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周庄水韵》 1

《周庄水韵》 1

《周庄水韵》 12.周庄水韵【教学目标】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会生动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1、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会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1、根据本单元的四篇游记课文的教学内容,前面三篇课文写祖国山水的美丽,后一篇是写世界现代化的城市之美,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立足祖国,放眼世界。

2、本篇课文属于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教学安排】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语段。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次游周庄”的语段,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特点;体味作者的感情及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可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并学会运用。

【教学过程及内容】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有关周庄、丽江、威尼斯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几幅对比画面。

以“高山流水”或“泉水叮当”作为背景音乐。

2、教师同时解说:图一:对比的“威尼斯”与“周庄”——如果说威尼斯体现了“水城”的富丽堂皇,是“水中的皇宫”;那么,周庄则体现了“水乡”的朴素清纯,是“水上的碧玉”。

图二:对比的“丽江”与“周庄”——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特色;并引用李健吾作品中的一句话:“山没有水,如同人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导入解说:)那么,作为古色古香的古城遗址的旅游胜地,如果没有水,也是一种美中不足,似乎缺少一点韵味。

如果说中国云南的丽江充分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特色,那么,江苏苏州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则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三分水,二分桥,一半是旧城”,难怪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赞叹:“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今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赵丽宏走进周庄,走进《周庄水韵》,一起体味周庄的水情与水韵。

(二)、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配乐朗读,感性感知:※展示播放周庄的四幅画面:第一幅——“碧波荡漾、小河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直接利用教科书上的插图)。

第二幅——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三幅——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四幅——春夜张灯结彩的周庄七彩梦幻图※配乐:以“高山流水”或“表现节日热闹气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听”读感知内容结构:学生“听读”课文时,教师同时布置“听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教师播放的”图画”及“听读”到的课文内容,在听完朗读后,完成下列初步感知的任务。

※提问:“听”完朗读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参考提示:充满诗情画意,如一曲悠长的乐曲,如一幅写意的画卷,如一杯醇香的美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小桥流水人家”……水给古老的旧镇带来了生命,带来了活力,增添了神采,增添了韵味……※提问:那么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采用“文字配画面,画面配文字”的方法。

参考提示:由总写到分写,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

即※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图※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第一次——仲春烟雨笼罩的周庄迷蒙水墨画第二次——冬天冰雪融化的周庄动感版画第三次——春夜张灯结彩、五彩缤纷、星火辉映、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3、细读加深印象,熟悉内容,学会描述。

§要求学生找出文中作者游历周庄时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的句子,然后点名学生简要叙述前两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突出“水韵水情”。

并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周庄水韵”。

采用竞赛的形式。

§教师归纳.总结:(1)、概括性描述的语句※“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一个外乡人,来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事物。

”※“……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音乐出没在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街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在阳光下,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

2、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3分钟)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

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

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板书标题、作者。

简释标题,简介作者。

见”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三、快速阅读课文,标好段序,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目标1)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分层次。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抽查解答。

(备学生)分段分层不必拘泥于统一答案,只要讲得有道理就行。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四、研读l-8自然段。

1.思考: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先齐读第一部分,然后指名回答。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圈点有关词语,并作好点评。

)2.另外,文章还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目标2)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

接着又用”陡峭”“茂密”着意渲梁山的险峻。

3.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什么景象?明确:梨花美景。

4、指定学生读描写梨花美景的3、4.5自然段。

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

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再谈第1-8自然段,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总结本节课,。

这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文章的开头部分,体会了写梨花美景的作用。

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这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么,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六、布置作业:1 .抄写今天所学的字词。

(A)2.预习课文未学的内容。

(B)3、〈〈掌握语文〉〉(C)七、说课精要:这是一篇反映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乐于助人的感人故事,题材不新,但文章写得巧妙。

教学中要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通过速读课文把握全文的叙事线索及主要内容。

八、教学后记:《驿路梨花》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的1、朗读体会,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方法。

3、学习西南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1、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步骤: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1、按学号说近来的见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

(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教师也要给予指点。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3分钟)1.听写上节课学过的字词,检查上节所学字词的掌握情况。

2.提问:文章在开头部分描写哀牢山的环境有何作用?(指名回答)三、学习新课。

(目标1、目标2实施过程)1.学生默读9-1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屋是什么样子?从小屋的陈设可以反映出茅屋主人的什么特点?边分析边板书:草顶竹蔑泥墙漆黑没灯没人声门从外扣白木门板黑炭字”请进”火塘灰冷竹床简陋装满水的大竹筒墙上有几行粗大的字……2、教师讲解:文章从外到内写了小屋的陈设,从侧面反映了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乐于助人。

接着文中又用”温暖”“喷香”“滚热”“软软”写出了”我们”宾至如归的感受和对小屋主人的感激。

刚才所有的疲劳、饥饿、焦急、烦躁都烟消云散了,这些都是小屋主人的功劳。

那么,小屋的主人是谁呢?3.快速阅读13-27自然段。

我们猜测小屋的主人可能是守山护林的老人,真是”说曹操,曹操到”,一位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来了,他手提明火枪,肩扛一袋米。

”我”和老余都认为他就是茅屋的主人。

于是”我”和老余同时抓住他的手,抢着说感激的话。

提问:这些加点的词语写出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明确:这些加点的词语表达了我们对茅屋主人的感激之情。

提问: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吗?他来干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明确:瑶族老人不是小屋主人。

因为小屋主人在老人打猎又累又饿之时为他提供了帮助,所以老人送米来报答小屋主人,同时也给过路人提供方便。

一次的误会激起了小小的浪花,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提问: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呢?瑶族老人从赶马人口中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

听到这里,”我”自然深受感动,情积于胸,自然要发之于外,那么,文中是怎样抒写这种感受的呢?有感情地齐谈第27段。

提问:这样描写梨花美景有何作用?明确:用梦境中的梨花美景来赞美梨花姑娘的人美心更美。

3.”我们”和瑶族老人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

提问:”我们”正劳动时,遇到了谁?她是小茅屋的主人吗?指名朗读28----36自然段。

相关主题