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王传丽《国际经济法》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三章 国际货物买卖法)【圣才出品】

王传丽《国际经济法》的课(章)后习题详细分析解答(第三章 国际货物买卖法)【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际货物买卖法
3.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货物买卖的法律规范
国际货物买卖统一法律规范主要体现为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业惯例。

在国际货物买卖公约方面,主要有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该公约对合同的成立以及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作出了具体规定。

1.有关涉外货物买卖的国内立法模式
(1)两大法系的立法模式
①在大陆法系民商合一的国家,买卖法通常作为民法典的一部分,在债篇中加以规定,如瑞士债务法典、意大利民法典、土耳其民法典、泰国民法典等。

在大陆法系民商分立的国家,除民法典外,还制定有单独的商法典。

民法的规定适用于商法,商法则作为民法的特别法,针对商行为作出补充规定。

②在英美法系,没有专门的民法典,除了以法院判例形成的普通法原则外,通过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制定了货物买卖法。

典型的如英国1893年《货物买卖法》、《美国统一商法典》等。

(2)中国的立法模式
①有关货物买卖的法律主要体现在《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中。

《民法通则》对货物买卖做了原则性规定,而《合同法》的规定较为详细。

②当涉及国际货物买卖时,除了适用《民法通则》的原则外,还适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③在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于1988年对我国生效后,我国当事人在对外签订货物买卖合同时,可以选择将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作为适用的法律。

对于公约的
未尽事项,仍要适用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2.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公约
(1)海牙公约
两个海牙公约的核准生效,是国际货物买卖法向统一化和法典化方向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但这两个公约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
①公约采纳的基本上是欧洲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法原则,未考虑普通法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同法原则。

②缺乏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考虑。

③有些条文过于繁琐,有些条文含义不清。

因此,参加这两个公约的国家为数不多。

(2)《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
①公约的宗旨和结构
a.公约的宗旨是: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目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关系。

b.公约分为四个部分,共101条。

第一、第四部分规定了适用范围和最后条款;第二、第三部分规定了合同的成立与货物买卖。

②公约的适用范围
公约适用于以下当事人之间的国际货物买卖:
a.缔约国中营业地分处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的货物买卖;
b.由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法律的货物买卖。

③公约规范的货物范围
公约没有从正面对货物给予定义,而是用排除法列举了不适用公约的货物买卖。

a.购供私人、家人或家庭使用的货物的销售,除非卖方在订立合同前任何时候或订立合同时不知道而且没有理由知道这些货物是购供任何这种使用;
b.经由拍卖的销售;
c.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的销售;
d.公债、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销售;
e.船舶、船只、气垫船或飞机的销售;
f.电力的销售;
g.供应尚待制造或生产的货物的合同应视为销售合同,除非订购货物的当事人保证供应这种制造或生产所需的大部分重要材料。

h.本公约不适用于供应货物一方的绝大部分义务在于供应劳力或其他服务的合同。

④公约未规范的内容
a.公约第4条和第5条分别规定:本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和卖方和买方因此种合同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

特别是,本公约除非另有明文规定,与以下事项无关:
第一,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条款的效力,或任何惯例的效力;
第二,合同对所售货物所有权可能产生的影响。

b.本公约不适用于卖方对于货物对任何人所造成的死亡或伤害的责任。

⑤公约的效力
公约规定,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不适用公约,或减损公约的任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

这意味着即便买卖合同当事人所在国家加入了公约,其本国国民也无义务必须将该公约作为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法。

⑥中国加入时的保留
a.书面形式;
b.适用法不包括其冲突规范和程序法。

3.有关国际货物买卖的国际商业惯例
(1)国际货物买卖惯例
①国际货物买卖惯例概述
a.国际货物买卖惯例是国际贸易惯例的一种,它是商人们在长期的国际商业实践中形成的习惯做法,由一些民间国际组织将其整理并编辑成册,由当事人选择予以适用。

b.这些国际货物买卖惯例经当事人选择后,对当事人产生法律效力。

c.最新版本是2011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简称Incoterms2010。

②国际货物买卖惯例与国际公约
a.双方当事人业已同意的任何惯例和他们之间确立的任何习惯做法,对双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

b.除非另有协议,双方当事人应视为已默示地同意对他们的合同或合同的订立适用双方当事人已知道或理应知道的惯例,而这种惯例,在国际贸易上,已为有关特定贸易所涉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为他们所经常遵守。

(2)国际贸易术语
国际贸易术语以不同的交货地点为标准,用简短的概念或英文缩写字母表示商品的价格构成、买卖双方在交易中的费用、责任与风险的划分。

国际贸易术语是国际商业惯例的一种,由当事人选择予以适用。

(3)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①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宗旨
便利全球贸易活动,明确当事方各自义务,减少法律纠纷风险。

②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重要修改
与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相比,Incoterms®2010所做重大修改如下:a.书写上的变化。

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后面需加国际商会的注册商标®,表述为《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Incoterms®2010)。

b.数量变化。

由原来的13个贸易术语删减为11个。

c.分类变化。

原来的13个贸易术语按英文字母E、F、C、D分为四组。

现在11个贸易术语被分为两类: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的贸易术语7个以及仅适用于海运和内河水运的贸易术语4个。

d.主要的变化发生在D组,原有的5个贸易术语删除了4个,新增加2个。

其他E、F、C组贸易术语基本不变。

e.明确贸易术语既适用于国际贸易也适用于国内贸易。

③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特点
a.每个贸易术语前增加了使用说明。

使用说明不是贸易术语的组成部分,但有助于帮助当事人作出准确、高效、适当的选择。

b.权利和义务的设置。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把买卖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分作10项说明。

c.电子单证。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明确规定,在卖方必须提供商业发票或合同可能要求的其他单证时,可以提供“同等作用的电子记录或程序”。

d.明确了某些概念在《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10》中的特定含义,如“承运人”(carrier)、“交货”(delivery)、“链式销售”(string)等。

④201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分组及其主要内容
适用于任何运输方式或多种运输方式的国际贸易术语有7个,包括EXW、FCA、CPT、CIP、DAT、DAP和DDP。

其主要内容如下:
a.E组。

包括一个贸易术语:EXW,意思是工厂交货(指定地点)。

使用这一贸易术语的合同中,卖方的责任最小。

卖方的责任是:
第一,在其所在地(工厂、车间或仓库)把货物交给买方处置,无需装货,即履行交货义务;第二,承担交货前的风险和费用;
第三,自费向买方提交与货物有关的单证或相等的电子单证。

买方的责任是:
第一,自备运输工具并负责装货,将货物运至预期的目的地;
第二,承担卖方交货后的风险和费用;
第三,自费办理出口和进口结关手续等。

选用EXW贸易术语时应当注意的是:
第一,交货地点确定双方风险和费用的划分,因此,双方在贸易术语中应尽可能明确具体交货地点,以免引起纠纷;
第二,当买方无力办理出口清关手续时,不宜选用这一贸易术语。

b.F组。

包括一个贸易术语:FCA,意思是货交承运人(指定地点)。

在FCA贸易术语中,卖方的责任是:
第一,在出口国承运人所在地将货物交给承运人,履行自己的交货义务;
第二,承担交货前的风险和费用;
第三,自费办理货物的出口结关手续;
第四,自费向买方提交与货物有关的单证或相等的电子单证。

买方的责任是:
第一,自费办理货物运输并支付费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