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文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论文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的探索与实践
吴桥县东宋门学区信庄小学
张明恒
语文课,它的特定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

语文教师应该立足语文教学阵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去。

新课标强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对“理解课文内容”这个层面研究得比较多,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容易忽视“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一面。

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我们不可能回避或逾越“表达思想感情”这一关,却有时又浅尝辙止,不深入不到位。

而对于课文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训练,更是存在着疏忽和不经意。

由此造成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情感的互相游离,减弱了训练的渗透力,难以达到训练的理想效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现状。

根据我二十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观察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积累训练,没有引起多数老师的重视。

因为多数老师认为,在低年级进行语言文字积累,实际上是徒劳无功,是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低年级的重头戏还应该是识字写字,而不应把太多的时间花在积累上,积累应在中高年级进行。

因此,很多的低年级语文课堂,还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识字写字上,语言文字积累更是十分欠缺。

主要表现在:
1.将语文课单纯地上成阅读训练课或是作品分析课,将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作为教学一篇课文的主要任务。

我们认为,小学生读课文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阅读,或是读懂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课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理解、积累、学习运用课文中规范的词语以及各种各样的表达句式。

通过内化课文中的语言,来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语言。

当前语文教学中用在语言学习上的时间太少,语文课上偏重阅读训练,偏重思想内容分析,往往是课文读懂了,思想内容理解了,但是课文却没有读熟,课文中的语言在脑子里印象不深,在学习语言上没有什么大的长进,这实在是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2.重视语言的理解,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理解和运用,是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水平级。

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语言往往只进行到理解这一水平级上。

学过的词语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就完事了。

教师很少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句子。

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并不少,接触过的句式也不计其数,但是真正会用的少得可怜。

因此,语文教学既要重视理解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更要重视运用语言和语言知识的训练。

通过运用练习,使学生将课文中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将学到的知识真正
用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

3.阅读量过少。

教学中要重视博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现在的语文教学的不少改革实践都证明增加阅读量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时,由于受到教学方法的制约,使学生的阅读量受到限制。

因此必须改变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增加阅读量,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如何对学生进行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呢
(一)围绕目标,确定训练主线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安排教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的原则要做到“三个统一”,
即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文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

阅读教学的语文训练是在表情达意的活生生的语境中进行的,是在指导学生阅读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的。

这种训练不能离开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在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找出描写狐狸三次骗乌鸦的语言,围绕这三段语言来体现狐狸的狡猾,以及乌鸦的反应。

这样读或写,都要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恰当运用课文语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狐狸的狡猾和乌鸦的爱听奉承话,又积累了语言材料,通过简洁而又具体的三段语言描写表达出来的。

2、训练的类型一般可分为理解性训练、积累性训练、运用性训
练和复习巩固性训练等几种。

这几种训练一般依次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过程。

理解性训练,一是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即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理解的内容。

如教《水妈妈的孩子》一课,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说说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我给学生提示,课题是一个表示主人公的词语,课文的主要内容可用“谁去找水妈妈的哪些孩子?”的句式来概括。

学生这样写道:“大娃去找到了乌云。

二娃找到了彩虹……”学生对课文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都必须训练用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二是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内容的。

引导学生利用推敲、比较、替换、改写等手段,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懂得课文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如教《麻雀》一课,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理解这句话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先进行理解内容的表达训练,学生可以理解成“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一棵树上飞下来,救护小麻雀”。

然后让学生把我们理解的句子与课文的句子作比较。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我们所说的“奋不顾身”是个空洞的形容词,而“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老麻雀为救护幼子落地有声,可以想象它的速度和力量,体会肉体承受的痛苦。

从而学生懂得了具体、形象的表达方法比概念化的表达方法要生动得多。

(二)保证对学生训练的“量”和“质”
1.合理分配时间,保证训练的“量”
课堂教学讲究节奏,就象一首乐曲,一幕戏剧,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特别是语文课,缓急适度,生动活泼,学生就会兴趣大增,对
课文的重点记忆深、理解快。

即使简略的地方,也不至于当成“耳旁风”。

这种对节奏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把课堂时间进行合理分配、科学运筹。

对一篇课文的教学,用二分之一的时间强化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就能保证“量”度。

当然,也不能为这一方面的“量”的增加,盲目草率地压缩课文内容的教学时间,而是要通过抓住重点、删除冗杂、减少重复来“挤”出时间。

这里的“挤”,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课外预习指导,提示预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课堂上加快节奏,学生就没有吃力的感觉,教师也因此赢得时间,确保了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量”。

2.明确教学目标,保证训练的“质”
现行语言教材的编排,都是划分成若干训练组的。

每组大都安排了重点读写训练项目。

而每个读写训练项目又都是按“大纲”规定的不同年级、年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是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规律编排的。

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教学的实际要求,确定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

然而当你确定某种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目标时,又必须照应编排组中的重点训练项目,做到两种训练的有机结合。

如果该组是侧重于“读”的方面的训练,就应当把你计划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目标调整到偏重阅读、朗读或背诵。

若该组的训练项目是侧重于“写”,则应要求学生默写、摹写或缩写、改写等,以求最终达到计划目标。

在强调“读”的训练中,如第十册第二组的训练重点是“分辨事
物和联想”,《灯光》由看到广场上的灯光开篇,中间是关于灯光的回忆,最后又以广场上的灯光作结,是首尾照应式结构;《小音乐家扬科》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而颇具情趣。

这两篇课文,学生通过熟读,就可以感受到个中三味,既“分辨事物”,又可能浮想联翩。

而教师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目标,也会在引导学生的熟读中得到实现,一举两得。

在侧重于“写”的训练中,如第十册第三组,重点训练项目是“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往往只会“实话实说”,缺乏想象力。

该组的两篇讲读课文,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要通过深入“讲读”,让学生获得同样的幻象、体验到幻象。

这样的心灵渗透,促使学生暗自揣摹幻想的滋味,理解幻象描写的意义。

第二篇《穷人》,表述出想象具备着一定的合理性,顺乎情,合乎理,学生更易接受,意象的渗透力更强。

把这两篇课文中的幻想和想象,做为重点反复“讲读”,并且让学生摹写、仿写,语言文字表达训练的“质”就会大有提高。

3、夯实训练,加强积累运用
训练的形式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又可以有所侧重,针对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有必要强调读与写的训练。

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

理解课文靠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感受课文思想情感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熟读成诵,“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

现在许多语文课读得太少,讲得多,问得多,讨论多。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课文读得太少,而关于课文的谈
话却很多”,其结果,教过的课文学生竟未能读通!要给“读”定一个指标,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要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有的会背诵、默写。

要以“读”贯穿阅读教学,初读知大意,精读品文字,熟读体情感,说与写的训练穿插其间。

写的训练也要加强,读写结合是一条重要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