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理解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天地①不仁②,以万物为刍狗③。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简④,其犹橐龠⑤乎!虚而不屈⑥,动而愈出⑦。

多言数穷⑧,不如守冲(中)⑨。

译文天地公平公正不偏爱,视万物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万物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万物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圣人公平公正不偏爱,视百姓就如祭祀神灵(道的衍生,法则)仪式所用的刍狗;神灵附身于刍狗如同刍狗合道合法,神灵脱离了刍狗如同刍狗离道离法;百姓合道合法就得到救助保护,百姓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天地之简法约法省刑、轻徭薄赋,其如吹奏龠器乎,心虚务虚而不理亏,使用以更加颁布宣传、宣法普法、宣道布化、布德布惠。

过分的烦苛的政刑(政令和刑罚)使气数穷尽,不如执一守冲(中正)。

注释①天地:(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

《荀子·天论》:“星队木鸣,国人皆恐……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庄子·天地》:“天地虽大,其化均也。

”(2)犹天下,宇宙。

《文选·张衡<南都赋>》:“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乱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李善注:“天地,犹天下也。

”(3)指天地神灵。

《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一年打个醮,答报答报天地就是了。

”《红楼梦》第六九回:“﹝凤姐﹞於是天地前烧香礼拜,自己通诚祷告。

”(4)犹境界,境地。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天地,是语境可以随着智慧进化不断扩展的词。

道教认为天中复有万天(万是虚词,指很多),其中有会毁灭的天地与永恒不灭的天地。

②不仁:不偏爱。

仁:偏爱,仁爱。

仁爱:偏爱,亲疏远近有等级差别的偏爱。

③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陈:陈献,陈设供奉。

箧衍,指方形竹箱,盛物之器。

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

齐戒:古人在祭祀或举行典礼之前,常沐浴更衣,戒绝嗜欲,使身心洁净,以示虔敬。

将:扶持,扶助;供养,奉养;奉行,秉承;请;携带;带领;顺从;随从。

蘇:取草;割草。

爨:烧;烧火做饭。

爨,炊也。

——《广雅》)祭祀时,刍狗被人们认为神灵附身,神灵守护着刍狗,因而此时的刍狗是尊贵的受保护的,盛以竹箱,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 主祭人斋戒以将之供奉。

祭祀神灵仪式结束后,人们认为神灵已经脱离了刍狗。

神灵脱离了刍狗,刍狗脱离了神灵,致使刍狗失去了神灵的庇护,以致遭受践踏蹂躏,任由行者踩头颅踏脊背,任由蘇者(拾草人)拿去烧火做饭,被焚烧成灰。

刍狗的荣辱存亡,取决于神灵是否附身它,取决于神灵是否保护它。

神灵是道衍生的各类神的总称。

神灵,是指古代传说、宗教及神话中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或指有超凡能力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可以永恒不死的人物。

神灵是道的衍生,也指人死后的精灵。

神灵者,神也。

神:(1)(会意。

从示申。

“申”是天空中闪电形,古人以为闪电变化莫测,威力无穷,故称之为神。

本义:神灵);(2)信神的人称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3)指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表现及其内在规律;(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5)人的神志活动,包括对一切生理活动协调控制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即神明)。

道是宇宙的始基,道是天下母,道是万物母,道是大,道是大宗,道是大本,道是元炁,道是本元(本原、本源),道是始有,道是无(数学上,可以用“○”表示无),道是大一,道是一,道是场,道是夷希微,道是万物之奥主,道是象帝,道是谷神,道是恆,道是法则,道是无名之朴,道是本体,道是自然,道是自在之物。

道拟人化之后是神,法则(规律)拟人化之后是天命或天意。

传说中的天神,即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

古籍《说文》曰:“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现代哲学对“神”的定义“神”是拟生物化了的宇宙。

“神”的行为就是生物事化了的宇宙事。

“人类神”是拟人化了的宇宙。

“人类神”的行为就是人事化了的宇宙事。

类似于人类神,其他生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神,否则,它们就不会产生依赖感和恐惧感。

人类对神仙、上帝、幽灵、鬼怪、祖宗、圣贤等的崇拜、信仰和敬畏,其实就是对各自心目中万能宇宙的崇拜、信仰和敬畏。

神是寄于心,牵引心,给心以法则,使心认识本体。

神就是宇宙万物正常运行的法则。

所以,此处的神(神灵)是道和法则(规律)的意思。

刍狗合道合法就受救助保护,刍狗离道离法就受罪受罚。

受罪是指:因违背了法则,而受到应有的惩罚。

④天地之简:天地之简法约法省刑、轻徭薄赋。

之:(会意。

象艸过屮。

枝茎益大。

本义:出,生出,滋长);往,朝某方向走。

简:(1)简省;简易;简单。

如:简绝(简练,爽快);简至(治事简易,思想通达);简编凛烈(历史是无情的);简选(简择选拔);简阔(简略宽疏)。

(2)稀少。

如:简出(少出);简讼(减少刑狱讼事)。

(3)大。

如:简圭(大的玉圭);简珠(大珠)。

(4)通“柬”,选择,选择(人才)。

简能而用。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又如:简放(选出遣散);简界(精选之后);简选(简择选拔);简卜(择日卜问);简才(选择贤才);简用(选用);简拔(选拔,选用提拔)。

(5)检阅。

如:简稽(检阅稽核);筒孚(稽核属实,真确可信);简阅(检阅);简徒(检阅部众)。

(6)检查;检验。

如:简较(查阅;核对);简验(检查验看);简孚(稽核属实,真确可信)。

(7)分别;辨别。

如:简认(辨认);简别(甄别);简序(甄别次序);简第(甄别等第);简会(区别理解)。

(8)通“谏”;谏诤,直言规劝。

犹之未远,是用大简。

——《左传·成公八年》(9)简法,约法,省刑,省罚;约法省刑,轻徭薄赋;省刑罚,薄税敛。

约法省刑是汉初的立法原则之一,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而实施的立法原则。

简法:简化法律条文;简要的法律条文。

约法:谓约束以法;简省法令;简约法令。

省刑:指减少或减轻刑罚。

省:减少;精简。

汉•贾谊《过秦论中》:“约法省刑,以持其后。

”《汉书·食货志上》:“上於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

”《晋书·李雄载记》:“雄性宽厚,简刑约法,甚有名称。

”《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春正月)戊子,詔曰……又律令既就,班之天下,将以简法务本,惠育海内。

”《清史稿•高宗纪一》:“乙卯,上诣圜丘行大雩礼,特诏贬损仪节,以示虔祷。

以旱命省刑宽禁。

”⑤橐龠:龠器;吹龠,奏龠,吹奏龠器。

龠极可能滥觞于“吹火管”,吹火管即无音孔之龠。

1)橐,指口袋,古代也指一种鼓风吹火器。

具炉橐,橐以牛皮。

——《墨子·备穴》槖,通“托”,依附。

重争士橐。

(指依附诸侯或卿大夫。

)——《韩非子·五蠹》2)龠:(“籥”(yuè)的本字。

会意。

从品仑。

“品”表示乐器的管孔,仑是按顺序排列之义。

本义:乐器名)。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说文》。

经传皆以籥为之。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形制如笛,竖吹。

龠在历代宫廷雅乐中应用颇广。

龠:又称苇龠、豳龠。

关于苇龠,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

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

据《礼记·明堂位》记载:“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周礼·春官·龠章》云:“掌土鼓、豳龠。

”豳是古地名,在陕西境内。

豳龠即指豳地之龠。

在《诗经》中有多篇提到龠,如:“左手执龠,右手秉翟”;“龠舞笙鼓,乐既和奏”,可见当时龠在民间相当流行。

关于龠的形制,古书亦多有记载。

《尔雅·释乐》:“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风俗通》:“龠,乐之器,竹管三孔”;《毛诗传》:“龠六孔”;《广雅》:“龠谓之笛,有七孔”;《旧唐书》:“管三孔曰龠”。

朱熹《诗集传》:“龠,如笛而六孔或三孔。

”由此可见,龠形制如笛,以三孔龠年代最为久远。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

龠是古老的吹奏乐器。

溯其源,它极可能滥觞于人类早期的生活炊具——“吹火管”。

“龠”字本义乃可作“吹火管”解,吹火管即为无音孔之龠,也就是早期的开口律管。

据史载:黄帝命伶伦作律,伶伦截竹首制为“黄钟之宫”,也称“黄钟之龠”(本《汉书·律历志》),是为后世律吕之本。

也为历代度、量、衡三者法制之基础。

足见古龠之器由来尚矣,它不仅是后起的横向联合吹之笛,竖吹之箫乃至直吹的一切簧哨类乐管的先祖乐器,还是历代声律及度、量、权衡制度之根本。

诚如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所言:“龠者,七声之主宰,八音之领袖,十二律吕之本源,度量权衡之所由出者也”(《律吕精义》)。

左手食指按上孔,右手食指按中孔,右手中指按下孔,吹之,其声悉协音律。

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

——《说文》。

古龠发源于吹火管,至少在近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完形的多音孔乐器——骨龠(据考古);至黄帝时期,又出现了以天然植物材料制作的“苇龠”(据《礼记》);尧舜禹时期的大理皋陶作“夏龠九成”,龠被首倡为宗考乐舞的标志性乐器,是边吹边舞的(据《吕氏春秋》);殷商时期,“龠”字已经盛行于甲骨文,多用作祭名。

至两周时期,古龠更被隶定为“文舞”的代表性乐器,是华夏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之一。

此时的古龠已被阐扬得光焰四射,据史载:武王伐殷,祀庙谒祖有龠人(《逸周书》);穆王西游,大奏广乐有龠器(《穆天子传》);国祭中,击鼓歌诗有“龠章”(《诗经》);宫廷里,掌握国子舞羽吹龠有龠师(《周礼》),足可见古龠文化在先秦时期的灿烂与辉煌。

然自秦汉以降,雅乐沦丧,古龠开始式微。

据元代史籍记载,三孔龠当时仍在宫中使用;明代,龠既用于乐队,也用于乐舞;清代,龠是雅乐乐舞的重要舞具,主要用于祭祀乐舞。

史载“龠如笛”的语焉不明,古龠的真实形制及吹法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及至当代,由于某些权威古文学家对“龠”字的误解,至使音乐学界出现了将“龠”定论成“编管乐器”的严重失误,悠久的古龠文化就此似乎失落的一干二净。

然而,大道难泯,真器不灭。

一种无孔的斜吹骨管乐器于当代考古发掘的新石器遗址中现身(贾湖“骨龠”),引起了举世瞩目,为破解史载“龠如笛”的千古之谜提供了坚确的实物之证。

贾湖“骨龠”,今人多误称为“骨笛”。

西历1986年,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遗址,距今八千多年,是中国吹管乐器的鼻祖。

器以鹤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管身钻有音孔4-8个不等,无吹孔。

斜吹之,发音嘹亮,七音齐备,音域可达两个半八度以上,能流利地作多宫翻奏,是一件完形的特色独奏乐器。

事实上,古龠乐器虽于宫廷雅乐中名存实亡,却于民族民间音乐中名亡实存。

至今仍流行于新疆地区塔吉克族的“奈依”,柯尔克孜族的“却奥尔”,哈萨克族的“斯布斯额”,蒙古族的“潮尔”,蒙古族图瓦人的民间传统乐器“楚尔”(楚吾尔)以及中原地区地道教的“篍”等乐器,其实都是古龠在今天民间的孑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