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复习提纲)
一、运动与静止
1、参照物: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先选定一个标准物体作参照,这个被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例题:课本40页1、2题)说明:相对于参照物,某物体的位置改变了,我们就说它是运动的;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它是静止的。
2、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3、自然界一切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4、运动的分类:根据物体的运动路径分类: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在相同的路程内比较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所用时间越少物体运动的越快)
(2)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运动的越快)
2、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2)定义式:v=s/t
(3)速度的意义: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4)常用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5)单位的换算:1 m/s=3.6km/h
(6)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他的速度是30m/s,它的物理意义是:汽车在1秒钟内通过的路程是30m。
3、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并且速度大小保持不变。
三、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物体所做的运动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会发生变化,这类物体的速度我们用平均速度表示。
(2)意义: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
(3)计算公式:v=s总/t总。
2、瞬时速度:
(1)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2)意义:瞬时速度表示的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者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3、匀速运动只能平均,大体上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瞬时速度能精确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求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
(工具:测时间的工具,侧路程的工具)
第四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了解:弦乐器靠弦的振动发声,管乐器靠空气的振动发声,口琴靠簧片的振动发声,蜜蜂等靠翼的振动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铃实验:(1)知道真空铃实验:看课本:50页图4-4,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真空罩中,我们可以听到声音,我们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这时我们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当空气全
部抽出时,我们就听不到铃声了。
(2)真空铃实验说明的问题: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能传播声音的物质
3、声音的反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
4、声音的吸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5、人怎样听到声音
(1)正常听觉:声波——耳道——鼓膜——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2)骨传导:
6、声音的速度:
(1)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声音的传播受温度的影响。
(3)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
(4)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三、乐音与噪声
1、乐音的三个特征(三个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
(1)音调:声音的高低
(2)影响音调的因素: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3)频率: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3、响度
(1)响度: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
(也就是声音的大小)
(2)影响响度的因素:①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②与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4、音色
(1)音色:声音的音质或音品。
(2)影响因素: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振动方式有关系。
5、例如:牛的叫声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牛的音调低,响度大;蚊子的音调高,响度小;我们能区别不同的乐器,或者能听出熟悉的人的声音识别人是应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5、噪声及其危害
(1)噪声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①物理学的角度理解:发声体作无规则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②从环保的角度理解:一切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休息、学习和生活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6、声音的大小用声级表示;单位:分贝(dB)
7、噪声的防治
(1)从声源处减弱;(2)从传播过程中减弱;(3)从人耳处减弱。
四、超声波
1、引起人听觉的声音频率范围:20—20000Hz;
2、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3、超声波应用:(1)回声定位;例如蝙蝠、雷达;(2)声纳,测量海底深度;(3)B超、清晰物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