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教学过程的生命线。

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上建构新的内容,这本身就是充满变数的复杂的过程。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作为语言的学习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通过学习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我想了很多,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多种能力的主要渠道。

随着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大量新词汇的涌现,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无疑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为主。

思考自己的教学实践,我问自己:“学生是教出来的还是学出来的?”不管教师怎么教,最终必须由学生自己接受、消化才能达到效果。

语文课堂究竟采取什么模式才能最有效?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下是我的个人看法。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教师之素养,顾名思义是指教师为胜任教师职业日积月累的不断发展的平素之养。

任何新课程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特别是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可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能否更新,综合素养能否提高,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成败。

作为一名从事基础学科建设的语文教师,在大力倡导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必须正视新课程对自身素养提出的要求,不断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从而切实的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1、不断提高自身人格素养。

教师有特定的职业要求,并不是社会上什么人都可以做教师。

汉代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说得好:“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

”也就是说,教师须德才兼备,智慧如泉水喷涌,道德、言行可以作别人的榜样。

“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学生喜欢一个老师时,就会处处表现出一种向师性,这也许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它必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也将成为学生的楷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

”可见,人格是教师魅力的灵魂。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语文是一门富有魅力的学科,语文教师理应成为魅力教师。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1)有教无类。

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可不要等到坐火车,学微积分,点电灯,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做到宽容,因为懂得宽容的教师,懂得教育,更会享受教育。

周老在他的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后进生、潜能生的鼓劲和激励。

以一颗宽容之心让他们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

(2)用语言点燃学生的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质量。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

教师的语言魅力主要在于有“激情”、“言为心声”。

要想使学习的课文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以情感人,以情动人。

2、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素养。

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

这样的角色要求促使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富的知识素养。

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构建一种“多层复合”的新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文学功底。

语文教师应当成为“语文的化身”。

“语文”指语言文字的知识与文学常识,不仅仅是指对课本上那些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的认识。

语文老师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对于各种文体要有准确把握的能力。

比如面对一篇童话,语文教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童话,基于童话体裁应该如何教学。

这正如美术中的素描课,老师的课堂要有素描课的特色,而不能用油画的方法来教学一样。

童话课应该上出童话的味道;诗歌应该上出诗歌的感觉;散文要有散文的特色。

不同的文学作品应采用不同的格调来设计课型,讲《匆匆》那样文质兼美的散文绝不能等同于《十六年前的回忆》那样历史背景的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

基于文本的文体特点来体会文本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深思和加强的。

唯有如此,我们的语文课才能真正说得上独具特色,不至于温温吞吞,任由别人冠以似是而非的评说。

如此,语文教师也就具备了语文的专业性。

(2)丰厚全面的文化知识。

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比如在给学生做思想工作时说的三位名人的名言: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难过!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要来临。

心永远憧憬着未来,一切都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

”(普希金)二、“痛苦留给你的一切,请细加品味;苦难一经过去,就会变成甘甜。

”(歌德)三、“苦难既是屈辱也是财富。

当苦难战胜你时,它是屈辱;当你战胜苦难时,苦难又变成了你的财富。

”(英国丘吉尔)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答,对老师又多了几分敬意,无形中产生了很大的教学魅力。

周老是一个学识渊博,能够谈古论今,引经据典的语文老师,他也有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其边缘学科知识。

这一点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学习的榜样。

3、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

我认为,能力素养是语文教师教学魅力的具体载体。

能力是“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

当今社会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世纪要求的特殊能力:(1)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数字化网络的建立,将逐渐使现代教育技术从辅助工具上升为教育的基本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应具备教育技术思想观念,将现代教育技术纳入教学实践中,进行教学设计、软件制作、专业学习网站建立,并精心创设学习环境,引发和促进学生建构性的学习活动,从而使教育教学水平不断上新台阶。

(2)基本的语文教学实践能力。

语文教师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学校教育教学实践这块沃土。

只有进行教学实践,改进教学方法,设计新的教学模式,提出新理论,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语文教师必须满怀强烈的责任感,投身教学改革的伟大实践,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成为课堂教学的行家里手,创造更高的教学艺术境界,才能在创造教育财富的同时,展示高品位的人生价值。

(3)高层次的教育科研能力。

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教育科研,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经验提升为科学的教育理论。

也才能由单凭经验向依靠理论过渡,从而认识、掌握和运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科研意识,不断提高思考力、感悟力,不断提炼新见解、新观点,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逐步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研究型的教师。

二、提高课堂质量,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一堂课时间虽短,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微观教学过程。

著名教育理论专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涯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

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要注意一下两点:1、教师在备课时,要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找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

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来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状况,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备课要以启发准确、激发兴趣、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为目的,并据此确定教学方法。

2、教师要注意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并注重预习的有效性。

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可以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

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

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预习并找出疑难问题。

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强烈的求知欲上课。

教师的充分备课和学生的充分预习相结合,课堂上就会减少“损耗”,从而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以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

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

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

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

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

在每堂课的前10分钟,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性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密切注意学生的小组讨论、做笔记等课堂学习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复习的状况,以便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教师心里要有“对象”,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

课堂要民主,课堂上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这样才会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学而不厌。

2、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课堂总结,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精力不集中,难免会忽视一些重点知识;而且有时我们有的老师在课堂内容讲解中平均用力,面面俱到,教学内容上不注意主次、详略、难易之分,模糊了教学重点,这就需要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再次强调课堂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好知识梳理,便于课后复习,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