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内容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性质: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自然辩证法明显区别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各门具体学科。
它是从具体科学技术认识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的一个中间环节,是联结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技术的重要纽带。
内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石。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和理论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辨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什么是系统?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有哪些?答: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
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
特点:1)开放性。
是指物质系统与其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界任一物质系统都会向其所处的环境输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环境也会对物质系统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
2)整体性。
是指系统各要素在系统整体中的相互联系所带来的超过各要素独立时总和的效果。
3)动态性。
是指系统及其要素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4)层次性。
是指系统处于物质的一定层次以及不同系统之间也必定存在一定的层次关系的性质。
自然界演化的自组织形式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系统化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包含: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
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克服、抵消内部的熵增。
2)远离平衡态。
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3)非线性相互作用。
远离平衡态时内部相互作用转化为非线性机制,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作用方式,具有相干性。
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在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的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整体效应。
4)涨落。
涨落是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空间范围内产生的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作用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与作用?答: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1)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2)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生态自然观的三大规律有哪些?答: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其特征是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外部之间存在着能量的流动和由此推动的物质的循环。
其三大规律是闭路循环规律、反馈调控规律、系统和谐规律。
闭路循环规律: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通过该循环,宏生态与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反馈调控规律:生态系统中物质能够不断转化再生,实现闭路循环,得到高级利用,要归功于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内部、不同环节之间存在的永续运作的反馈调控机制。
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返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调控,即调节与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系统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
生态系统的和谐状态主要体现在恰当的要素比例、稳定的层次结构、和美的外在形式、绵延的生机活力、精致的性能耦合等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库恩和波普尔的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的发展模式)。
答:(1)归纳主义的累积模式。
累积模式的主要观点:1、科学起点问题:观察2、科学研究方法:归纳法3、科学发展方式: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过程,科学进步的历史是连续渐进的历史。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模式。
基本观点:科学问题→猜想→证伪→新问题1、科学的起点:从问题开始;2、科学研究方法:猜想—反驳方法;3、科学的标准:用“可证伪性”代替“可证实性”;4、科学发展的方式:不是从观察经验到理论归纳,而是从问题到猜想、反驳的过程。
(3)科学发展的历史主义模式(库恩历史主义模式)。
范式:指从事同一个领域的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
基本观点: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4)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科学研究纲领的退化阶段→ 新的科学研究纲领取代旧纲领→ 新的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阶段。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1、归纳和演绎的关系答: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归纳由于不是必然推理,单纯运用归纳就会遇到“归纳问题”;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必然推理方法。
但是单纯运用演绎,无法推进科学实践的新发现、新发明。
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形成了归纳与演绎相互结合的辩证思维。
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则为归纳确定合理性和方向。
归纳与演绎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2、思维的批判性答:思维的批判性,即以批判性思考的方式质疑和评估思考过程与结果。
它要求研究者把思考建立在负责任的态度上,而不是最初印象或感觉的基础上。
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就是努力认识到许多我们固有的观念都可能有错,需要对思维、已有研究结论和我们研究的过程做出实践、逻辑的检验,在形成立场、观点时,在观察、探究和形成判断时,在形成有说服力的表述时,识别和避免思维中常见的谬误3、科学机遇答: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中要注意机遇的作用。
科学研究有许多意外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
4、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在科学发展中,实验相比理论,实验的实践性更强,因而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实践比理论总是更为积极和活跃,实验的新发现不断推动理论的进步,修正理论,指引理论的发展;同样,理论一旦建立,就规范着实验,为实验的设计提供理论框架和指导,使得实验更具有理性的色彩。
5、科学实验室与人工自然答:实验室不仅仅是科学家的研究空间。
科学实验室的实践对于科学研究有如下作用:1)建构特定的微观人工世界。
科学家通过实验室,构建了一个特定的人工简单化“世界”,从而规避了现象本性所包含的巨量的复杂性。
2)隔离和突出研究对象。
它把外部的任何可能的影响隔离开来,并且把建构现象中的若干要素突出出来。
3)操纵和介入。
建构这样的一个在实践上被隔离开来的微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以特定的方式操纵它。
科学家有意地引入一个人工微观世界,让事件在实验室里运动。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不是袖手旁观者,而是行动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他们的科学研究方式不仅是“看”,更重要是“做”。
4)追踪微观世界。
追踪实验涉及到从最初的建构到对整个实验进程实施的全程控制。
通过追踪,实验室的微观世界的种种事件才能变成为可观察的现象。
6、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区别?答:绿色设计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更要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
其基本思想是:在设计阶段就将环境因素和预防污染的措施纳入产品设计之中,将环境性能作为产品的设计目标和出发点,力求使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为最小。
两者联系:1)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无从谈起。
因为任何产品都首先必须具备的功能、质量、寿命和经济性,否则一味追求绿色程度也毫无意义。
2)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