,并比较客观的评价了汉天子。

李陵劝降苏武拒降左右摆动坚持如一亲人不测(真实近况)愿肝脑涂地,无所恨!自痛负汉(吐露心声)陛下法令无常(客观评价)效死于前谓苏武:“义士”!(内疚和赞叹)老师用ppt呈现上图,意在感受李陵在劝降过程中思想上的左右摆动,从而感受他内心的起伏波动和复杂抗争。

苏武情感上没有波动,回答则是始终坚持如一,坚定不移。

在这个过程中,李陵即有劝降苏武的目的,但从情感上又对苏武充满敬佩,对自己投降匈奴行为有不可逃避的内疚和无法释怀。

这番对苏武的劝降,正是李陵吐露心声的展示。

四、青梅煮酒“叹”英雄,讨论感受李陵特殊的悲情英雄与苏武的气节义士之风。

(完成过程与方法)(一)悲情英雄李陵:李陵作为一名大将,在此战之前已经是战功赫赫,英雄无敌,被人誉为“天下无双”,被匈奴称为“飞将军”,且他一生都有力战封侯的功名情节。

这样的英勇大将,断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为什么对不惜放弃自己的名誉投降匈奴呢?难道仅仅为了保全自己个人性命?李陵所追求:英勇且重功名名誉。

李陵为什么要投降?投降匈奴后:英名毁于一旦是什么样的战场让李陵投降的呢?我们重回历史情境之中,还原当年的战场,在那战场厮杀中感受。

强调战争中敌我双发兵力差距,以及李陵军队十天之内杀敌一万余人。

最后汉军被匈奴阻断退路,弹尽粮绝,最后只能以短刀、车辐做武器,而援兵却迟迟不至等关键细节。

讨论一:在这种没有没有悬念,必然兵败的情况之下,若你是当时战场上李陵的副将,你会怎样建议这位“飞将军”?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学生讨论,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投降:个人名誉不保几千士兵性命可保保存实力,犹可翻盘拒降:个人名誉可保几千士兵性命不保必败若用部下几千名将士的性命来保全自己的名誉气节,是不是也算一种自私?他的投降,有不得已的苦衷,这与贪生怕死的张胜,卖国求荣的卫律都不可相提并论。

李陵能放下自己所追求和看重的功名和名誉,以此为代价,换部下数千人的性命,某种程度上,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

而对自己的投降,并在其劝降苏武时,仍旧可以感受到李陵心中的痛苦挣扎,终生不可释然,郁郁寡欢。

讨论二:在李陵投降匈奴之后,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李将军被迫投降,将来有机会一定会再回汉朝报答天子。

而汉武帝不仅不满于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处以司马迁宫刑,且诛杀李陵全家。

汉武帝对李陵信任吗?如果你是李陵,知道家人全被诛杀后,还会回归汉朝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参考《答苏武书》和李陵劝降苏武时对汉皇的评价。

(二)气节义士苏武:无疑苏武是不为所动的执着义士。

与内心挣扎痛苦的李陵相比,他更像一个硬汉,没有太多情感体现,却始终抱定为国肝脑涂地的信念。

作为一名使臣,是否投降的选择上,他可以不为他人性命所牵绊。

苏武忍受长达十九年的非人折磨,始终不屈不挠,心向大汗。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讨论:我们感叹这位悲情将军李陵,那么从苏武身上,有什么是在当下的现在,我们仍旧可以学习的呢?说明你的理由。

1 敢去担当,不怕死。

2 顽强求生,不怕苦。

3 坚定信念,不动摇。

4 平常心。

5 通人情。

6 重友谊。

五、结构上的巧妙对比,以及情感上内敛而丰富表现方式。

李陵劝降,成就了谁?没有苏武,何来李陵悲情将军?没有李陵,何来苏武气节义士?在文章中,通过李陵劝降苏武,即为李陵提供了一个倾吐自己投降的苦衷以及辩白的机会。

而苏武,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凸显了他坚持不屈,心向大汗的义士气节!这之中,体现的是作者在结构上和情感上巧妙的表现形式。

(一)结构上:在《苏武传》中出现了众多人物,作者将这些人物与苏武同置一处,李陵与苏武都是奇人,客观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在课文中有多种对照,生动巧妙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同学找出这些对比处。

1.苏武与卫律,张胜:以卖国求荣,贪生怕死之人对照2苏武与李陵:李陵痛斥武帝昏暴且符合事实,而李陵未生丝毫叛国之心。

3苏武与李陵分别:以李陵自行惭愧潸然泪下反衬苏武的可歌可泣。

(背面扑粉的方法)(二)感情上:《苏武传》中苏武与李陵可谓是平分秋色,作者让我们感受到李陵的悲情与命运无奈,以及苏武义士气节的高大形象。

但文中作者并没有直接赞颂,而是通过对苏武自身言行的叙述以及与卫律,张胜等人的比较来体现。

也感受到作者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颂扬以及作者自身的爱国思想。

对于李陵,作者无论是对他批判或是同情,也没有直接的流露,也是由李陵自身言行来体现内心的复杂和痛苦。

因此,在整篇课文中,作者在情感表达上是一种内敛而丰富的表现方式。

六:三人行,走进背后的故事。

(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古人有“三不朽”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遂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学习《廉颇凌相如列传》时,我们对其作者司马迁已经有了了解,在司马迁的人生中,李陵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学习了《苏武传》之后,我们有幸将司马迁,李陵,苏武这三位在后世获得很高知名度的人物一同请上历史舞台,走进他们背后的故事。

“三人行”名门之后汉武帝时同朝为官立志有作为年龄相近互相熟识挫折磨难结果司马迁司马谈的儿子太史令承其父遗志因李陵入狱47岁入狱三年遭宫刑彪炳千秋的《史记》苏武平陵侯苏建的儿子郎官志在立德出使匈奴40岁被匈奴扣19年道德楷模李陵名将李广的孙子骑都尉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与苏武年龄相仿兵败全族被诛悲情将军身负罪名苏武被匈奴扣押,在人格和道德上面临巨大压力,要么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政治气节,为此付出生命或被终生囚徒。

要么投降,过富贵生活。

苏武毫无犹豫选择前者,成为不朽的道德楷模。

司马迁在众人选择沉默时,他选择冒生命危险为李陵申辩。

在宫刑之后,要么灰心丧气,苟且偷生,放弃著书,要么忍辱负重。

司马迁选择后者,为后世留下一部彪炳千秋的史学著作。

李陵在被匈奴包围时,要么舍生取义,自杀殉国,要么暂且投降,以待时机,重归汉朝。

他选择了后者,但这种选择需要汉武帝的理解和配合,可是只有司马迁一人理解,最终结果是全家被杀,绝了李陵的后路,无奈背负叛国罪名。

六.布置作业。

结合课堂所学,谈谈你对苏武和李陵两个人物的理解,书写成文,不少于三百字。

板书设计:苏武传班固李陵劝降心情:起伏波动,复杂内疚苏武拒降心情:坚持如一,一心向汉悲情英雄李陵气节义士苏武李陵所追求:英勇且重功名名誉。

贫贱不能移投降匈奴后:英名毁于一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李陵为什么要投降?个人名誉VS 将士性命结构上:巧妙对比情感上:内敛而丰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