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苏武传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于刺人而杀之何异)
二、定语后置: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原13:5句3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29
三、宾语前置:
1、未之有也。
(原句:未有之也。代词作宾语。)
2、大王来何操? (司马迁《鸿门宴》) 3、沛公安在? (司马迁《鸿门宴》) 4、不然,籍何以至此? (司马迁《鸿门宴》) 5、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6、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①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②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 )也; ③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 )单于; ④后随浞野侯没( mò )胡中; ⑤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 )归汉 ⑥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13:53
7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 断代史,记叙了
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有
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合作学习) 2、弘扬爱国主题,在新时代中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合作学习)
13:53
4
第一课时
一、预习先学:识作者、识字、《汉书》
1、识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
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①(虽)才高八斗
自杀 反劝降 北海牧羊
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13:53
9
三、合作研讨:赏析“自杀”情节
思考: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读3、 4两段,从中找出自杀之原因)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合作讨论:作为一个使臣,此时遇到意外的变故, 他为什么说是“负国”呢?
13:53
26
(二)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见”表被动)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夷灭”有被动意义,全家被杀) (3)皆为陛下所成就
(“为……所……”表被动)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生得”表被动,被活捉)
13:53
27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
要把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先来了解现代汉语 的句子成分,一般为:
③(竟)含冤被害
班固从窦宪北征匈奴以后,进入窦宪幕府。此时的
窦宪,因平匈奴有功,骄傲日盛,窦氏家族在京城肆
意强夺民财,侵害百姓,抢夺民女,甚至谋划杀死皇
帝,后被和帝一举铲除。窦宪案发后,当时的洛阳令
种兢对班固一家怀有私仇,种兢借机报复,将班固关
1进3:53监狱拷打折磨,冤死狱中,卒年61岁。
6
2、预习验收:
(中心词:又叫定位词,就是这句话紧紧围绕着进行论述的词) (定13语:53: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28
一、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原句:以孝悌之义申之) 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 3、树之以桑。(原句:以桑树之)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
面对李陵的肺腑之言,苏武是怎样反驳的?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我 愿“肝脑涂地”。即使遭受酷刑,我也心甘 情愿。“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 无所恨”。
没有个人恩怨。李凌用个人恩怨的方法, 在他面前毫无效果。苏武的断然拒绝使他的 形象更加光耀夺目。
李陵的劝降衬出苏武的精神境界上升到一
个极高的层次:坚定。
十二本纪、八表、 十志 、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八十余万字。
其中, 八表 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
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
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
影响,旧时“ 班马 ”并论,“史汉

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13:53
8
二、新知导学:
史学界:与司马迁并称为“班马”;
文学界:与扬雄并被称为“班扬”;
地理界:与张衡并被称为“班张”;
辞赋:九岁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13:53
5
②(却)官卑位低
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向朝廷告发班固“私改 作国史”。皇帝下诏入狱。幸得其弟班超上书申说班 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将其书稿送到朝廷。汉明帝了 解情况后,任命他为兰台令史,掌管和校定图书,先 后任郎官、校定秘书、玄武司马(都是下级官吏)。 章帝后期,班固辞官回乡为母亲服丧。
苏武,您是民族的脊梁。任何一个民族对本 民族这样的人物,都会崇敬有加。我们做苏武, 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会被全民族记住、敬仰。 做不了苏武,起码也要做一个崇敬苏武的人。
13:53
25
文言知识积累
一、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者……也”表判断) 2、非汉所望也 。 (“……也”表判断)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也”表判断)
如果苏武是为了效忠君主而拒降,则李陵 认为汉主完全不值得效忠,而且苏武兄弟之 死,全与君主的残暴有关。
你效忠君主,可君主又对你怎样呢?这里
,李陵再一次设身处地的为苏武着想,把效 忠君王信念推翻。
李陵处处为苏武着想,把名节流传、 家庭安全、效忠君王信念推翻,使他的
劝降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13:53
17
五、训练巩固:
“五环节” 课堂构建
——镇远中学:向举
13:53
1
辞父母,别长安。出使匈奴气志坚。眼 前长河落日,身后大漠孤烟,一去十九年。
出汉塞,越重关。牧羊北海节不残。俯 首玄冰三尺,举头日月高悬。大圣有遗贤。13:532来自苏武传——班 固
13:53
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2、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合作学习) 3、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合作学习)
13:53
30
(三)宾语前置句 (1)信义安所见乎?
(“信义所见安乎”或 “信义见安所乎 ”) (2)何以汝为见。
(“以何见汝为” ) (3)子卿尚复谁为乎。
(“子卿尚复为谁乎”。) (4)何以复加。
苏武作为大汉使臣,出使匈奴的目的是:一是护 送匈奴使者返回,二是缓和汉匈关系,谋求和平。
但苏武在匈奴遭遇了意外,为维护国家尊严、民 族尊严,苏武选择了自杀,被救活后匈奴劝降不成,
他们采取了幽禁,流放的方式逼降。
苏武在被流放北海牧羊之前曾两度要自杀,而在牧 羊过程中又想方设法的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3:53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合作学习) 2、弘扬爱国主题,在新时代中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合作学习)
13:53
20
三、新知导学:
课文第一段中介绍:“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当时处于一个匈奴经常到边关骚扰,掠夺边关百姓 的状态;为保卫边境安宁,消除匈奴的威胁,汉朝连续 讨伐匈奴。
他的求死求生都是为了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他时时提醒
自己不忘使命,体现了坚忍的品格。
13:53
22
五、训练巩固:
对苏武形象的总结
(格式:苏武是……的人物形象)
苏武是一个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和荣华富贵 的诱惑,毫不动摇;面对家庭惨遭不幸,皇上 不明,臣下深受冤屈,仍一片赤诚、持志如一 、坚贞不移的大汉使臣。
13:53
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合作学习) 2、体悟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合作学习) 2、弘扬爱国主题,在新时代中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合作学习)
13:53
13
三、新知导学:品读“反劝降”情节
③、“幸蒙大恩,赐号封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利诱)
卫律见威胁无效,只得以己为例,企图以荣华富贵打动苏武 ,苏武却趁此机会反守为攻,力斥卫律叛国降敌的可耻,宣扬国家 力量的强大。
恐吓、威逼、利诱
“武不动”,“武不应”,极为传神地勾勒出苏武的
形象13:5。3
14
四、合作研讨:
威逼利诱无法实现,精神上能不能摧挎,这时候就 要换人劝降了。那么,李陵又是怎样劝降的呢?(阅 读第7段)
(探究)卫律是怎样劝降苏武的?(课文第5段) ①、“剑斩虞常已”“举剑欲击之”“复举剑拟之”(杀虞常, 降张胜,吓苏武)恐吓 ②、“副有罪,当相坐”(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威逼
苏答:“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这是他自己的行为, 跟我与国家没有关系。“本无谋” 言外之意是:汉朝是清白的, 体现了他把汉朝的利益始终放在最高。
从李凌的口中得知,哥嘉弟苏贤自杀、母
亲离世、妻改嫁、子女存亡不知(重大家庭变 故)。
这一系列的变故,对苏武的打击之重可想
而知。如果苏武是留恋着汉朝的家庭而拒不肯
降,现在的苏武可说是家破人亡,没有什么可 顾虑了。
这里,李陵又一次设身处地为苏武着想,
把家庭安全信念推翻。
13:53
16
③、“且陛下春秋高……勿复有云”
(初探活动)阅读课文,归纳主要故事情节。 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 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 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 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在 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 的核心事件?
①、“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 所见乎”
讲的是苏武在这里对汉朝的效忠是没有人会知道
的,如果苏武是为了求得忠君的名节,那么,处在北
海牧羊最终不得归汉的情况下,只能是:“空自苦亡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